试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

来源 :四川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动物保护法》施行三十余年,对于促进野生动物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其中的部分内容显露出不足,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决定》可以应一时之急,但最根本的办法是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修改.通过对现行法律的考察,检视《野生动物保护法》在立法理念、监管职能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同时加强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栖息地建设、公众参与等制度建设,从而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生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其他文献
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中具有标志性意义.通过对区域现状数据调研及分析,划分区域污水汇水分区及选择污水收集方式,合理确定用水指标和污水排放系数,预测生活污水量,布局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其结果表明:具备条件排入奢岭镇污水处理厂的镇区外村屯的污水,排入奢岭镇区污水处理厂.不具备条件的,各村屯分别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后统一排放或实现污水资源化.同时提出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五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
泰州靖江市新十圩港大桥省考断面近年来水质出现超标现象,为了控制该断面水质达标,不让超标水汇入长江.基于水文、水质和污染源资料,建立了靖江市十圩港河流一维水环境数学模型.利用控制断面达标法、污染影响分担率计算法得到十圩港河道的水环境容量与各镇分担率.与现状污染物入河量对比,从而确定了研究区域内各类污染物的削减量;根据各入河污染物量,分析不同镇区对十圩港河流污染的分担率.结果 表明,十圩港研究河段氨氮、总磷现状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分别需削减37.6%和59.1%;孤山镇的氨氮及总磷分担率均为最高,分别占39
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提炼三江源国家公园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典型实践,梳理其改革经验与启示,为探索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积累“青海经验”、做出“青海贡献”.
ICNIRP于2020年3月出版了2020年版《限制电磁场暴露的导则(100 kHz ~ 300 GHz)》,为了准确掌握2020版导则在基本限值和导出限值方面与旧版导则的差异,通过对比新旧导则对应条款得到具体变化情况.2020版导则修订了全身暴露基本限值与导出限值、局部暴露基本限值、神经刺激基本限值、肢体感应电流导出限值,增加了局部暴露导出限值、短暂局部暴露基本限值与导出限值,删除了微波听觉效应基本限值、接触电流导出限值.2020版导则更新了限制射频电磁场暴露的科学基础,使限值更加匹配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成
为了研究广元市房建施工扬尘排放特征,通过调研获取了广元市2010 ~2019年间的房建工地施工面积、抑尘措施及控制效率,按照自下而上的方法建立了房建施工扬尘排放清单,分析了2019年广元市房建施工扬尘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CALPUFF对广元市利州区某房建工地的排放进行了模拟.结果 表明:(1) 2010 ~2019年广元市房建施工扬尘排放量逐步增加,PM10和PM2.5的排放量分别从2010年的830.25t和192.99t增加到2019年的2027.26t和471.24t,年均增长率达到10.43%;
利用2015 ~2017年攀枝花市污染因子和气象要素实测数据,运用GIS技术、相关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攀枝花市空气污染因子和气象要素的时空特征及相关性.结果 表明:攀枝花市首要污染物为PM10,其次是NO2;秋冬以PM10和NO2污染为主,春夏PM10和O3为主.不同季节,各气象要素对本地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及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弄弄坪一带PM2.5和SO2、CO浓度偏高,市中心炳草岗一带PM10、 O3和NO2浓度偏高.结合本地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根据气象要素分析,为攀枝花市分区分季节的防污减排
气温和湿度均为影响臭氧生成的要素,通过分析泸州市国控点数据,找出气温和湿度与臭氧浓度的关系,从而建立气温和湿度为变量的臭氧浓度预测模型.选取2019年泸州市主城区的气温和湿度数据,将气温按日最高温(Tmax)、日最低温(Tmin)和日平均气温(Tmean)划分,将湿度按四季划分,分别统计其与臭氧浓度的相关性.发现臭氧浓度与Tmax的相关性高于Tmin和Tmean,臭氧浓度在夏季与湿度的相关性高于其他季节.进而选择相关性最高的温度参数Tmax和湿度按照各个季节不同的气象特征建立双因子臭氧浓度预测模型,预测浓
从单一的工程措施到复合生态治理是沙漠治理的必然趋势.为探寻沙漠复合生态治理的可行性方案,探究复合生态治理的实践过程和综合效益.通过对库布其沙漠“林光互补”的实践,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林光互补”复合生态治理,以在沙漠地区建设光伏板的方式,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利用光伏板下降温增湿的优点,发展板下种植,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风沙对发电设备的影响,促进了当地生态的修复.“林光互补”的复合生态治理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互构,促进沙漠地区的良性运行.同时还应考虑生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实现沙漠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为研究地震前后地表水水质变化规律,以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重灾区—宝兴县地表水水质变化为例,对2012 ~2019年宝兴县赵家坝断面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单因子评价法、污染指数法(单项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和水质指数模式优化法对地震前后地表水质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地震引起水体中污染因子T-P、T-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石油类明显增加,综合污染指数、有机污染指数增加,污染持续时间为4年左右.地震灾害造成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可能有次生山地灾害产生的污染物,地震中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土地整治的发展演变与创新探索,是生态文明背景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手段.三生空间涵盖了乡村发展所需的空间类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着力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三生空间逻辑关系,并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探索新时期乡村三生空间治理路径,提出以全域整治盘活存量用地、建立用地指标纵向传导体系、强化生态全要素修复和注重“人-地-财-社区”的制度保障设计等规划策略,以期达到优化乡村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