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在线学习的迅猛发展,视频类的学习素材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基于微课的学习成为一种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形式,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本文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从学习的资源设计、流程设计、相关机制的引用和系统的架构几个层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进行软件原型的开发与实践。实践证明,本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持。
关键词:微课;在线学习;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7-0086-04
● 引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其在课堂外的学习结果。在当前的学习环境下,很少有研究依据不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平台,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选择不同难度的微课,并设计了游戏化的学习流程和机制,进行了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以期为国内的基于微课的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 基于微课的学习环境特征分析
基于微课的学习是学生完全遵从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材料,从实际的问题出发并带着强烈的目的进行的一种学习。由此可见,学习过程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确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1]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基于微课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带着强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随时随地地自我主动坚持学习并对自我的学习做出评价,以模拟的实践题为终止的过程。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的盛行,联通主义的影响以及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适应不良现象等因素的影响[2],促使学生学习呈现出新的形态和特征,即学生不再是孤单的个性,而是活跃在网络上的各种学习共同体。由于海量共享的资源,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真正落实,学生更倾向于那些互动性强,个性化、情境式的资源的学习。根据上述基于微课的学习和自主学习特征的分析,从海量微课资源的特性出发,笔者总结出非正式学习平台具有5个特征。
1.资源的大规模
云学习时代的到来,使得学习资源可以存储于不同地区的服务器上,在数量上形成海量微课。这些微课为非正式学习平台提供了资源保障,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个性化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的传递,而是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主动查找资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创建资源、发布信息。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平台可以将学生在网上的一切行为活动记录下来,形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档案袋,方便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体的学习路径和知识库,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3.互动性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资源之间的交互更加频繁。在学习的过程中,实时聊天、同步视频、随时记笔记等交互功能的支持方便学生随时都能联系到其他学生传播和共享知识,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互动。
4.资源多样性
为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特征的学生,资源的多样性是必备的。微课的设计风格、制作者的授课风格、教学活动的不同以及基于微课的不同形式的评价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5.学习情境
学生所处的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都是情境中的相关元素,本平台支持移动终端,并根据学生所处的环境和状态等具体情境给予最方便的学习支持。例如,假设学生所处的地方网络状态不够好,就给学生提供离线观看的功能。这样能够缩短学生对资源的渴求时间,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微课学习平台设计
通过上述对于基于微课学习环境特征的分析,我们明确微课学习平台主要涉及学习资源、学习过程设计、游戏机制三个层面的设计。
1.学习资源设计
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支持系统与环境等。[3]本文也将微课划分为学习材料、支持系统和环境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力图让学生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到知识,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1)学习材料
微课是本平台的主要学习材料。每个微课对应一个知识点并以教学活动组织起来,再加上相关的测试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材料。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深度的认知。[4]微课资源的设计模型将学习材料标准化,利用关系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ID序列、微课时长、微课的关键词、知识点所属的科目、知识点所属的年级、微课制作者、微课描述,与此微课相关的知识、难易度以及相关活动。相比于以前的资源设计,这种将学习活动纳入到学习资源的聚合模型已是一种必然趋势。[5]
(2)支持系统
本平台为学生构建了学习社区、在线帮助、同步笔记、同步视频、在线测试、微课讨论区、个性化的检索服务等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3)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全靠学生自己完成,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友好、易用、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应包括公告信息、可视化个人分析报告、学习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笔记、交流平台、个性化信息服务等。
2.学习过程设计
学生在进入网络学习之前一定会有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或主题,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建构不一样,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加突出。本平台设计的目的意在帮助学生找到基于其个性化特质的相关微课,减少学生学习步骤的冗余,方便学生获取资源。图1为引入游戏机制的学习过程设计图。
本平台的解决方案是在学生正式进入微课学习之前,通过选课和依据理论方面的测试结果两种途径形成学生个人的课程库。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微课进行学习,学习完成后可以进行实践测试。实践测试以现实中的真实问题为出发点,在模拟真实环境的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测试,而后针对测试结果修改学生的课程库,为学生推荐其感兴趣的相关课程。学生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推荐的课程中选择微课进行学习或者自己重新选择新的课程进行学习。随着学生的不断学习、测试,课程库也在不断变化,学生可以自行查看自己的课程库,根据这些记录决定下一步的学习。
关键词:微课;在线学习;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7-0086-04
● 引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其在课堂外的学习结果。在当前的学习环境下,很少有研究依据不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平台,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选择不同难度的微课,并设计了游戏化的学习流程和机制,进行了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以期为国内的基于微课的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 基于微课的学习环境特征分析
基于微课的学习是学生完全遵从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材料,从实际的问题出发并带着强烈的目的进行的一种学习。由此可见,学习过程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确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1]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基于微课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带着强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随时随地地自我主动坚持学习并对自我的学习做出评价,以模拟的实践题为终止的过程。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的盛行,联通主义的影响以及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适应不良现象等因素的影响[2],促使学生学习呈现出新的形态和特征,即学生不再是孤单的个性,而是活跃在网络上的各种学习共同体。由于海量共享的资源,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真正落实,学生更倾向于那些互动性强,个性化、情境式的资源的学习。根据上述基于微课的学习和自主学习特征的分析,从海量微课资源的特性出发,笔者总结出非正式学习平台具有5个特征。
1.资源的大规模
云学习时代的到来,使得学习资源可以存储于不同地区的服务器上,在数量上形成海量微课。这些微课为非正式学习平台提供了资源保障,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个性化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的传递,而是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主动查找资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创建资源、发布信息。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平台可以将学生在网上的一切行为活动记录下来,形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档案袋,方便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体的学习路径和知识库,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3.互动性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资源之间的交互更加频繁。在学习的过程中,实时聊天、同步视频、随时记笔记等交互功能的支持方便学生随时都能联系到其他学生传播和共享知识,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互动。
4.资源多样性
为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特征的学生,资源的多样性是必备的。微课的设计风格、制作者的授课风格、教学活动的不同以及基于微课的不同形式的评价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5.学习情境
学生所处的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都是情境中的相关元素,本平台支持移动终端,并根据学生所处的环境和状态等具体情境给予最方便的学习支持。例如,假设学生所处的地方网络状态不够好,就给学生提供离线观看的功能。这样能够缩短学生对资源的渴求时间,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微课学习平台设计
通过上述对于基于微课学习环境特征的分析,我们明确微课学习平台主要涉及学习资源、学习过程设计、游戏机制三个层面的设计。
1.学习资源设计
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支持系统与环境等。[3]本文也将微课划分为学习材料、支持系统和环境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力图让学生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到知识,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1)学习材料
微课是本平台的主要学习材料。每个微课对应一个知识点并以教学活动组织起来,再加上相关的测试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材料。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深度的认知。[4]微课资源的设计模型将学习材料标准化,利用关系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ID序列、微课时长、微课的关键词、知识点所属的科目、知识点所属的年级、微课制作者、微课描述,与此微课相关的知识、难易度以及相关活动。相比于以前的资源设计,这种将学习活动纳入到学习资源的聚合模型已是一种必然趋势。[5]
(2)支持系统
本平台为学生构建了学习社区、在线帮助、同步笔记、同步视频、在线测试、微课讨论区、个性化的检索服务等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3)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全靠学生自己完成,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友好、易用、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应包括公告信息、可视化个人分析报告、学习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笔记、交流平台、个性化信息服务等。
2.学习过程设计
学生在进入网络学习之前一定会有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或主题,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建构不一样,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加突出。本平台设计的目的意在帮助学生找到基于其个性化特质的相关微课,减少学生学习步骤的冗余,方便学生获取资源。图1为引入游戏机制的学习过程设计图。
本平台的解决方案是在学生正式进入微课学习之前,通过选课和依据理论方面的测试结果两种途径形成学生个人的课程库。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微课进行学习,学习完成后可以进行实践测试。实践测试以现实中的真实问题为出发点,在模拟真实环境的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测试,而后针对测试结果修改学生的课程库,为学生推荐其感兴趣的相关课程。学生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推荐的课程中选择微课进行学习或者自己重新选择新的课程进行学习。随着学生的不断学习、测试,课程库也在不断变化,学生可以自行查看自己的课程库,根据这些记录决定下一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