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极文化”看“言”“意”兼得的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文化哲学蕴含着“和谐平衡,阴阳共生”的理念,它是阴阳之间的内在平衡和动态平衡,是一种永不间断的稳定状态。同样,以“言”“意”兼得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能兼顾“物质”和“精神”,既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习得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培养语文习惯、语文能力;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受到人文熏陶,学会做人。
  一、 练拳就是练心:依言会意,感受文本内容
  修炼太极,就是通过技艺的演练,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来行拳走势,进而净化内心,调整心态,自觉地使生命处于一种和谐的有序状态。同样,阅读教学中,练好文本的“言”是为了感知文本的“意”,即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得到语言信息,获得具体而充实的感性印象,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探究物象之所寓、所示和所指,从而产生共识、共振、共鸣,实现由“意境”到“情境”的跨越。
  1. 以“言”深掘文本意蕴。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对意蕴作深层次的品味。
  如教学《掌声》一文探究掌声的由来,一位老师设计了几次说话练习。句一:“她很文静,……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引导学生抓住“总是”“默默”“早早”“不愿意”等词语谈体会和感受,接着想象补白,出示:“当英子默默地坐着的时候,她想:……”感受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句二:“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引导学生想象:“当英子把头低下去的时候,她想:……”
  这样的说写训练显得很有意义。首先,抓住英子的神态和动作描写,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展开想象的体验方法,学生在说话中进入了文本营造的情境,感同身受地体验着人物内心情感,与文本人物进行着心灵的沟通,并产生共鸣。其次,说写丰富了文本的内容,道出了文字背后的“声音”。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在学生对文本空白的创造性填补中实现了最大化。
  2. 以“言”活化言语心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情境的“场”,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语言才能焕发出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召唤学生去捕捉语言的丰富内涵。
  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为了感悟萨沙的行为表现,我进行了对比阅读。大雨中的蔷薇花:“……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雨前的蔷薇花:“……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学生为雨前野蔷薇花绽放之美而喜悦,为雨中花儿之孱弱而生恻隐之心,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思想和行为而击节叫好,阅读教学走进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儿童的文学素养。
  3. 以“言”反哺文本感悟。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
  一位老师在进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的拓展处理时,出示恩科西去世以后,约翰逊养母喃喃地说:“孩子,你已经跑完了自己的比赛,你尽力了。你唤起了许多人的爱心和理解,也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希望。孩子,我为你感到骄傲!你是位英雄!”恩科西的同学会说什么?他的老师会说什么?他的病友会说什么?然后提出练笔要求: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这个练笔设计中,恩科西养母的话,对课文中心的提炼既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真实而又全面的评价,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在这里,教师充分利用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写话的训练,内化文本语言,真正动心动情。这样的说写安排,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
  二、 用意不用力:据意识言,领悟语言表达
  太极强调意识对于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感应,通过“意守”“存思”“内视”来感受太极动作中的自然淡定、神气内敛、体松劲柔的形态。同样,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在文本精神层面上的掠过,应有意识地将一篇文本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评、感情朗读等手段,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
  1. 遵循语境系统和意义逻辑。基于文本情境的语言表达训练,就是问题的探讨、言语的发展和情感的体验要立足于文本的规定性,旨在让学生在文本阅读活动中,优化阅读感悟,体悟作者情思,探寻深层意义,发展语言心智。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不但……还……甚至……”的句式,很有训练价值。在读到邱少云被烈火包围的语段后,让孩子们用“不但……还……甚至……”这一句式写战友们目睹这一惨景时心如刀割的感受,写邱少云舍生忘死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这样,句式练习就成为促进阅读感悟,顺畅宣泄真实情感的渠道,此时,就进入了新的更高层面的“言”的阶段,即尽情释放心中之“感”、胸中之“意”,“言”“意”转化就进入了高层次、高境界。
  2. 关注言语表达和内在品质。纵观当前的阅读教学,大量的言语表达训练无的放矢,那些笼统的“我想对你说”或“你想夸夸谁”之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泛问题,留下的只是学生空洞乏味的“你真棒”“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的空话、大话、套话,言语表达训练达不到“质”的要求。若能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范式“引领”价值,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为了让学生理解结尾处一句:“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教师紧紧抓住“给”字,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出示了两句话:(1) “给”,永远比“拿”愉快;(2)“给”永远比“拿”愉快。引导学生练习说话,这里的“给”是指给了什么?仅仅是美丽的鲜花吗?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让学生学会自如地运用言语形式表达思想情感的本领。
  3. 尊重经验系统和思维逻辑。说写训练要高效,文本世界和儿童世界要贯通,要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些超乎学生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的训练,只会令学生厌倦,结果适得其反。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时,破解妈妈话语之中的密码成了学生阅读上的难点。为了缓解难度,我们根据妈妈说的话第一句直白告示,第二句委婉含蓄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前者引导学生阅读上下文,观察插图,练习说话:“萨沙的家人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向萨沙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 。”
  这一语言训练匠心独运,以句式为依托,说话的语言材料源于课文,又经过精心的改造,不同于课文,完成练习的过程,既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课文语言的转换训练,促进了对这些准确精当的词语的积累和内化。揣摩句子不同表达方式,使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有了深刻的领悟,有助于语言的迁移运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主题是聚焦言语活动的核心。但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不少老师对课文主题关注不够,认为学生认识能力有限,跟他们谈主题是多此一举。其实,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对主题的关注,绝非是简单直白地“告诉”,而是要根据他们的认识理解能力,以课文主题作为阅读中一切言语活动的重要指向,以使阅读指导能体现标度,保证力度,讲究效度。关注主题,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重要举措。  一、 警惕主题旁落——让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