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如何安排学习活动的,却往往少有人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两者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为此,笔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等。
数学教师只有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才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只有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锻炼学习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挫折和困难中得到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要注意练习题的难度必须适当,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的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其主要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普遍降低。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改变这种状况。
1.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中的物体等。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城南中学)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等。
数学教师只有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才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只有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锻炼学习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挫折和困难中得到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要注意练习题的难度必须适当,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的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其主要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普遍降低。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改变这种状况。
1.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中的物体等。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城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