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这种新型的教育方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注重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本文基于此,以当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作为切入点,探究了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及相关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 教学观念的创新 综合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
前言
近年来,随着初中语文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迅速改革,整个课堂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学科,学生在语文上投入时间占了绝大部分,但往往收效却不够显著。本文认为,只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理念,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个性的发展。也只有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树立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下面对当今初中课堂语文学习的现状展开分析。
一、对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初中生语文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然而大部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却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教师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浓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除了需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过程,还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双向的交流与沟通。然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体,注重单方面的知识教授。大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一定的交流,从而难以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一个互动性的教学模式,缺乏双向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不能够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也不能够了解学生对新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因此,学生没有能够发挥自主学习与双向交流的能力,发挥不了学生的主动性,就会慢慢丧失对语文课程的兴趣。
(2)学生自身的语文阅读范围狭窄,教师指导阅读的方针较为粗略
在绝大部分初中里,学生每天阅读的资料仅仅局限于课本和练习册,教师也认为学好了教材也就抓住了中考的核心。这种想法并无大错,但若是想学好语文,学生的语文阅读范围就必须宽阔,包括传统名著,现代小说以及其他语文方面的书刊。老师需要教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方法,学生再通过他们喜欢的书籍提升语文阅读的能力,而不是因为自身狭窄的语文知识面导致难以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方面也略显不足,即使一部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但却因为缺乏阅读的指导方针,使得学生仅仅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没有领悟书籍之中蕴含的灵魂,导致阅读的效果得不到真正的发挥,自身语文的成绩自然也就难以提升。
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于21世纪的人才培养日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相关教师需要在语文课程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调整,由过去较为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掌握,转变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意识的提高。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学内容的优化更新,则需要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充分展示出语文课程中教师的教学魅力和自信心。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倡导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基本形式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例如,在进行《出师表》一课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歌曲进行课程的导入,在这样一个契合课程主题的背景音乐中,引导学生进入那庞大的三国历史世界,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取得更完美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锻炼素质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阅读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过程,教师需要源流并重,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做出新的尝试。
三、开展完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与人交流与分享。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加入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的环节,从而增强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如在《孔乙己》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起小组的学习模式,对文中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为什么孔乙己自身的生活与他人格格不入。这些问题相较于初中生而言是相对难以理解的,教师在进行讲授之下,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地思考,在学生得出答案后进行讲解,以促进学生对其更好地进行理解。同时通过开展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也能够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四、结语
通过大量的教学事例,不难看出课堂上如何体现出生本教育理念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更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重点与难点。然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是完全不能忽视的,注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使学生更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愿意去思考问题,并且在解答问题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好语文这门课程,还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成长。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多拿出一份思考与认真,更严谨的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更好的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
【参考文献】
[1]蒋晓花.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思维方法》课程教学改革[J].江苏教师学院学报.2012,6:53-54
[2]彭绪梅.初中语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新教学方法探究.2011,5(7):12-14.
[3]李虹波.生本教育理念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辽东教学学院院报.2006,7(11):67-68.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 教学观念的创新 综合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
前言
近年来,随着初中语文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迅速改革,整个课堂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学科,学生在语文上投入时间占了绝大部分,但往往收效却不够显著。本文认为,只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理念,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个性的发展。也只有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树立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下面对当今初中课堂语文学习的现状展开分析。
一、对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初中生语文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然而大部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却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教师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浓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除了需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过程,还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双向的交流与沟通。然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体,注重单方面的知识教授。大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一定的交流,从而难以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一个互动性的教学模式,缺乏双向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不能够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也不能够了解学生对新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因此,学生没有能够发挥自主学习与双向交流的能力,发挥不了学生的主动性,就会慢慢丧失对语文课程的兴趣。
(2)学生自身的语文阅读范围狭窄,教师指导阅读的方针较为粗略
在绝大部分初中里,学生每天阅读的资料仅仅局限于课本和练习册,教师也认为学好了教材也就抓住了中考的核心。这种想法并无大错,但若是想学好语文,学生的语文阅读范围就必须宽阔,包括传统名著,现代小说以及其他语文方面的书刊。老师需要教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方法,学生再通过他们喜欢的书籍提升语文阅读的能力,而不是因为自身狭窄的语文知识面导致难以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方面也略显不足,即使一部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但却因为缺乏阅读的指导方针,使得学生仅仅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没有领悟书籍之中蕴含的灵魂,导致阅读的效果得不到真正的发挥,自身语文的成绩自然也就难以提升。
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于21世纪的人才培养日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相关教师需要在语文课程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调整,由过去较为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掌握,转变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意识的提高。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学内容的优化更新,则需要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充分展示出语文课程中教师的教学魅力和自信心。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倡导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基本形式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例如,在进行《出师表》一课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歌曲进行课程的导入,在这样一个契合课程主题的背景音乐中,引导学生进入那庞大的三国历史世界,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取得更完美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锻炼素质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阅读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过程,教师需要源流并重,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做出新的尝试。
三、开展完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与人交流与分享。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加入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的环节,从而增强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如在《孔乙己》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起小组的学习模式,对文中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为什么孔乙己自身的生活与他人格格不入。这些问题相较于初中生而言是相对难以理解的,教师在进行讲授之下,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地思考,在学生得出答案后进行讲解,以促进学生对其更好地进行理解。同时通过开展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也能够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四、结语
通过大量的教学事例,不难看出课堂上如何体现出生本教育理念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更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重点与难点。然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是完全不能忽视的,注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使学生更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愿意去思考问题,并且在解答问题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好语文这门课程,还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成长。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多拿出一份思考与认真,更严谨的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更好的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
【参考文献】
[1]蒋晓花.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思维方法》课程教学改革[J].江苏教师学院学报.2012,6:53-54
[2]彭绪梅.初中语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新教学方法探究.2011,5(7):12-14.
[3]李虹波.生本教育理念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辽东教学学院院报.2006,7(1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