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差生”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上午,我偶遇了豪的妈妈,她走过来对我说:“王老师,我想跟你聊几句,行吗?”“好啊!”我欣然同意了。
  “王老师,你知道吗?有一天我在家跟豪豪聊天,听他说了一句话,把我吓一跳。”豪妈妈担忧地说。
  “他说什么话?”我问。
  “他说,‘我是差生’!”
  听豪的妈妈这么一说,我也吃了一惊,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来没有当着学生的面作过这样的评价。
  我赶紧向豪的妈妈解释:“老师从来没有这样评价过他,一年级孩子,哪存在‘差生’与‘优生’的概念,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我也不知道,只是他爸爸經常在家跟他开玩笑,说他是最笨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给了他负面的信息。”
  “哦,是这样啊,明天我跟豪聊聊,问问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好吗?”
  “那好吧,让你费心了。”说完,豪妈妈很有礼貌地跟我道别。
  第二天下课后,我把豪单独叫到一边,问他:“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你,你一定要讲实话哦。我听你妈妈说,你在家里说自己是‘差生’,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豪停顿了一会儿,嗫嚅着说:“因为每次考试我的分数都比同学们低,所以我觉得自己是‘差生’。”
  “哦,原来是这样啊,可是你每次没考好,老师并没有批评你,反而有时还会表扬你有进步,不是吗?更何况,你并不是每一次都考得不好呀。”
  时间不早了,我让豪先回教室,自己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豪会对自己产生“我是差生”的负面评价,答案已经很清楚:都是分数惹的祸。在我眼里,孩子的品行和习惯远比分数重要,所以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中,我更关注分数背后的东西。可是,孩子们自己会看重分数,有句话叫:“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学生眼里,分数是他们学习能力的一个见证,考试分数低了,即使他们不认为自己差,周围的同学也会认为他是“差生”。
  由此,我想到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和他的研究人员到一所学校考察,提交了一些学生的名字,向校长及老师声称经过考察研究,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期结束时,他又来到了这所学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所有名单上的学生都有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变得更自尊、自信与自强。其实,这些名单上的学生是研究人员随意抽取的。很显然,是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这些学生能力的评价,使得老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强。半个世纪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足以说明他人的评价对一个人自信心的建立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传递一些正面信息给学生,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会自爱,从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在我的身后,总有一条“小尾巴”形影不离地跟着我。她叫子涵,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她性格内向,在班里不合群。  课堂上,她总是默默地坐在位置上,像一尊雕像。每次轮到她朗读课文时,她的声音总小得像蚊子一样。下课时,她总是孤独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落寞地看着其他同学玩耍。也许是我小时候也曾经特别内向,于是怜悯之心油然而生。那天下课后,我专门召开了全体同学动员会,号召每一位同学都来关心子涵。 
以68份附子株系为研究对象,对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子根数之间达到了显著水平;株高除与茎粗及叶柄长不相关外,与其他性状都有不
最近,一个师生发生冲突的小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我看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先看案例。  师:你这是没礼貌。  生:我要你管啊,你是我谁啊?  师:我不是你谁,你在我的课堂上用这种讲话的口气就是不行。  生:我玩我的,碍你什么事了?  师:声音是不是你发的?  生:谁跟你说话啦?  师:你刚才是什么意思?你刚才有没有说我?  生:我跟你说话了吗?我跟你说话了吗?  师:我不要跟你讲话。你给我出去,
姜楠,是暑假后从外校转入我校的学生,他恰好被分进了我的班里。  听说他是一个蛮横不讲理的男生,经常和同学闹矛盾,轻则动口骂人,重则动手打人,简直就是班里的“小霸王”,以前的老师都说他是个“调皮蛋”。但到了我的班里,他过去的种种“劣迹”还无人知晓,我希望他在新的环境里有所转变。  两周后,我正在办公室,一个男生走了进来,“老师,姜楠刚才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我只不过是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就对我拳脚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