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是广大初中英语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任务型”教学途径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大力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将学习内容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任务,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新的知识,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习英语的成绩,同时又不使任务型教学公式化、形式化,为任务而"任务"。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的关键 精心设置学案 主要步骤和运用模式
一、有效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关键
“任务型”教学,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有效地开展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学生尝试使用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从平时课堂观察看,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合作意识较强,口语表达能力强,每学期布置的口语测试,学生由以前的紧张不安到现在的积极活跃,而且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经过平时的训练,表情自然,声音洪亮,举止自然,语言流利。我认为,这得益于任务型教学的以下几点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有意义的真实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一个人只有对某事发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以学生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的,不论是什么内容,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去构想,去设计。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解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多次实践,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小组讨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操练的机会,而且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学生们通过互相配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到了共同攻克难关,分享快乐的愉悦。这对于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有意处。
二、立足双基,精心设置学案,有效的运用任务型教学
首先,他们要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好,奠定知识基础,因为基础知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即“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要求学生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
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与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于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的自学能力较差,我们备课组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建立学生主动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自学英语能力》的常州市级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针对此课题,我与备课组全体成员一起协商,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学”、“精讲”和“练习”的方法。“自学”,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我要求他们完成猜词义,长难句分析,段落大意和全文中心思想的归纳,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发现问题。“精讲点拨,寓教于乐”,所谓“精讲”是指精选讲授内容,即精讲重、难、疑点,知识内在联系点;精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讲;其次,是精选教学方法,即通过备课——备透大纲,备透学生,也备透自己,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讲”的功效。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然后,在“自学”和“精讲”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练”,教师精选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句型、编成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的主要步骤和运用模式
通过对几年来不断尝试 “任务型”教学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的主要步骤和运用模式如下:
(一)“任务型”教学通常分三个步骤:
1.任务前(pre-task)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出任务,明确要求。
2.任务中(while-task)
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并选出代表准备展示成果。
3.任务后(post-task)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估及练习所学语言要点。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环节:
1.导入任务
导入任务主要是为了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减少任务过程中的认知负担,使学生乐于参与,对任务活动有把握、有信心。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的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对完成下一步的任务进行预热。
2.理解任务
理解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句、篇,为下一步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操练任务
操练任务就是在理解任务的基础上,教师把主要的知识点、句、篇,或语法知识置于“任务型”教学的大背景中,合理安排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操练。目的是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真实交际,为真实交际服务,保证语言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的平衡发展。这样的任务主要是对书本内容的模仿。
4.真实交际任务
真实交际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换信息、交流观点、沟通情感的自然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语言环境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使用。这个环节,“是任务型”教学的最精华的部分,在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自然而真实的语言环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的交换、观点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这种实际的运用,可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由此可见,“任务型”课堂教学,有一条清晰的脉线,即:“导入”→“理解”→“操练、掌握”→“实际运用”。这条脉线反映出外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外语教学从关注教法转变为关注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注重语言习得。
总之,任务型教学从新课程的精神出发,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让英语教学“活”起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也许就是我们进行这一探索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任务型教学途径的理论与实践》,刘键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的关键 精心设置学案 主要步骤和运用模式
一、有效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关键
“任务型”教学,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有效地开展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学生尝试使用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从平时课堂观察看,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合作意识较强,口语表达能力强,每学期布置的口语测试,学生由以前的紧张不安到现在的积极活跃,而且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经过平时的训练,表情自然,声音洪亮,举止自然,语言流利。我认为,这得益于任务型教学的以下几点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有意义的真实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一个人只有对某事发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以学生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的,不论是什么内容,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去构想,去设计。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解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多次实践,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小组讨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操练的机会,而且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学生们通过互相配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到了共同攻克难关,分享快乐的愉悦。这对于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有意处。
二、立足双基,精心设置学案,有效的运用任务型教学
首先,他们要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好,奠定知识基础,因为基础知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即“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要求学生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
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与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于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的自学能力较差,我们备课组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建立学生主动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自学英语能力》的常州市级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针对此课题,我与备课组全体成员一起协商,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学”、“精讲”和“练习”的方法。“自学”,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我要求他们完成猜词义,长难句分析,段落大意和全文中心思想的归纳,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发现问题。“精讲点拨,寓教于乐”,所谓“精讲”是指精选讲授内容,即精讲重、难、疑点,知识内在联系点;精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讲;其次,是精选教学方法,即通过备课——备透大纲,备透学生,也备透自己,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讲”的功效。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然后,在“自学”和“精讲”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练”,教师精选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句型、编成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的主要步骤和运用模式
通过对几年来不断尝试 “任务型”教学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的主要步骤和运用模式如下:
(一)“任务型”教学通常分三个步骤:
1.任务前(pre-task)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出任务,明确要求。
2.任务中(while-task)
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并选出代表准备展示成果。
3.任务后(post-task)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估及练习所学语言要点。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环节:
1.导入任务
导入任务主要是为了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减少任务过程中的认知负担,使学生乐于参与,对任务活动有把握、有信心。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的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对完成下一步的任务进行预热。
2.理解任务
理解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句、篇,为下一步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操练任务
操练任务就是在理解任务的基础上,教师把主要的知识点、句、篇,或语法知识置于“任务型”教学的大背景中,合理安排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操练。目的是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真实交际,为真实交际服务,保证语言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的平衡发展。这样的任务主要是对书本内容的模仿。
4.真实交际任务
真实交际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换信息、交流观点、沟通情感的自然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语言环境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使用。这个环节,“是任务型”教学的最精华的部分,在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自然而真实的语言环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的交换、观点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这种实际的运用,可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由此可见,“任务型”课堂教学,有一条清晰的脉线,即:“导入”→“理解”→“操练、掌握”→“实际运用”。这条脉线反映出外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外语教学从关注教法转变为关注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注重语言习得。
总之,任务型教学从新课程的精神出发,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让英语教学“活”起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也许就是我们进行这一探索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任务型教学途径的理论与实践》,刘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