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方法,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作为物理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快乐感,使他(她)们克服畏难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1.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规律是借助于实验而得到的。因此,教师做演示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出发点,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不但能赋予学生丰富的感生认识,而且能通过感官刺激,唤起他们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及对物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如在引言教学中,演示了惯性,冷水使热水沸腾,用手捋塑料绳,捋得次数越多,散得越开实验,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和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原理是我们物理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深厚的兴趣。
2.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全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百见不如一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生是否动手做过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学生听老师讲,能记住10%~2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老师演示,便能记住70%,而学生再亲手做一做,则就能记住90%,这就说明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对所学物理知识就能领会更深,记忆更牢,用得更活。例如,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记下不同的猜想结果后,引导学生利用所给的器材去探究、去发现,如何引导学生去动手探究呢?在实际教学中,把整个探究过程划分如下4个环节:①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如何设计探究实验;②四人一组实验时如何分工合作,记录员如何设计表格进行记录;③对所得的数据如何进行处理,可能会得到怎样的结果;④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能否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在动手前明确每一个环节的任务,使得探究活动环环入扣,忙而不乱,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
3.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切实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这样,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增添了学生对物理的几份“亲近感”,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在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可反问学生启瓶器为什么可以轻易打开瓶盖。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这样不但能巩固所学内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间接地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物理不是枯燥的定理、公式,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在我们的周围处处都有物理学,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到了物理知识,同时也激发了物理学习兴趣。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
首先,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是快乐的,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同样,也要使学生保持好的心情。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形成和谐的教学情境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三、激励信心
1.表扬与提高。表扬对一个学生,无论是对成绩好还是成绩较差或者一般的同学的激励作用都是非常大的,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机会采用不同方式表扬学生,效果特别好。曾经有一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不想当物理课代表。”我问:“为什么?”学生说:“我物理成绩差,经常考试都不及格。”我说:“不当物理课代表就可以不学物理吗?实际上你基础很不错,学习很勤奋,就是学习方法不太对,老师选你当课代表就是相信你一定能学好物理。”后来,经过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不但物理成绩提高很快,其它学科成绩也提高很快,成为年级中的佼佼者。
2.师生角色互换,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学生体验成功。课堂上,教师应把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就是说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亲自動手探究、主动交流、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如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如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等,教师只作了引导,同时作为合作者也积极参与活动,对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及时提出,但问题的解决还是交给学生。
总之,“快乐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学生心情愉快,没有心理压力与负担,使注意力、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1.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规律是借助于实验而得到的。因此,教师做演示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出发点,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不但能赋予学生丰富的感生认识,而且能通过感官刺激,唤起他们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及对物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如在引言教学中,演示了惯性,冷水使热水沸腾,用手捋塑料绳,捋得次数越多,散得越开实验,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和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原理是我们物理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深厚的兴趣。
2.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全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百见不如一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生是否动手做过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学生听老师讲,能记住10%~2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老师演示,便能记住70%,而学生再亲手做一做,则就能记住90%,这就说明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对所学物理知识就能领会更深,记忆更牢,用得更活。例如,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记下不同的猜想结果后,引导学生利用所给的器材去探究、去发现,如何引导学生去动手探究呢?在实际教学中,把整个探究过程划分如下4个环节:①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如何设计探究实验;②四人一组实验时如何分工合作,记录员如何设计表格进行记录;③对所得的数据如何进行处理,可能会得到怎样的结果;④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能否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在动手前明确每一个环节的任务,使得探究活动环环入扣,忙而不乱,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
3.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切实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这样,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增添了学生对物理的几份“亲近感”,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在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可反问学生启瓶器为什么可以轻易打开瓶盖。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这样不但能巩固所学内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间接地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物理不是枯燥的定理、公式,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在我们的周围处处都有物理学,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到了物理知识,同时也激发了物理学习兴趣。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
首先,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是快乐的,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同样,也要使学生保持好的心情。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形成和谐的教学情境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三、激励信心
1.表扬与提高。表扬对一个学生,无论是对成绩好还是成绩较差或者一般的同学的激励作用都是非常大的,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机会采用不同方式表扬学生,效果特别好。曾经有一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不想当物理课代表。”我问:“为什么?”学生说:“我物理成绩差,经常考试都不及格。”我说:“不当物理课代表就可以不学物理吗?实际上你基础很不错,学习很勤奋,就是学习方法不太对,老师选你当课代表就是相信你一定能学好物理。”后来,经过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不但物理成绩提高很快,其它学科成绩也提高很快,成为年级中的佼佼者。
2.师生角色互换,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学生体验成功。课堂上,教师应把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就是说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亲自動手探究、主动交流、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如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如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等,教师只作了引导,同时作为合作者也积极参与活动,对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及时提出,但问题的解决还是交给学生。
总之,“快乐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学生心情愉快,没有心理压力与负担,使注意力、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