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振”课堂教学模式效应的理论探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借鉴物理学中的“共振”理论内涵、理念途径对师生和谐共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进行分析,改变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师生双边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师生共振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探究
  [作者简介]仝东峰(1974- ),男,陕西户县人,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陕西汉中7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2008年度院级科研项目“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LG084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4-0081-02
  
  一、“师生共振”模式的内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双边过程。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善于用“策动力”去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当学生进入最佳状态时,必然会反馈到教师方面来,这样生与师之间,即学与教之间便出现了双边的、互动的、和谐的作用,就出现最优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规律和现象称为课堂教学的师生共振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产生“共振”并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大值”的“师生共振”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包括教师——“振源”的“策动力”的强度和广度。教师在课堂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教师“策动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能否引起“共振”。学生——“固有频率”的状态和水平,这是教学转化的内因。教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当然学生也离不开教师,这二者之间的“相同频率”,即是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共振。
  二、“师生共振”模式的基本理念
  完美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师生共振的和谐统一,而达到这种统一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开展课堂的师生共振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它将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作用创设活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在共振中求得了新发展,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师生共振模式的基本理念包括:第一,以人为本。全面依靠和充分信任师生,充分肯定师生的积极性,尽力焕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始终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为师生的发展服务;充分尊重师生的权利和尊严,倡导教育民主作风。第二,全员合作。构建全员合作的教育关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最佳教育合力;倡导师生合作、员工合作、干群合作、学校与家庭及社区合作。第三,主体创造。弘扬师生员工的主体性,依靠和发挥师生员工的创造潜能。第四,和谐发展。发展师生的主体性,追求和促进师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师生共振”模式实施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本质就是追求师生和谐共振,追求教学合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振不仅要在师生之间引起“共振”,还要力求达到其效果的“最大值”,这是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目标的关键。追求师生共振“最大值”的途径有:第一,环境“共振波”。课堂教学的环境、气氛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环境(课堂小气候)将首先发出对学生影响的“共振波”。第二,情感“共振波”。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在教学中永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情感交流将对学生的“固有频率”起到激发作用。第三,兴趣“共振波”。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同样是使教学达到“共振”的关键。如果只有教师津津乐道地自我陶醉,而没有学生热情的追求,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教师的辛苦就成为“缘木求鱼”。第四,知识“共振波”。“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条规律在课堂上永远是中心的环节。教师良好地组织知识的内容与结构并以此激发学生去追求、探索知识和真理,这当然是最重要的内在动力。第五,启发“共振波”。有时学生的“固有频率”处在比较低处,启发、引导是教师常采取的手段,通过提问、讨论、活动、鼓励都能达到激起“共振”的作用。
  四、“师生共振”模式的建构
  新课程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构建师生共振课堂教学模式应坚持“以人为本、师生合作、主体创造、和谐共振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整体优化课堂教学为目标,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强调师生共振互动、平等交往、和谐共振发展,倡导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教学效益,提倡主体参与,追求师生和谐共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五、“师生共振”模式的效应
  1.师生共振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传统教学课堂活动中由于受“三个中心”的影响,常常出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愿意或极少与他人交往互动的现象,使得课堂教学沉闷、枯燥、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师生之间难以改变被动的“控制—服从”“灌输—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导致教师越教学生思维越僵化,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型课堂教学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大胆实施创新教育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交往互动,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从而构建了多维互动、和谐共振的课堂教学新局面。
  2.师生共振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学积极性和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师生共振模式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来影响教和学的积极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由于热爱教师就很自然地会喜爱该教师所教的科目。师生和谐融洽关系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好学”“乐学”的情感,能有效地驱动内驱力,激发情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和谐融洽的关系也容易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激发起积极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教学过程的进行。
  3.师生共振模式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师生共振模式的核心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时代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人格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一方面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良好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环境既包括教育内容、方式、手段的影响,也包括人际关系的状况。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欢、重视与信任,从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形成愉悦的心理状态,产生自尊感和自信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意识会使他们产生高尚而美好的情感,如尊重、信任帮助他人。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从精细的、刻苦的、紧张的、艰巨的“传道、授业、解惑”中感受自己职业的自豪感和高尚感,保持教学中愉快的心境和敏锐的智力,形成老师乐意教、学生乐意学,促进师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4.师生共振模式有助于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师生共振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体验到学习后的成功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喜悦。在这样的氛围中,课堂多了活力与生机,多了观点的碰撞,多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多了参与主体与探究的快乐,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学生通过广泛涉猎多种学术观点,在比较批判中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也能得到发展。
  5.师生共振模式有助于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人生。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权威和支配地位,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容易养成消极被动的人生和工作态度。师生共振模式以民主平等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實现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学生知识技能与潜能开发的过程。学生对学习进行自主计划、决策、实施和总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而且使师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情感相融、和谐相处,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完善自己的人格。
  六、完善“师生共振”模式的策略
  1.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纵观我国几十年教育所走的路,不难发现我们在教育规模、教育机制、教育投资等“硬件”方面的确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特别是教育观念等“软件”系统方面却因种种局限而步履蹒跚。尽管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在这方面已做出艰苦的努力,但由于教育理论观念上的陈旧,教学工作仍难以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改革。观念是改革的关键。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使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不但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就要不断地引进新的教育观念,这对指导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坚持师生双向成才的观念。课堂教学的“共振效应”是教与学双边双向活动的必然结果。“共振感应”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共振源和共振波,前者是共振效应产生的主导方面和关键。教学也有两方面的因素:教师与学生,前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关键。首先,要确定教师素质的高起点,鼓励教师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明确提出教师应该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不光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目标、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心智,引导学生使自身的精神得到发展。其次,学生也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必须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明确未来世界对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唤醒自我意识,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改变课堂教学中消极、被动的从属地位。第二,要有求真知的好奇心,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自己探索奥秘的兴趣。第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知识升华和迁移的过程实际上是观察与动手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决不能是仅做接受知识的仓库,而应该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动发现,并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广州市第86中学.整体优化和谐共振——和谐共振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3(5).
  [2]闫唤梅.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调控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12).
  [3]王勋.论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李向东.教师教育全程共振教学法探讨[J].教育探索,2004(12).
  [5]胡多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课堂素质教育的关键[J].新乡教育学报,2005(1).
  [6]龙家明.“思维共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2(2).
  [7]庞思勤.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其他文献
如何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加大林地资源保护力度,并进一步加速发展森林资源,增加总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物质保障。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管理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但同时在机遇的面
本文首先简要的回顾了语法翻译法产生的背景,接着追溯了这种教学法在中国的沿革,最后提出改进的建议,以达到认清这种教学法的合理成分并对我们的实际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癌辅助诊断方法存在无法准确定位病灶的缺陷。针对该问题,在现有U-net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分两步走的基于改进U-net的肺癌识别方法。利用U-net获得病灶精确位置,通过CNN分类网络对病灶进行诊断,得到原始CT图像的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肺部病灶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位,分割效果的DSC相似度指数超过80%,对肺癌病灶进行分类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0.7%。
本文在对相对定时器管理的概念简要介绍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定时器的设置及删除的方法.同时,针对嵌入式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效率较高的相对定时器管理方法.
摘要:长久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的经济体系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伴随着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也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这篇文章当中,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展开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于当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同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农业
针对远程实时监控的需求。采用嵌入式芯片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相结合的方案,设计基于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安全可靠、可扩展性好等特点。
[摘要]随着高校全日制自考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章从实际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对全日制自考学生学习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唤醒学习需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帮助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各种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自考生 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能力
将混沌理论用于测量,是测量研究及非线性科学应用研究的一个突破,此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但现有的混沌测量系统皆采用电容为敏感元件,这局限了混沌测量理论的发展,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