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如何可能:一个文献综述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是人类社会极其普遍的现象,研究者们一直在尝试用各种理论来破解这一谜团。本文将评价近半个世纪以来合作理论的重要进展,并指今后的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词:合作,互惠
  
  Axelrod提出三个关于合作的根本性理论问题:当行为人是自利主义者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合作会出现并能够维持?在给定的框架内能够给参与者提供哪些关于最优策略的建议?能够给那些希望改变互动行为以促进合作出现的改革者提供哪些建议?本文致力于回答第一个问题,提供一个可以显示合作理论的演化途径以及不同理论之间关系的框架。
  一、生物学界的成果
  对于合作的研究,生物学界的研究成果相当成熟,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亲缘选择"和"直接互惠"。
  Hamilton通过将达尔文主义原理拓展到人类社会行为的演化中,建立了解释人类行为的"亲缘选择"理论以及"Hamilton法则"。"Hamilton法则"是给定一个衡量两个个体亲密度的系数r,以及两个变量c和b。c代表给与帮助的成本,b代表接受帮助的个体的收益。若r大于c/b,那么个体就会合作。r越大,合作的可能性越高。
  Trivers(1971)试图解释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如何会产生合作,该理论被称为"互惠利他"。如果满足两个前提:受惠者的收益大于施惠者的成本;社会群体中的所有成员迟早会需要别人帮助,"互惠利他"就很可能出现。比如,动物社会中的某些共生关系,人类社会中的食物分享以及知识分享。
  为了对"直接互惠",尤其是基于"囚徒困境"的"直接互惠"进行验证与证明,Alexand组织了基于"囚徒困境"模型的两次大型的计算机竞赛,发现"针锋相对"是最好的策略,同时也是最简单的计算机程序。他总结出来"针锋相对"的三个重要特征:"友好",即第一个回合不要"背叛";"不嫉妒",即不要因为别人的一次背叛就不原谅别人;"对背叛与合作都要进行反应",别人合作,你也合作;别人总是背叛,你也不能对他怜悯。
  二、"间接互惠"
  "直接互惠"理论运用到人类社会有一个显著的不足,就是这个理论依赖和同一个对手间彼此反复的交往,也就是需要一个永久性的或者没有显著结束回合的多回合博弈,同时还有合作双方都要平等地对方提供好处。而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合作行为,还有许多是不对称的和(几乎是)一次性的。
  "间接互惠"最早由Alexand提出,此后"间接互惠"至少发展起三个不同的模型。Sugden使用了"身份"的概念对"间接互惠"进行解释。他假设"好"人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从而个体会注意自己的身份是"好"还是"坏"。这个"身份"的模型后来得到Leimar和Hammerstein的进一步解释。第二个模型由Boyd和Richerson提出。他们让所有的个体都处于一个循环的决策当中,于是第一个个体的行为有可能会通过循环最后传递到他自己身上。他们发现所谓的"间接互惠"并不强烈,因此"间接互惠"是没有说服力的。第三个"印象分"模型由Nowak和Sigmund发展起来,他们假设每个人都会对别人进行打分,且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阈值。人们会对得分高于某个数值的个体施惠,而不对低于该数值的个体施惠。个体可以通过对他人施惠而使自己的分数提高。在大多数情况下,基于"印象分"的互惠都能够得到维持。
  三、"强互惠"与"群体选择"理论
  不论是直接互惠还是间接互惠,只要基于彼此利益交换的合作,在激烈的群体间竞争、饥荒、瘟疫等等生死存亡之际是非常脆弱。因为基于互惠的合作的重要前提是,自利的个体间需要在未来有继续合作的可能。而在面临极端的危机的情况下,因为本群体可能会灭亡,个体也可能会四散逃离,各自利个体之间未来继续合作的概率会大为降低,基于互惠的合作也会随之瓦解。
  "强互惠"是指的都是群体中有一些个体,会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惩罚其他违反规定的个体,从而保证群体中"合作"的维持以及社会规范的持续。Gintis、Bowles等人认为"强互惠"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强互惠者"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因为那些想"搭便车"的个体会意识到有"强互惠者"的存在从而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不再"搭便车"。"强互惠"在企业的工资设置、税收、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也从这些方面取得了实证的证据。
  不论是把收益赠与他人,还是对叛道者施加惩罚,互惠行为的成本都需要强互惠者自己来承担。因此如果自然选择所考察的适应度是以个体收益来衡量,那么在演化的过程之中强互惠者显然会处于劣势。一个在个体选择层面上处于劣势的策略能够幸存,也许和群体选择有关系。
  近几年Bowles和Choi在不同的文献中讨论过人类的原始时代,利他、合作等等的亲社会偏好和行为与冲突和战争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种群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演化出合作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就群体内部的个体选择而言,合作的策略显然是被占优的,但在群体的层面而言,合作者居多的群体则有着更高的收益,此时一定的参数空间内,合作是可以得到维持的。
  四、制度和偏好的共生演化
  人类社会得以维持远比动物界水平更高的合作,也可能与人类独有的制度建设能力有关,这可称之为"制度与偏好的共生演化"。其逻辑在于,如果某个制度的产生促成了群体内的合作,而合作提高了群体的适应度,从而使群体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并且带着他们独有的制度(同时战胜了失败群体的制度)一并存活下来。
  Bowles等桑塔费学派经济学家阐明了群体间的冲突对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人类自身建设制度的能力也许是人类蒙昧时代能维持高水平非亲缘合作的一个要素。但是这些基于群体间冲突的模型依然难以解决合作与群体规模之间的冲突问题:群体越大,合作水平越低,虽然引入制度建设的因素使得合作水平的下降有相当程度的延缓,希望合作的参数空间扩展到足够涵盖人类文明早期的状态,但其本质上并没有扭转这种态势。换句话说,在这些研究里面,合作似乎是没有规模效应的。
  五、小结
  人类社会与人类行为都是多层次的,所以使用单一的理论来解决人类合作行为的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如果只是单调地讨论某个简单的背景下人类合作行为的产生与演化问题也是会失败的。虽然人类的基因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无疑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随时随地影响着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
  虽然有学者质疑演化博弈应用到解释制度时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从演化博弈的角度对人类合作行为进行解释近年来已经有了不错的进展。本文中的"合作"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对立统一的行为的一个缩影。而对合作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微观行为主体本身,构建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Axelrod.Six Advances in Cooperation Theory.[J]Analyse & Kritik,2000.
  [2]Richerson, Boyd & Henrich.Cultural Evolution of Human Cooperation.[C]Hammerstein.Genetic and cultural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Cambridge,2003.
  [3]Gintis, Bowles, Boyd & Fehr.Explaining Altruistic Behavior in Humans.[J]Evolution of Human Behavior,2003.
  作者简介:陈琦,女,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硕士,研究方向:行为与演化经济。
其他文献
看了精彩的在线视频后想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却找不到下载地址,怎么办?或者有些视频是被分割成很多个视频文件,如果直接通过百度工具栏或迅雷下载,下载与合并过程都会有点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一、在线视频下载用不同的招数  对于优酷、土豆等主流的视频网站,可以用维棠flv视频下载软件(http://www.vidown.cn)或硕鼠FLV下载软件(http://www.flvcd.com)。  对
避材料老套:那张旧船票不再登上你的客船  一个长期参与并主持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慨叹道:“古代文人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上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下不起来了……”说的是什么?是作文材料陈旧,话语老套,千人一面,文章弥散腐气——没有自己独特感性的材料,还是挥持那张“旧船票”,如何不让人审美疲劳?  那么,怎样避免那张“旧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