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时的科举,类似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一旦读书人通过科举,便可以步入仕途。中国的科举考试最早在隋朝时期,是为了打破世家贵族垄断权力而采取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就成为当时一般读书人唯一的当官途径。
宋代三年举行一次科举。科举采用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只要符合规定的读书人都可以参加解试普遍选拔,合格的参加省试,省试合格的参加殿试。解试的时间,一般定在八月中旬,因为解试是连续考三天,而宋代为了防止考试作弊,在考试期间,是严禁所有在考场里的人员外出的。为了避免长时间考试考生的身体受不了,所以选取天气比较凉爽的仲秋季节,适合学子们专心考试,不至于发生意外。解试合格的人,上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在春季举行,也是按照科目,连续考试三天,合格的参加殿试。殿试按成绩分为五甲,第一名是状元,一甲、二甲给与进士及第,三甲、四甲给与进士出身,五甲给与同进士出身的身份,大致类似于如今的本科、专科、中专。
苏东坡和弟弟苏辙打算一起参加首都东京(今开封)的解试。可偏偏开考前苏辙突然生了病,不能参加考试了。宰相韩琦听说这事后,觉得苏氏兄弟是难得的人才,如果不能一次录取,太过可惜。因此向当时的皇帝仁宗说,苏辙是难得的人才,苏氏兄弟在今年的考生中,名气最大,天下皆知,如果不能一起参加考试,会让天下的人失望。请求把考试的时间向后顺延几天,等苏辙病好后再开始考试。宋仁宗同意了。那一年,考试日期顺延了二十多天,等苏辙病好后才开始。从此,宋代的解试时间,就改到了九月。
韩琦很早就听说过苏轼和苏辙的名字,也看过他们的文章,很是赞赏。他对身边的人说:“二苏这次来京参加考试,还有这么多人也赶来和他们比较,是不是有些自不量力了?”这话传出去后,参加京城解试的人,就有很多放弃了这次考试。
当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去拜会著名文人张方平,希望张方平对两兄弟进行考察指点。张方平出了六道题,让两兄弟据此作文,张方平在旁边的屋里观察。两兄弟拿到题后,坐在那里构思,苏辙对其中的一个题目有疑问,指给苏东坡看,苏东坡把其中的一道题用笔勾去不用,把其他的写好呈了上去。张方平看了文章后对苏洵说:“两个孩子都是天才,老大明敏,老二谨重。”原来张方平出的六道题中,其中一个是有问题的,就是看看两兄弟能不能发现,结果苏轼发现了有毛病的那道题。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哥俩一起参加考试,还真能互帮互助。
解试中,苏东坡突然忘了一道题的出处,没办法写下去了,抬起头看看苏辙。苏辙知道哥哥忘了题目的出处,向自己求援。这个题的出处是《管子注》,但是考场里禁止喧哗,苏辙就拿起笔管,往上面吹了一口气,苏轼马上就明白了。而在省试的时候,苏辙也忘了一道题的出处,向苏轼求援。苏轼借机索要砚水,喊道:“小人哉!”苏辙立即明白出处是《论语》里的樊迟学稼的注解。
就这样,苏氏兄弟顺利地通过了解试、省试,参加了殿试。殿试结束后,宋仁宗回到宫内,兴奋地对妃子说:“我为后人选拔了两个宰相人选,就是苏轼和苏辙!”
北宋一共开考了69次,平均每年录取进士205人。唐朝每次来参加这种高考的人数大概一两千人。当时的唐太宗就欣喜若狂地说:“天下英雄都到俺的口袋里来了。”但宋朝来赶考的人数平均每次高达六七千人,其人数之多,在中国的科举史上,不但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其中北宋宋仁宗时期又是录取进士最多的一朝,大家耳熟能详的欧阳修、苏东坡、包拯、司马光、王安石等人都是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的,这一时期实在可以称为我国科举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科举之后,苏氏兄弟正式步入政坛,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编辑/姚 晟
宋代三年举行一次科举。科举采用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只要符合规定的读书人都可以参加解试普遍选拔,合格的参加省试,省试合格的参加殿试。解试的时间,一般定在八月中旬,因为解试是连续考三天,而宋代为了防止考试作弊,在考试期间,是严禁所有在考场里的人员外出的。为了避免长时间考试考生的身体受不了,所以选取天气比较凉爽的仲秋季节,适合学子们专心考试,不至于发生意外。解试合格的人,上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在春季举行,也是按照科目,连续考试三天,合格的参加殿试。殿试按成绩分为五甲,第一名是状元,一甲、二甲给与进士及第,三甲、四甲给与进士出身,五甲给与同进士出身的身份,大致类似于如今的本科、专科、中专。
苏东坡和弟弟苏辙打算一起参加首都东京(今开封)的解试。可偏偏开考前苏辙突然生了病,不能参加考试了。宰相韩琦听说这事后,觉得苏氏兄弟是难得的人才,如果不能一次录取,太过可惜。因此向当时的皇帝仁宗说,苏辙是难得的人才,苏氏兄弟在今年的考生中,名气最大,天下皆知,如果不能一起参加考试,会让天下的人失望。请求把考试的时间向后顺延几天,等苏辙病好后再开始考试。宋仁宗同意了。那一年,考试日期顺延了二十多天,等苏辙病好后才开始。从此,宋代的解试时间,就改到了九月。
韩琦很早就听说过苏轼和苏辙的名字,也看过他们的文章,很是赞赏。他对身边的人说:“二苏这次来京参加考试,还有这么多人也赶来和他们比较,是不是有些自不量力了?”这话传出去后,参加京城解试的人,就有很多放弃了这次考试。
当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去拜会著名文人张方平,希望张方平对两兄弟进行考察指点。张方平出了六道题,让两兄弟据此作文,张方平在旁边的屋里观察。两兄弟拿到题后,坐在那里构思,苏辙对其中的一个题目有疑问,指给苏东坡看,苏东坡把其中的一道题用笔勾去不用,把其他的写好呈了上去。张方平看了文章后对苏洵说:“两个孩子都是天才,老大明敏,老二谨重。”原来张方平出的六道题中,其中一个是有问题的,就是看看两兄弟能不能发现,结果苏轼发现了有毛病的那道题。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哥俩一起参加考试,还真能互帮互助。
解试中,苏东坡突然忘了一道题的出处,没办法写下去了,抬起头看看苏辙。苏辙知道哥哥忘了题目的出处,向自己求援。这个题的出处是《管子注》,但是考场里禁止喧哗,苏辙就拿起笔管,往上面吹了一口气,苏轼马上就明白了。而在省试的时候,苏辙也忘了一道题的出处,向苏轼求援。苏轼借机索要砚水,喊道:“小人哉!”苏辙立即明白出处是《论语》里的樊迟学稼的注解。
就这样,苏氏兄弟顺利地通过了解试、省试,参加了殿试。殿试结束后,宋仁宗回到宫内,兴奋地对妃子说:“我为后人选拔了两个宰相人选,就是苏轼和苏辙!”
北宋一共开考了69次,平均每年录取进士205人。唐朝每次来参加这种高考的人数大概一两千人。当时的唐太宗就欣喜若狂地说:“天下英雄都到俺的口袋里来了。”但宋朝来赶考的人数平均每次高达六七千人,其人数之多,在中国的科举史上,不但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其中北宋宋仁宗时期又是录取进士最多的一朝,大家耳熟能详的欧阳修、苏东坡、包拯、司马光、王安石等人都是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的,这一时期实在可以称为我国科举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科举之后,苏氏兄弟正式步入政坛,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编辑/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