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乡村建设模式与途径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乡村建设工作能提高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对生态农村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生态乡村的建设是有效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我国乡村生态建设虽然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乡村地区内的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生态被污染现象依旧存在,因此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应把生态乡村建设作为切入点,引领农村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生态乡村建设;模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73
  目前我國正处在生态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就来自于农村区域的生态建设问题。为了能够达到实现生态乡村建设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在生态建设中需要先确定生态乡村的建设模式,然后对不同的建设模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效保障生态乡村的建设工作能够平稳发展。
  1 工业与城镇相结合的生态乡村模式
  工业化和城镇化区域内的生态乡村指的是:1)人口发展潜力比较大、条件比较好;2)资源环境能够集聚经济,承载能力比较强;3)有着一定程度的城镇化及工业化基础地域范围内的生态乡村,其主要侧重点就是使城乡和工农能够共同协作发展。应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推进城乡之间的有效发展,使城乡公共区域内的服务设施覆盖率能够有所提高,对乡村的基础生活设施如水、电及卫生和通信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建设工作,做好农村区域内公益文化事业的建树,逐步扩大乡村街道的照明、垃圾处理及网络通信等多方面的全范围覆盖。在大中型城市的附近郊区需要率先做好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网络和城乡一体化设备的建树工作[1]。对乡村的工业化污染情况一定要做好严格的把控工作,做到内部控制和外防两者之间的科学有效结合。1)在工业园区域内,应把散布在乡村区域内不同类型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应用合理的技术方式,努力做好乡村区域内污染物只有达标后才能进行排放的要求和目标建设。2)将环境指标中的准入标准加入到乡村新建设的工业项目中去,对在乡村地域内建设较高污染和高耗能的工业项目采取坚决杜绝的方式。3)在城郊区域内进行科学的布局,合理地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种植业及农副产业加工业,创建出以城镇为核心的新型城乡生态乡村模式。
  2 促进农业稳固发展的新型生态乡村模式
  生态型乡村建设的重心是污染整治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应建立起农业“资源—产品生产—再生资源”的一系列生产流程,使之形成低开采、低排放和高利用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时需要抓好节水和节地的基础性工作[2],严格地进行基本农田地的保护,严禁农村、城镇在建设用地过程中占用耕地的情况发生;在发展节约用地、新型的公共建筑物及住宅的同时,应对乡村居民占用土地面积的范围进行适当地减少,让城镇及乡村居民的住宅情况逐渐朝着小城镇的居住区方向发展,实施居民的集中居住,鼓励乡村居民能够在镇上买房和城镇区域内的居民集中进行建房,进而使土地的使用率得到有效提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安排好农业生产中的用水及生活用水的比例分配情况,提高水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加快推进建设大型区域的灌水和重点中型区域的灌水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作,及时改造更新大中型的泵站设施设备;对土壤的污染进行积极地防治,以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重点关注生活污水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积极主动地对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展开治理,切实加强乡村用水中的水质改善及水源地保护;以多样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支撑,构建具备不同风格特色的乡村观光旅游景点,进而形成独特观光特色的农业旅游产业和产品。
  3 构建生态保护的新型生态乡村模式
  生态保护区域内的构建新型生态乡村模式的主要侧重点就是增加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力度。把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饮用水及绿色清水河道、公益林木环境计划等多方面进行有机结合,使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地提高;对生态环境中的水土保持和公益林木建设、固沙防风林木进行积极主动地建造,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保护好绿色植被,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系统中的水源涵养作用和功能,对土壤侵蚀的现象进行有效防治和治理[3];严格把控好水资源库回水区域及主要的水源地上游的面源和点源的污染问题,对主要支流河道和河流的干流进行治理和保护工作,提升河流水的质量;加强对水源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禁止对绿色植被的开垦和破坏,保护好有着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绿色植被;保护好天然的林(草),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植被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持和恢复;关于耕地面积中的陡坡问题,应严格依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执行,使之在已占用生态用地的耕地面积中逐步地退出来;积极主动地改进和完善乡村区域内的基础设备,促使生态及清洁类的新型能源得到有效发展,建造出具有生态新型的镇、乡社区;积极主动地发展那些环境污染较少的、具备特色性的产业;构建绿色无污染农产品和有机农业食品生产基地,将生态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乡村生态新型的旅游事业发展,促使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地保护和完善。
  4 生态乡村建设的途径
  4.1 开展好农村环境的治理
  大力开展对农村环境的连片治理工作,实行好乡村的清洁工程,致力于处理对人民群众健康有危害的农村环境问题。加大对农村饮水水源地的改善和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水环境的监测网络,强化对乡村日常饮用水源的卫生及质量检测工作;对乡村饮用水源的保护区域和范围进行合理地规定和划分,严禁在水源区域内进行污染物的排放及垃圾倒放等一系列污染水源的不良行为;和各农村区域内的实际生活情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对生活污染物、污水进行防治和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积极主动地改进和完善农村环境的能源结构,用秸秆和沼气作为切入点,缓解农村生活环境的空气污染,运用多种方式和驱动做好对沼气的利用和开发,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及在农村利用中的工作[4];依靠科学技术,采用多种方式来拓宽秸秆的综合利用路径,如原料化、饲料化及燃料化等,从而促进秸秆的商品化和资源化利用率。   4.2 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
  对农村生态的重要资源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合理的保护举措,有效提高对各类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的科学性。做好农村生态流失水土及农村土壤防护的防护落实工作,高度重视农村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工作,增强多物种资源的监管和保护力度,以保障生物管理的安全性;加强对耕地面积还林建设的推动程度,致力于做好天然林的保护和退耕还湖还林还草、环绕村镇林业生态圈等重点工程的建设目标;加快推进生态屏障的建设工作,积极主动地推进村镇及交通周围的绿色植被的造林生态工程的建设;推动河道和河流的治理和改进,优先安排好易发生自然灾害和人口密度比较大的河段和河流区域范围,让河段河流的治理工作能够和国家的防洪要求和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坡耕地区域内的水土治理工作,加速推动绿色矿山的建设工程和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加强对老区煤矿和废弃区煤矿的开采治理力度。
  4.3 有效发展乡村的生态产业
  发展好生态乡村产业应从多个层面出发,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构建可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链,加强对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升生态效益的目的性;积极主动地加强对秸秆集中供气和农业节水节源及生活污水净化等一系列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5];把一体化的循环新型的生产农业模式和企业扶持起来,促进社会环境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有效发展;对农用的化学产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对农膜污染的防治工作进行关注和重视,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膜污染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加大对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和防治力度,改进和完善养殖方式,建立起合理的生态养殖范围,提升养殖过程中产生废弃物的可持续再利用率;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工作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起来,最重要的是做好治理和修复农药及重工业金属对于土壤的污染工作;应用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来带动农产品企业快速稳固地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乡村生态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力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乡村区域内的生态工业园区进行统筹和布局,使生态农业能够可持续循环发展,树立起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观念,使乡村区域内各种农业产业能够实现相统一并协调发展。
  5 结语
  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是能够开展好中国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政策进行实施,把政府作为主导地位,把农民作为主体地位,从而有效实现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力度,完善好相关的管理机制,增加财政资金的扶持投入,加强培养村民的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促进生态乡村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芮扬.江西兴国县三僚村生态宜居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园艺,2021,44(7):74-76.
  [2] 叶慧敏.农村妇女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作用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2021(4):118-121.
  [3] 徐宁伟,王海静,汪洋,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2):9-11.
  [4] 王树刚,曹家平,窦军,等.美丽乡村建设途径探析:以河北邢台白牛生态农业产业园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3):15-16.
  [5] 張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上海市青浦区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农村经济,2021(3):12-16.
  (责任编辑:刘宁宁)
其他文献
摘 要 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头号工程”。在顺德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分析总结了顺德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的现状和取得的经验,从产业规划和土地协同、产业园升级规划定位、招商模式和服务体系创新、第三方治理引入机制4个方面进行路径优化研究,进一步深入推动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  关键词 现状;村级产业园;升级改造;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
摘 要 三叶木通全身都是宝,除花之外全身皆可入药,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市场需求巨大,前景广阔。通过分析三叶木通的生物学特性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三叶木通的栽培和管理,实现三叶木通的驯化和栽培。从三叶木通的市场前景、生物学特点、驯化栽培技术及造林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更好地开发三叶木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 三叶木通;驯化;栽培;管理技术;甘肃省天水市  中图分类号:S567.19 文献标志码:B
摘 要 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加速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发展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现状,找到其存在的问题,遵照城乡融合发展规律和充分满足各要素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城乡融
摘 要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优美生活环境的追求力度不断提升,对城市园林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结合当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现状,针对养护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养护管理措施,同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养护管理工作来确保园林管护的质量,从而使园林绿化工作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 园林绿化;养护技术;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
摘 要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指导生态建设实践。广东省韶关市响应国家生态保护号召,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发挥茶叶产业发展优势,推出了以茶叶产业为龙头的绿色发展之路,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学习。通过对韶关地区绿色发展之路——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林产业;茶产业;绿色生态发展;广东省韶关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
摘 要 随着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而物流业的发展水平通常是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物流的发展并不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因此,以广东省羅定市乡镇物流发展为例,研究乡村物流对推动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镇物流;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广东省罗定市  中图分类号:F320;F299.21 文献标志码:C D
摘 要 结合国家农业产业化战略和河北省秦皇岛市农业产业强镇的实际情况,针对秦皇岛市农业产业强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秦皇岛市农业产业强镇发展的对策,旨在为秦皇岛市农村经济发展提出建议,也为秦皇岛市的农业“十四五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先建后补;土地流转;河北省秦皇岛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
摘 要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采取大面积皆伐的方式实施林分更新改造被严格禁止。湖北省钟祥市盘石岭林场现有火炬松林出现了林下生物多样性减退、冰冻灾害应对能力差、松材线虫病害威胁等问题,需要进行大面积采伐并更换树种。基于此,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和目标树经营方法为指导,探讨了树冠连续覆盖下火炬松林更新改造的4种模式,以期为生态林树种更新和低产低效林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近自然森林经营;
摘 要 近年来,伴随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农村电商也呈现更多新样式。新媒体传播下的电子商务成为影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描述了贵州省黔东州榕江县新媒体传播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深入分析榕江县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榕江县实际情况提出了“内培外引”,解决人才短缺;因地制宜,完善农村电商法规;精准定位,推广新媒体传播;真抓实干,重抓农产品品牌建立;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