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急救护理》教学中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40名学生为试验组,42名学生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试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对项目化教学法的评价良好。普遍认为,项目教学法能增强中职护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结论:项目化教学法应用于急救护理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提高教学的满意度。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护理;急救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急救护理课程是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科护理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术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学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做好战前准备,在专业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以真实或模拟的医院环境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技能和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1]。它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综合、细化为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再以这些具体项目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在项目设计时突出工作任务,融教、学、做于一体,让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我校近2年来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于《急救护理》教学中,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0级3年制中职护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10护理(116)班40名学生为试验组,2010护理(117)班42名学生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第1~2学期各门课程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4学期开设《急救护理》,总学时为36学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为同一教师授课,教学时数、内容均完全一致。
1.2方法
1.2.1试验组教学方法
试验组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根据急救护理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
1.2.1.1项目设计
设计思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想,由学习领域转变为学习情境的校本教材设计,从理论、实践课程分离转变为“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临床案例或情境为先导,基于急救疾病救治过程设计课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下面以“急诊科护理”项目任务为例,具体过程如下:
1.2.1.2设定教学情境,引出任务
早晨6:32分,急诊科的护士小王正在急诊科的预检分诊处忙碌着,突然接到“120指挥中心”的电话,马上要来一位急诊患者,5分钟后,急救车呼啸而至,平车推入一位晚期喉癌患者,72岁,男性,在晨练的时候晕倒,半年前查出喉癌,一直不肯就医。
1.2.1.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提出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6~7人/组),共同分析、讨论任务:护士小王应该从哪些方面组织对患者的抢救?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有哪些?围绕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该采取哪些救护理措施?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护生的自主性,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
1.2.1.4任务情境展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任务情境模拟,小组成员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
1.2.1.5总结评价
首先,每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派出代表阐明护士小王应该采取的护理措施和病人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其他组选出代表对该组学生的任务情境模拟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各组学生的任务情境模拟分别做出点评,对于学生正确的处理方式给予肯定,不恰当的处理给予纠正。
在自评、他评及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1.2.2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章节分理论课和实验课讲授,实验课讲授时遵循操作目的-评估-示教-注意事项-学生分组练习的流程,最后总结点评。
1.2.3评价指标
考核采取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前者由平时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学生组成,后者是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评价,主要是学生从病例库抽取病例根据病例要求进行操作(占70%),然后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提问(占30%)。总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占20-30%,终结性评价占70-80%。
2 结果 两组学生学期末理论和技能评价结果,见表1,此外,实验组同学普遍认为,项目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解决问题以及职业道德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3 討论
3.1培养护生正确的抢救理念
项目教学法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幕幕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对抢救病人紧急的状态得到充分的体会,唤起学生好奇心,并以此导入具体任务,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了抢救成功,学生自主地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主动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模拟人身上直观地看到抢救的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同时,这种方法改变以往只注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对学生抢救理念的培养;采用“互动式”、“协作式”、“引导式”,如小组讨论、病案分析讨论、模拟情景教学等方式,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如何建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抢救理念。
3.2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随时都要与其他的医疗人员合作来共同服务于病人,在急诊抢救患者的过程中,这种团队的合作精神表现的尤为重要。而顶目化教学就是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每位学生参与项目中的一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需要与其他人员进行大量的沟通交流,以此保证整个项目顺利地进行[3]。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关心,将良好的医德医风、人文关怀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渗透其中,加速了人文素养的养成。
3.3 改变学生对考评方式的认识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它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一定时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项目教学法在急救护理的实施过程中,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力训练与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是否能很好地衔接。同时,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法过程中,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以备应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它促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创新,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潘亚妮.项目化教学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1(18):196-197.
[2]汪芝碧,邓辉,谭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5):65-66.
[3]韩金华,孙宇红,于晓峰.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4):98-9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护理;急救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急救护理课程是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科护理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术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学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做好战前准备,在专业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以真实或模拟的医院环境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技能和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1]。它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综合、细化为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再以这些具体项目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在项目设计时突出工作任务,融教、学、做于一体,让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我校近2年来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于《急救护理》教学中,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0级3年制中职护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10护理(116)班40名学生为试验组,2010护理(117)班42名学生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第1~2学期各门课程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4学期开设《急救护理》,总学时为36学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为同一教师授课,教学时数、内容均完全一致。
1.2方法
1.2.1试验组教学方法
试验组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根据急救护理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
1.2.1.1项目设计
设计思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想,由学习领域转变为学习情境的校本教材设计,从理论、实践课程分离转变为“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临床案例或情境为先导,基于急救疾病救治过程设计课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下面以“急诊科护理”项目任务为例,具体过程如下:
1.2.1.2设定教学情境,引出任务
早晨6:32分,急诊科的护士小王正在急诊科的预检分诊处忙碌着,突然接到“120指挥中心”的电话,马上要来一位急诊患者,5分钟后,急救车呼啸而至,平车推入一位晚期喉癌患者,72岁,男性,在晨练的时候晕倒,半年前查出喉癌,一直不肯就医。
1.2.1.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提出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6~7人/组),共同分析、讨论任务:护士小王应该从哪些方面组织对患者的抢救?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有哪些?围绕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该采取哪些救护理措施?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护生的自主性,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
1.2.1.4任务情境展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任务情境模拟,小组成员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
1.2.1.5总结评价
首先,每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派出代表阐明护士小王应该采取的护理措施和病人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其他组选出代表对该组学生的任务情境模拟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各组学生的任务情境模拟分别做出点评,对于学生正确的处理方式给予肯定,不恰当的处理给予纠正。
在自评、他评及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1.2.2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章节分理论课和实验课讲授,实验课讲授时遵循操作目的-评估-示教-注意事项-学生分组练习的流程,最后总结点评。
1.2.3评价指标
考核采取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前者由平时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学生组成,后者是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评价,主要是学生从病例库抽取病例根据病例要求进行操作(占70%),然后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提问(占30%)。总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占20-30%,终结性评价占70-80%。
2 结果 两组学生学期末理论和技能评价结果,见表1,此外,实验组同学普遍认为,项目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解决问题以及职业道德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3 討论
3.1培养护生正确的抢救理念
项目教学法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幕幕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对抢救病人紧急的状态得到充分的体会,唤起学生好奇心,并以此导入具体任务,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了抢救成功,学生自主地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主动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模拟人身上直观地看到抢救的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同时,这种方法改变以往只注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对学生抢救理念的培养;采用“互动式”、“协作式”、“引导式”,如小组讨论、病案分析讨论、模拟情景教学等方式,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如何建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抢救理念。
3.2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随时都要与其他的医疗人员合作来共同服务于病人,在急诊抢救患者的过程中,这种团队的合作精神表现的尤为重要。而顶目化教学就是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每位学生参与项目中的一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需要与其他人员进行大量的沟通交流,以此保证整个项目顺利地进行[3]。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关心,将良好的医德医风、人文关怀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渗透其中,加速了人文素养的养成。
3.3 改变学生对考评方式的认识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它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一定时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项目教学法在急救护理的实施过程中,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力训练与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是否能很好地衔接。同时,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法过程中,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以备应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它促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创新,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潘亚妮.项目化教学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1(18):196-197.
[2]汪芝碧,邓辉,谭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5):65-66.
[3]韩金华,孙宇红,于晓峰.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