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的“二度开发”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b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重要的载体之一。新的课程理念下,现有的内容只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我们的任务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好现有的教材,处理好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更好地做到对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下面是笔者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一、梳理教材
  江苏省《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把三到六年级的课程内容设置成家政、技术两个方面。从设计和安排来分析,涉及的教学内容是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安排的。但是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材的编排和配套材料的配备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塑料项目中的“杯垫”缠绕有技术难度,打结有些来不及,建议用丝网花的弹力丝;制作“涤纶彩球”三等分的圆片制作有难度,如果没有模板,学生制作三等分的圆片和槽口就没法完成,因为圆规要到五年级才使用。
  如何有效地使用现有的劳技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先熟悉教材,理解内容编排的用意;对教材进行梳理,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的。
  二、挖掘教材
  新课标要求我们“立足文本”,而在小学劳技教材中,许多项目内容不仅包含基础的技能,更有着灵活的项目系列内容穿插,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操练过程中借鉴、迁移。因此,开发劳技课程资源时要利用好现有的劳技教材,进行充分有效地挖掘,发挥其功能。如四年级“手缝”这一项目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缝沙包的方法、技巧后,还可以让学生尝试选择教材中另外提供的相关内容进行制作。如:制作小提袋、枕头等。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将技能掌握,形成良好素养,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用心走进学生的世界,从学生的角度去挖掘教材,丰富教材。
  (一)挖掘文本资源,看图对话
  学生使用的劳动技术教材是一本图文结合、精美的图书产品,学生每翻开一页书,总能沉浸在漂亮精美的图案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心中的喜悦,更激起了他们对美的追求与模仿。教师要通过细细品读教材,深入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图片作用,合理利用图片与学生“对话”是提高劳技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补充教材資源,平面走向立体
  劳技教材很多内容是图多、文字少,以图代文、贴近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但对于劳技课程的项目作品来讲,很多作品是立体的,动态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挖掘课本的知识点,把静态的、平面的文本内容“动起来、立起来”,让学生易看、易学,便于灵活运用。
  如:五年级“桌面垃圾桶”这个教学内容重点是运用杠杆原理进行翻盖。为了让学生能简单明了地掌握连杆器与杠杆的制作、连接的技巧,教师可以把制作过程拍摄成立体的制作图,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每一个制作步骤和细节。还可以制作3D的课件:展示了桌面垃圾桶在翻盖时连杆器的结构,模拟制作了部件结构、安装的流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较为复杂的结构一目了然,化繁为简!
  三、重组教材
  重组教材就是为了“因材施教”。在尊重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的结构、制作材料、制作技巧、拓展延伸等方面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教材处理方法。具体方法有:
  (一)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纸编小鹿》一课是用五股辫来编织小鹿的身体,用三股辫来编织脖子和头部的。但需要多次编织,为保障学生能完成一个成功的作品,教师调整了教学内容,改为“纸编小兔”。因为小兔的各个身体部分比较小,大大地缩短了制作时间,让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制作对象,体验成功感。
  (二)突破教学难点,设计“学习单”
  学习单是教师根据教学中的知识要点、教学目标,将知识和技能转变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并能指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文本材料。导学单的运用可以激活学生先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工具,而且可以提升学生有效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指导学生的“思维模板”。教学前,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梳理,根据重难点来精心的设计导学单,将教学内容与技能掌握策略浓缩到导学单中。
  四、开发教材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教材的二度开发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及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关教材内容的调整和整合,从而让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一)依据实际需求,开发教具
  在《涤纶彩球》一课中,我出示一个大型的涤纶彩球范作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放大的作品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探究活动环节中,我把放大的涤纶彩球拆开来,把每一个喇叭口分给各个小组,让学生进一步拆开来研究。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我还给学生提供了半圆的模型,学生可以利用模板轻松地剪出圆形,再利用有三等分和槽口的圆形模型来剪出槽口。因此,合理地开发教具、学具,可以提高学生制作的成效性。
  (二)突出个体差异,开发内容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差异,他们各自的认知能力与兴趣爱好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在学习能力中呈现的状况也会不同。因此,在劳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结合地域特色,校本开发
  我校的校本课程是《溇港韵》,内容有溇港的桥、船、住宅等,桥、船、住宅的模型制作又是我校的特色科技活动。我把这三模的制作内容添加进四年级上册的泥塑活动中,让学生在掌握了泥塑的制作技术后尝试着制作自己家乡的桥、船、房子等, 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泥塑制作的技巧。如:《溇港韵》——蟹之味篇: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与螃蟹零距离接触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螃蟹壳进行创意制作;还可以创新材料,利用其他废旧材料来创意制作“螃蟹”。这样通过材料与技术的创新丰富了劳技课堂教学的内容。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材的处理方法是千变万化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学校的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特长决定的,但都应基于教材,熟悉教材,理解教材,进而到超越教材。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其中,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是教育大纲的要求,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步阶段,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将使他们
2008-2010年我院神经外科采用侧脑室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61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
目的观察管状胃与全胃食管对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一2013年6月拟行手术的食管癌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管状胃组)和对照组(全胃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