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是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落实,传统教育模式一成不变,师本教育仍处于霸权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没有因新课改而有所改变,大多数语文课堂还是呈现“以知识传授为主,以知识或者以完成某次知识的训练为主,”其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为期中、期末或者说为中考、高考做准备。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仍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对知识点抓得比较紧,教师总想把知识苦口婆心的传授给学生,教师挤占学生的时间越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越差,基本上属于被动学习。所以一些孩子就慢慢地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成绩下降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科学习。怎样在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引起我们语文老师深深的思考。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以学为本的教育,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主张“一切为了學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使学生乐于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更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是拿真理来说教,而是要引起学生智慧和心灵的碰撞,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便充满活力。以这种理念为指导的课改实验成效显著,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初中语文生本教育更是一片等待开垦的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生本课堂教学策略上进行了探索,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有四个流程: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怎样把这四个流程落到实处呢?
一是个人先学。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要讲的教学目标、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教学要求
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二是小组交流。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入小组交流环节,孩子们讨论得特别热烈,组长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意见不统一如实记录,在班级交流这一环节再行解决。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是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探究小组”称号。如此的评价坚持一段时间,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营造起来。
三是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入班级交流环节,班级研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每个小组每个问题推荐一个同学回答,不完善的可以补充,有分歧的可以争论,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同学上来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同学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参与度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热烈,充满活力,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由于学生的讲解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融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的讲解既生动,又易于其他学生理解。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
四是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炼字、炼词、修辞角度、感情抒发上的适当点拨,教学重点得以解决,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充分理解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所抒发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的情怀。至此,一节课的知识经历了如下的“四重唱”:个人先学阶段,经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单位:河南省信阳市浉河中学)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以学为本的教育,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主张“一切为了學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使学生乐于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更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是拿真理来说教,而是要引起学生智慧和心灵的碰撞,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便充满活力。以这种理念为指导的课改实验成效显著,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初中语文生本教育更是一片等待开垦的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生本课堂教学策略上进行了探索,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有四个流程: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怎样把这四个流程落到实处呢?
一是个人先学。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要讲的教学目标、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教学要求
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二是小组交流。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入小组交流环节,孩子们讨论得特别热烈,组长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意见不统一如实记录,在班级交流这一环节再行解决。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是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探究小组”称号。如此的评价坚持一段时间,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营造起来。
三是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入班级交流环节,班级研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每个小组每个问题推荐一个同学回答,不完善的可以补充,有分歧的可以争论,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同学上来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同学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参与度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热烈,充满活力,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由于学生的讲解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融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的讲解既生动,又易于其他学生理解。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
四是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炼字、炼词、修辞角度、感情抒发上的适当点拨,教学重点得以解决,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充分理解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所抒发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的情怀。至此,一节课的知识经历了如下的“四重唱”:个人先学阶段,经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单位:河南省信阳市浉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