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互联网领域人权保障困境的理论基础探析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应对互联网领域中的人权保障困境,需要依赖合理的价值规范作指导。文章在分析绝对权利论和权利平衡论之不足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指导性规范和程序性框架——协商权利论。协商权利论的价值基础是主体间性人权观,其在处理互联网领域人权保障困境时所具有的优越性体现在:能实现明确性与弹性之间的平衡;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平衡;稳定性与动态性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互联网;人权;权利冲突;权利保障;协商权利论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6-0015-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互动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12CZZ052)。
  作者简介:赵玉林(1986-),男,安徽亳州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治理、人权理论。自人权诞生以来,人权的内涵与人权的数量便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为人权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网络人权”这一概念也随之而生。然而,人权在互联网领域的实现和发展却对现有的人权保障机制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互联网领域中的人权保障困境或人权冲突:网络暴力横行凸显出网络言论自由与网民的名誉权之间的冲突;网络色情信息泛滥昭示出成人的信息自由权与儿童权利和公共道德之间的冲突;网络犯罪四起凸显出网络隐私权与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安全之间的冲突;失序网络政治参与体现着网民的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与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冲突等等。为每一种人权保障困境厘定出具体而清晰的权利或利益边界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探索处理互联网领域中权利保障困境的指导原则和程序性框架却是可能与必须的。
  本文拟在分析现有处理互联网领域中人权保障困境时所依据的主要原则规范的基础上,从主体间性人权观出发,尝试性地提出更加合理的指导性规范和程序性框架——协商权利论。
  一、现有理论处理网络人权保障困境的方式及局限
  “绝对权利论”和“权利平衡论”是处理人权保障困境的两种主要理论:前者认为人权是“绝对的”,因而不容许随意交易与克减;后者认为应当“平衡”地保障处于冲突中的权利或利益。
  1.绝对权利论。概而言之,绝对权利论认为:人权是个人所具有的相对于政府而言的权利,是天赋的、自然的、不证自明的,是不可让渡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在重大的权利保障困境出现时,比如政府在战争、灾害等紧急状态而不得不暂时地限制公民的自由或权利时,有所保留的绝对权利论认为政府应当坚持“最小限制原则”。
  (1)价值基础及其局限。绝对权利论的价值基础,发端于启蒙运动,发展于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催生出现代人权观念之诞生的自由主义或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发展出“现代国家观”并推动了现代国家“利维坦”的出现,为此不得不为个人设计出人权这一“屏障”。[1]洛克指出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具有“处理其人身和财产的无限自由”,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2]人们结合成社会的目的即在于更好地保护这些天然的自由和权利,因此政府的权力是绝不应当扩张到这一根本目的需要之外的。杰克
其他文献
摘要:西北地区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越来越成为乡村社会治理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逐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经济能人领办型”“企业带动型”“村社组织协作型”“政府扶持型”等多种可借鉴的发展模式。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从客观结构与主观能动出发,对二者相互交织的动因进行详细分析,深层次探讨提出了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模式本质性的动力来源,旨在使合作社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模式构建
摘 要:在追寻经济理性产生过程的基础上,法国学者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以最大化利润为生产动机的理性。他论证了经济理性的限度及其四大危害,并提出克服经济理性的道路,即运用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理性来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理性。高兹的经济理性批判理论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关系,真正理解理性的本真意义,构筑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之维。  关键词:经济理性;生态理性;
摘要:苏共在革命和建设初期对于法治在巩固政权、推动建设上的认识是清醒的,曾在实践中积极将社会主义法治观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执政思想与执政方式。不过,伴随着个人崇拜与高度集权的兴起,民主法治在苏共党内和国家实际事务中日益衰微直至被废弃,苏共向人民许诺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等政治价值仅仅停留在文本与口号层面,党既没有针对高度集权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也未能处理好党同宪法法律的关系,文本思想同实践
摘 要:代理机构改革的国际地位和重要影响使其备受瞩目。转型期的中国政府面临精简机构与提高服务质量的双重压力,各地社区政府作为承接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做出了诸多改革与探索,主要是开创了服务大厅模式、流动服务站模式及为民服务代理模式。但现存各种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代理机构改革的经验,立足现实实践,应通过构建社区服务代理模式,以整合社区服务载体,重构社区治理结构,
[摘要]阅读了《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一书并查阅了一些有关戈氏改革的书刊资料后,笔者以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谓是飘渺的理想幻灭于沉重的现实,但是,如果不是对戈尔巴乔去改革的历史地位持嘲弄讥讽、鄙夷和不屑的态度,那么,这些著作应该被看作是我们“咀嚼”苏联改革失败这一苦果必不可少的思想佐料。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改革;社会主义观;历史背景;历史评价  [中图分类号]D503  [文献标识码
摘要:我国服务业发展与技术效率密切相关。以服务业技术效率为核心,加快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关键。文章从技术效率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通过提高技术效率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机理和对服务业发展趋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观照分析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而对实现我国服务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技术效率;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
摘 要:我国自主招生改革是在传统统一高考制度的基础上开展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传统统一高考制度的路径依赖。要克服路径依赖,必须推进基本制度创新,为自主招生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自主招生改革;路径依赖;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7-0025-03    一、路径依赖:自主招生改革中的重要现象  “路径依赖”(path de
摘 要:价值认同是人们通过实践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种价值的一致认可和同意。价值认同的建构是一个从知、情、意、念到行的意识发展水平由低到高的过程。对于以科学的利益机制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社会实践回答了“是否可能”,理论逻辑证明了“何以可能”。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现条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认同;利益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
摘 要: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社会主要的哲学流派,两者在本体论上的主张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特征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对本质基础主义、对理性的价值、对整体性同一性、对主体性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不尽相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要彻底消解本体论,否定“在场”和“逻各斯”,走向“出场”的视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过程、强调理性功能的本体论。  关
[摘要]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理论”、“精神生产”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深入探讨文化生产力问题不仅在实践层面有助于当前我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从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