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他又是谁? ——弗兰肯斯坦三重人格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ov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于十九世纪初创作的作品,被誉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本文将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来分析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及其创造的“怪物”之间的人格相似性,以此来说明怪物是弗兰肯斯坦被压抑的本我外化宣泄的产物,并通过弗兰肯斯坦对怪物的恐惧、憎恶、追击来说明弗兰肯斯坦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关系.
其他文献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1818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叫维克托?弗兰肯斯坦的科学狂人制造怪物的故事,数百年来对这部经典作品的
翻译目的论分为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强调翻译中应当以目的为导向.论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选取《百年孤独》第一章中的例子进行分析,对比分析林一安、范晔译本在原
《兔子富了》是约翰?厄普代克代表作“兔子四部曲”之第三部,为作者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以主人公“兔子”哈利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从而向读者揭示了看似风光体
摘 要:纳博科夫在1955年所写的《洛丽塔》,是二十世纪学术界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争议的一部小说。国外对《洛丽塔》的研究主要从叙事技巧,伦理学和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鲜有从基督教的“原罪观”的视角来研究。原罪观是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种重要罪恶观念。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对原罪进行了深入思考:人类堕落的主要根源是人类对罪恶的趋向,原罪是人性中难以改变和克服的缺点和罪恶。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