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新辅助化疗指导下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综合治疗中的意义

来源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u_hech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新辅助化疗指导下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综合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化疗的94例临床分期为T2~4aN0M0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新辅助化疗方案采用吉西他滨+顺铂,21 d为1个周期,疗程3~4个周期.分析化疗前NLR高低与临床病理特征、新辅助化疗疗效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94例患者中,影像学评估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为70.2%(66/94),单因素分析其疗效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肿瘤初发或复发、肿瘤数量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无关(P均>0.05),但客观缓解率与临床分期有关,T2~3N0 M0与T4aN0 M0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0.0%和42.8%(P2.43的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42.8%,疾病控制率为96.4%.两组的化疗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疾病控制率无明显差异(P=0.528);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异(P=0.758,P=0.751),但NLR≤2.43组PFS有生存获益趋势且该组中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病例数较多.结论 膀胱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佳,进展少见;NLR可作为膀胱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预测化疗疗效以及新辅助化疗后是否可行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模式上是一参考因素.
其他文献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之一,根据GLOBOCAN癌症统计数据,2020年PCa已居于全球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死亡率第五位[1].自1990至2015年,全球PCa发病率已增加3.7倍[2].我国PCa发病率虽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PCa发病率持续上升[3].
期刊
正常人体的胃部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帮助维持着消化系统的功能,目前已知的胃部菌群的主要组成包括5大菌门及69个菌属.近年研究表明胃部菌群失衡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有效地修复胃部菌群的平衡对于防治癌变有着显著意义.中医药在防治胃癌及癌前病变方面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疾病的防治原则,与微生态学提倡的平衡与协调理念相合,且中药通过口服进入消化道以后,可以直接和胃肠道的菌群起双向调节作用.希望能够从中药调节胃部菌群平衡的新视角切入,为中药防治胃癌及癌前病变研究提供新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