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棏嗒杰巴”的味功效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藏医药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为高原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藏医药理学对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及用药原则具有独特的理论,本文以这独特的理论为依据,将其“味”功效以数值比值形式引用于“棏嗒杰巴”(八味獐芽菜)药效研究中,进一步探测其藏药之“味”层面的功效。
  【关键词】 藏药;棏嗒杰巴;味功效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4-0004-02
  量化或进一步细化是反映一门学科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1],藏药之味、化味、本质功效就是对藏药的最早的量化。但时过数千年的今天,对藏药的量化未能随时代的进步,取得应有的成果。结合现代科学量化藏药,是藏药现代化之发展趋向。笔者现就这一问题以藏医古籍为基础,构成味的“五源”所具有的功效用数值来表示,将其结果与“三因”,即:(藏医认为“三因”是一切生物机体的生理的疾病要素,在“三因”相对平衡的生理状态下各自发挥特性,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一旦失去相对的平衡会造成病理状态。)“隆”、“赤巴”、“培根”的二十种特性的相互生克关系,来探究藏药之味功效的量化方法。
  1 藏医对人体生理与病理的认识
  藏医认为宇宙与大自然是由“五源”相生相克及衍生变化所构成,随着“五源”的盛衰,使得宇宙与大自然产生变化。“五源”为土、水、火、气、空。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同样,藏医认为人的机体也是由“五源”、“三因”等很多复杂而宏观的元素构成,这些元素或生理指标都相互依赖、互为基础。并认为人的机体的七种营养物质,以及三种排泄物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都随“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因”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的关系。每当“三因”中的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落时,则产生了病理状态。对病理的治疗,藏医认为有四种基本途径,即:饮食治疗、起居治疗、药物治疗和外治治疗。
  2 藏药之味功效
  藏医学理论认为药物与“五源”有关,其性、味、功效亦源于“五源”。认为“五源”缺一,生物则不能生,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关系。同时又指出“六味”与“五源”的关系:土水偏盛的药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药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药物味咸;水气偏盛的药物味苦;火气偏盛的药物味辛;土气偏盛的药物味涩。并强调“五源”各有不同的功效[2](见表1),如土源为主之药物所具有的功效,从大到小依次为重、稳、钝、柔、润、干。因而“六味”具有“五源”的各种功效,五源之功效总和会得到十七种不同的功效。“十七效”,为:寒-热、 温-凉、干-稀、润-糙、 轻-重、稳-动、钝-锐、柔-燥、软。将其功效加以归纳,得到藏药之“八种性能”,即:寒-热、 轻-重、钝-锐、润-糙。在临床应用上,药性重、润、寒、钝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药性轻、糙、热、锐者可治“培根”病。可见藏医在临床上的用药,是根据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来辨证组方。
  传统藏医药认为一切药物都来自五源,五源的不同配合, 产生了藏药的六味。[3]“五源”的各种功效相互配合时,同效叠增,异效抵消。但对于五源各种功效的相互配合法,现存古籍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主要以《金巴四部医典注释》[4]为依据,将所得结果以数值表示,见表2。
  2.1 藏药之功效原理 药物的十七效可以制服疾病的二十种特性[6],即:柔、重、温、润、稳分别克“隆”的糙、轻、寒、细、硬、动六种特性;寒、钝、凉、软、稀、干分别克“赤巴”的润、锐、热、轻、臭、泄与湿七种特性;燥、热、轻、锐、糙、动分别克“培根”的腻、重、钝、柔、稳、粘七种特性。[7] 反之,若药物之功效与疾病的特性相同时,则会导致疾病。
  2.2 藏药“棏嗒杰巴”与“三因”的关系 由图1可得出:一方面,因“棏嗒杰巴”具有的味功效中能克制“赤巴”之特性的凉、稀、钝以及相对较弱的软等,同时前三者又为“培根”的特性,故克“赤巴”的同时,会导致病理“培根”。另一方面,能够导致病理性“隆”的同时,具有可克“培根”特性的功效:糙、轻、动等。同理,从“三因”所具有的二十种特性与味之“十七效”相互作用的层面,阐明此药与“三因”的生克关系。
  2.3 藏药“棏嗒杰巴”之味功效 “棏嗒杰巴”主攻热性“赤巴”[8]。藏医认为“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也是负责人体内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因素,这是一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火或热量。在病理状态下,“赤巴”的特性失衡,会导致大小便黄色深重、皮肤巩膜黄染、善饥、口渴、身热、不能安睡、时有腹泻等症状。故,结合图2可知“棏嗒杰巴”具有消除以上症状之功效。
  3 讨论
  “棏嗒杰巴”之味功效中的凉、糙、稀等,在克制“三因”中某一因的同时,会助生其余二因。并将这种特性引用于“十七效”与“二十种特性”时可知,此方具有很强的抗“赤巴”功效。故临床应用上,多用于“赤巴”引起的热性病。如,胆汁过量失调、胆囊炎等。《四部医典》记载:“棏嗒杰巴具有治疗胆囊炎,皮肤变黄等疾病之功效”。并从有效成分也可知,此方具有抗肝炎、疏肝、利胆、退黄[9],抑菌、抗病毒、抗氧化等功能[10]。但此方具有较多由水气产生的苦味,而苦味所具有的糙、动、轻等味功效的生“隆”值远大于克“隆”值。因而此方主攻热性疾病,防寒性若“隆”、“培根”等疾病[2]。可见药物之味的功效,可以以数值形式,探索其量化方法。
  藏医认为药物有味、化味、本质等三种功效,而本质功效又细分为八种[10]。因此,本文所用的数值只代表味层面而不能代表确切或最终的功效。若以藏药理论来阐明药理机制或多种药物之药效比较研究,需进一步结合化味、本质的功效来量化其最终功效。
  参考文献
  [1]盛良.中药四气五味的量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 (22):2943-2945.
  [2]宇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119-125.
  [3]热增才旦.藏药木斗聂莪现代研究结果与味化学的联系[J].西北药学杂志,2007,22(1):45-46.
  [4]金巴.金巴四部医典注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50-405.
  [5]嘎务.藏药晶镜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05-304.
  [6]王锺元.藏医药学基础理论简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0,7(1):63-75.
  [7]罗达尚.浅解藏药的六味、八性、十七效[J].中成药研究,1985,10(1):39-40.
  [8]那玉清.八味獐芽菜散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青海医学院学报,2011,32(4):253-255.
  [9]逯雯洁.药八味獐牙菜丸中芒果苷的含量测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8):1551-1552.
  [10]帝玛尔·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
  (收稿日期:2014.12.2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观察欣普贝生治疗足月胎膜早破引产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足月胎膜早破引产患者为研究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5%葡萄糖500ml中加入2U催产素,出现有效宫缩后停止治疗。观察组采用阴道后穹隆放置10mg欣普贝生,确保宫缩现象的形成。对两组患者的分娩状况,以及宫颈Bishop评分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观察组宫颈成熟度、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以及临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给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静脉给药不良反应报告。结果:ADR报告涉及中、西药品41个。抗生素ADR最多,占43.1%;中成药ADR次之,占36.2%;非中医执业医师用药发生ADR占21.5%;临床表现畏寒、寒颤占40.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6.5%;60岁以上ADR占38.2%。结论:严格控制静脉给药、严格
【摘 要】 目的:观察莫西沙星联合中医微波疗法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5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对照组予以单纯莫西沙星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肺腧脉冲微波治疗。检测两组炎症因子TNF-α、IL-6、IL-l0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6%,显著高于对照组7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改善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不良情绪方面的效果,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78例为研究对
【摘要】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特布他林雾化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6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取阿奇霉素联合特布他林雾化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81.82%,差异有統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10mg/kg
以“解释就是论证”为思想核心的享普尔模式,是科学哲学中第一个系统的关于解释问题的形式理论。它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本质的是难于阻止无关项进入解释的问题。本
正统的科学合理性观念在发生历史转向之后陷于一种二难困境。为摆脱这种困境,西方科学哲学家又从社会学与自然主义的角度对科学合理性进行理解,然而这些新的转向在改变独断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