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和他的台湾挚友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肉分携岁屡经,团圆佳节倍关情。今秋大地新更化,天际水轮分外明。”这首七绝是启功先生198O年中秋节为怀念在台湾的师友所作。那时,启功先生认识的在台湾的师友有三位,他们是台静农、郑骞和王静芝。后来,启功先生就想能有机会去台湾看看他们。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留给老人的是终生遗憾。
  他想見到的第一位就是台静农(1902—1990)。台静农和牟润孙,是启功1933年在辅仁附中任国文教员时最早相识的老朋友。台静农时任陈垣校长的秘书,长启功十岁;牟润孙任高中国文教员,长启功四岁。这两位兄长对启功既关怀又鼓励,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有时相伴郊游,有时饮酒赋诗作画。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互相切磋,相得益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被称为“辅仁的铁三角”。1937年7月的一天,台静农被蒋孝三的宪兵三团抓走,并留下警员埋伏在台家,准备再抓来找台先生的人。那次正好台与启、牟二人约定次日要到台家相聚,危险之际,幸好牟先生得到了消息,连夜到启家通知,二人才免于落入虎口。几十年过去了,启功一直记着这件事。1937年北平沦陷后,牟润孙辗转定居香港,台先生去台湾大学任教,从此三人天各一方,留下的只是彼此的思念和祝福。1982年,启功先生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留港三个月,是有机会与台先生联系的,但是他听说台先生住的地方巷口有警方监视,始终未敢贺然联系。1990年,启功先生得知台先生患病后,在香港友人许礼平的家中和台先生通了电话。台先生在电话中说:“你快来啊,晚了我们就见不到了。”同年,启先生代辅仁大学校友会邀请台先生来北京参加校庆,台先生给启功先生亲笔回信:“苑北吾兄賜鉴,转来校友会函谨悉,弟近年(今年八十八矣)衰老日甚,平日居家不出门,更不能远行也。草上即询珍重。”这则短信竟成了台静农留给启功的绝笔。
  启功想在台湾看望的第二位,是他在北京汇文中学读高三时的语文老师郑骞先生(1906—1991)。郑骞,字因百,辽宁铁岭人,年长启功6岁。郑先生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即在汇文中学兼职,1931年毕业后又到汇文中学教授高三国文和文学史,与启功师生情谊笃深。抗战胜利后,郑先生应台静钇先生之约到台湾大学任教。郑先生在台湾仍念及启先生,曾撰文记述他和启功的友谊:“元伯少我六龄,在汇文时,课余晤时,谈笑论文,余未尝以生徒论之。”“元伯天潢世胄,于溥心畬为宗,晚旦曾亲炙,传其诗书画三绝,几于青日水寒。闻在神州,其书画作品已列为国宝。此固昔人所谓‘宝至而名归’者。”有朋友从台湾来看启功先生,带来郑先生的照片,故意不报姓名,请启先生辨认。岂料他见到架着一副厚片密圈眼镜的老人时,一下就认出“这是郑因百先生”。
  再有一位就是曾跟随启功先生学画的王静芝先生(1916-2002),原名大安,号菊农。启功在辅仁大学美术系教授国画时,王静芝在国文系读书,由于酷爱绘画,经柴德赓先生介绍,拜启功学画。启功只比他大四岁,对他虚心学习很是赏识,尽心指导,把自己的诗书画技艺无不倾囊相授,为王静芝学画创造了优越条件,甚至将自己珍藏的古人真迹拿出来供王静芝临摹。笔者曾听王先生讲了这样的往事:一次,启功给王静芝看画店放在启功处的一幅董其昌绘画真迹。王静芝十分喜爱,启功就让他带回家去临摹。在临摹中,王不小心将墨点溅在了绫子边上。遇到这事,王静芝非常懊丧,无心再画,立即卷起画轴,冒着大雨去找启功先生。当时,启功正在画一个手卷,听到王静芝的叙述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宽慰王静芝说:“脏一点没关系,这幅画本来是我想买的,正在考虑。现在把它留下就是了。”可见,二人的师生关系非同一般。王静芝从辅仁大学毕业后,去了重庆,后来又辗转去台湾定居,在台湾辅仁大学任教。他是最早邀请启功先生去台湾的学者,并专程从台湾来北京看望启功。199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召开“张大千、溥心畬诗书画学术研讨会”,秦孝仪院长亲自发函邀请启功出席。启功也认真做了准备,并撰写了论文《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岂料台湾有关方面对出行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苛刻条件,启功先生未能答应,故这次台湾之行最终未能如愿。
  随着三位在台挚友的相继离世,启功先生去台湾的意愿也就淡漠了,去得这么艰难,也就不去了。启功先生曾作了一首《十六字令》,寄托他对宝岛台湾和同胞的无限深情与思念:花,骨肉同根各一涯。游子愿,何日早还家。
其他文献
6月25日,安徽省老年大学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24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晓林、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韩军到会祝贺并讲话。省委老干部局、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等单位领导出席大会。  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89名,并召开七届一次理事会,选举产生常务理事15名,安徽省人大原副主任陈先森当选为会长;省编办原主任罗昌平,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夏小飞,省教育工委原常务副书记
期刊
為霞满天
期刊
绚丽夕阳健康行  ——宁夏老年大学书画系学员举办写生采风活动  4月27日,宁夏老年大学书画系108名学员自发组成采风团,赴棚湖湾红树莓生态景区写生采风。  活动中,学员们参观了生态景区,观看了宁夏古城舞蹈队表演的《水兵舞》《九儿》《中华旗袍秀》等文艺节目。其中,24位技艺精湛的学员挥毫泼墨,完成了六七十幅精美的书画作品。期间,学员们还听取了健康知识讲座。  本次活动,学员们收获良多。有学员说,我
期刊
河南省淅川县老年大学坐落于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2016年被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评为首批“全国示范老年大学”之一。在河南省获评的4所学校中,淅川县老年大学是唯——所县级校。淅川县老年大学头顶这一耀眼光环,让渠首夕阳更加红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淅川县老年大学看看吧!  老年人圆梦的新殿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老年人也不例外。或许因为种种原因,年轻时未能梦想成真。如今有了老年大学,老年朋友们有了实现梦
期刊
冬瓜。冬瓜清热利尿,有助于排除体内的尿酸,最好带皮吃。  南瓜。南瓜对于保护血管有益。  黄瓜。只要肠胃好,适当多吃黄瓜对减肥、控糖和排尿酸都有帮助。  小瓜(西葫芦)。小瓜的膳食纤维比冬瓜更丰富。  西瓜。消肿利水,有助于尿酸代謝,血糖高者可以用西瓜皮炒菜、包饺子吃。
期刊
叶开明,1958年生于广西桂林,201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研究生班。现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民族书画院书画师、深圳市龙岗区老年大学国画研修班老师。2009年师从著名国画家黄格胜教授,其作品秉承黃教授意境深邃、志趣天成、质朴自然的“漓江画派”风格。近年来,他深入研究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艺术,并跟随山水画家张伟平先生研习传统山水画,学习其笔精墨妙的笔墨意识,深得宋元山水画笔墨和精神,
期刊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及汉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农历五月为仲夏,其第一个午日正好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被称为“端阳节”。后来,因屈原在这天抱石投汨罗江,由此水神便被人格化为屈原,祭祀水神的仪式也就发展成了纪念屈原的活动。隋唐之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开始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并流传至今。因而,每逢端午佳节,屈原便成了绕不
期刊
我们通常说“书存金石气”,意即书法作品中蕴涵古代金石文字的雄浑古朴气象。书法“金石气”的基本表现,其一是雄浑。康有为曾总结北朝碑版的特征,有“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十美。此十美中之“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点画峻厚”“血肉丰美”四条,概而言之就是雄浑。雄浑由下列三种元素嬗变而成:刚健、敦厚、苍茫。刚健者
期刊
在近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一直是颇受争议的画家。他在世时难觅知音,被讥为“乱涂乱画”。1936年,当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认为:黄宾虹是个“落魄画家”。他的画作不为时人所喜,更是难以得到“专业画坛的认可,以至于在生命弥留之际,黄宾虹抒发了“我的画要50年后才能为世所知”的感慨。虽然在50年之后,黄宾虹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中屡创高价,在画坛形成了“黄宾虹热”:师黄画家纷至沓来,学术论著不断涌现,专题展
期刊
在中国绘画中,能将建筑与船舶巧妙结合起来的,莫过于龙舟竞渡的题材。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据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采杂药。”虽然龙舟竞渡产生的确切时间并无定论,但可知的是,最初的龙舟被作为一种神灵崇拜的表征。作为端午节的传统保留节目,赛龙舟曾在宋代最为流行。据《东京梦华录》所记,北宋皇帝有到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的习俗。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