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开发试验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美丽的光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湛江市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湛江市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是1992年7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最大的省级经济开发试验区。试验区由东海岛、硇洲岛、东头山岛、南屏岛四岛组成,主岛东海岛陆地面积286平方公里,含滩涂面积为401平方公里,人口16.52万人,是中国第五大岛、广东第一大岛。

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湛江市区东南海域,是我国南方与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海陆的重要交汇点,也是中国大陆通往欧洲、非洲、东南亚和中东地区航程最短的出海口和中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又是泛珠三角经济圈连接港澳与内陆的经济发展平台。环主岛海岸线长148.9公里,其中可建码头岸线37公里,尤其是龙腾至蔚律6.5公里岸线,水深26—44米,进港航道宽2公里,能同时通航两对30万吨级货轮或进出50万吨级油轮,拥有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大港的优越条件,可辟为年吞吐量1.5亿吨以上的国际大港。目前,省、市已规划将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建设为重要的临港重化工业基地。
交通优势是试验区的一大亮点,试验区距湛江市区仅12公里,与渝湛高速公路相连,距湛江机场28公里、火车南站13公里。试验区自建区以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逾10亿元。目前全区共有公路629公里,其中31公里长,24米宽的中线公里贯通海岛,与客渡、车渡、乡村公路等构成纵横交错的海陆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
试验区内地势平坦,土地广阔,土地开发利用率高,工程地质条件好。岛上土地资源丰富,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以低产田、荒地、滩涂为主,自然标高一般为4—14米。陆地面积60万亩,其地质为火山岩地基,无断层、流沙和熔岩,承载能力为200吨/平方米,宜于发展重型工业。
海洋资源丰富,东海岛试验区附近海域是著名的南海渔场,硇洲鲍鱼曾是朝庭贡品,10米等深线海滩涂有50万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多年精心培育发展,试验区已成为粤西地区水产养殖重要示范基地。国家863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中联水产的国家对虾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等纷纷落户试验区。

试验区坚持实施“工业立区,以港兴区”的发展战略,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2005年,试验区工业总产值实现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达1 36367万元,同比增长59.8%。2006年上半年,试验区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又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76945万元,同比增长16.3%。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共有天恒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阳光废旧金属回收加工公司、欧艺美电器有限公司、东洋水产有限公司、东腾饲料有限公司、科隆水产有限公司等6家。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5.79亿元。全区工业产品近四成出口。2006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99786万元,同比增长88.5%。
东海岛民风淳朴,碧海蓝天,风光绮丽,旅游资源丰富,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党委、管委一直积极挖掘优势,探寻民间文化艺术与东海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有效路子,倾力打造旅游品牌。南宋末代皇帝宋端宗曾来到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的硇洲岛,升硇洲岛为“翔龙县”,大兴土木建城。至今尚留下宋皇井、宋皇城遗址、“圣旨”牌坊等大量名胜古迹。目前,东海岛亚热带海岛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已成为试验区旅游业的大亮点。湛江八景,东海岛的东海旭日和硇洲灯塔占其二。建于1898年的硇洲灯塔,与伦敦灯塔齐名,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东海岛更是喜获两块旅游金招牌,除了堪称东方一绝的东海人龙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外,龙海天旅游度假区拥有绵延20.6公里的银色长滩,水清沙白,是仅次于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世界第二长滩,2006年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沙滩”荣誉。沙滩后的5万亩防护林带,有“南海绿色长廊”之称。阳光、海浪、沙滩、林带构成了“东方夏威夷”的奇妙风光。“东海人龙舞”和“中国最长的沙滩”这两块金招牌为打造“生态文明旅游新海岛”的旅游品牌夯实了基础。在这浓厚氛围下,硇洲女子八音、东海嫁等具有浓郁的海岛文化特色民间艺术也得以发扬光大;硇洲潜水游、宋皇井等旅游资源逐步开始挖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试验区农村的村容村貌及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渔家乐、农家乐等旅游模式也提上开发日程。
位于试验区东北面的东海港区5000吨起步码头项目已通过中央、省的审批,并吸引资金完成前期的相关工作;东参、东头山陆岛码头已完成工程的80%;东海岛客运中心站已被国家和省列入全国交通枢纽站动工建设。东海岛“十一五”规划拟完成环岛一级公路64公里,硇洲环岛战备公路59公里,乡村路面硬化323公里。
建区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领导非常关心支持试验区的开发建设,极大地激发了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热情。东海岛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一个以国际贸易为主导,工贸渔农旅游并举,科技、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和谐港口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湛江市区东南海域,是我国南方与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海陆的重要交汇点,也是中国大陆通往欧洲、非洲、东南亚和中东地区航程最短的出海口和中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又是泛珠三角经济圈连接港澳与内陆的经济发展平台。环主岛海岸线长148.9公里,其中可建码头岸线37公里,尤其是龙腾至蔚律6.5公里岸线,水深26—44米,进港航道宽2公里,能同时通航两对30万吨级货轮或进出50万吨级油轮,拥有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大港的优越条件,可辟为年吞吐量1.5亿吨以上的国际大港。目前,省、市已规划将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建设为重要的临港重化工业基地。
交通优势是试验区的一大亮点,试验区距湛江市区仅12公里,与渝湛高速公路相连,距湛江机场28公里、火车南站13公里。试验区自建区以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逾10亿元。目前全区共有公路629公里,其中31公里长,24米宽的中线公里贯通海岛,与客渡、车渡、乡村公路等构成纵横交错的海陆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
试验区内地势平坦,土地广阔,土地开发利用率高,工程地质条件好。岛上土地资源丰富,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以低产田、荒地、滩涂为主,自然标高一般为4—14米。陆地面积60万亩,其地质为火山岩地基,无断层、流沙和熔岩,承载能力为200吨/平方米,宜于发展重型工业。
海洋资源丰富,东海岛试验区附近海域是著名的南海渔场,硇洲鲍鱼曾是朝庭贡品,10米等深线海滩涂有50万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多年精心培育发展,试验区已成为粤西地区水产养殖重要示范基地。国家863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中联水产的国家对虾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等纷纷落户试验区。

试验区坚持实施“工业立区,以港兴区”的发展战略,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2005年,试验区工业总产值实现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达1 36367万元,同比增长59.8%。2006年上半年,试验区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又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76945万元,同比增长16.3%。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共有天恒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阳光废旧金属回收加工公司、欧艺美电器有限公司、东洋水产有限公司、东腾饲料有限公司、科隆水产有限公司等6家。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5.79亿元。全区工业产品近四成出口。2006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99786万元,同比增长88.5%。
东海岛民风淳朴,碧海蓝天,风光绮丽,旅游资源丰富,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党委、管委一直积极挖掘优势,探寻民间文化艺术与东海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有效路子,倾力打造旅游品牌。南宋末代皇帝宋端宗曾来到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的硇洲岛,升硇洲岛为“翔龙县”,大兴土木建城。至今尚留下宋皇井、宋皇城遗址、“圣旨”牌坊等大量名胜古迹。目前,东海岛亚热带海岛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已成为试验区旅游业的大亮点。湛江八景,东海岛的东海旭日和硇洲灯塔占其二。建于1898年的硇洲灯塔,与伦敦灯塔齐名,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东海岛更是喜获两块旅游金招牌,除了堪称东方一绝的东海人龙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外,龙海天旅游度假区拥有绵延20.6公里的银色长滩,水清沙白,是仅次于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世界第二长滩,2006年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沙滩”荣誉。沙滩后的5万亩防护林带,有“南海绿色长廊”之称。阳光、海浪、沙滩、林带构成了“东方夏威夷”的奇妙风光。“东海人龙舞”和“中国最长的沙滩”这两块金招牌为打造“生态文明旅游新海岛”的旅游品牌夯实了基础。在这浓厚氛围下,硇洲女子八音、东海嫁等具有浓郁的海岛文化特色民间艺术也得以发扬光大;硇洲潜水游、宋皇井等旅游资源逐步开始挖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试验区农村的村容村貌及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渔家乐、农家乐等旅游模式也提上开发日程。
位于试验区东北面的东海港区5000吨起步码头项目已通过中央、省的审批,并吸引资金完成前期的相关工作;东参、东头山陆岛码头已完成工程的80%;东海岛客运中心站已被国家和省列入全国交通枢纽站动工建设。东海岛“十一五”规划拟完成环岛一级公路64公里,硇洲环岛战备公路59公里,乡村路面硬化323公里。
建区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领导非常关心支持试验区的开发建设,极大地激发了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热情。东海岛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一个以国际贸易为主导,工贸渔农旅游并举,科技、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和谐港口新城正在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