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00万元投资一年亏大半
3年前,王总进入了医药连锁行业,总投资额1000万元人民币。
开设的第一家药店是样板店,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只有100平方米,但是共投入了40万元。
如果按照这样的投法,1000万元也就能开个二三十家。但是实际上,不到半年王总就开了100家店。
“开得越多,实际每家分摊的费用越少。”王总打比方说,开第一家要40万元,可是开到第10家,你会发现总共只需要200万元;开到第50家,只需要400万元;开到100家,总费用不过500万元。
王总的目的是要规模和气势。由于速度比较快,这些店都是亏损的,平均每家店一年亏损两万元左右。这样下来,100家店,一年就要亏损200万元。我们给王总算一笔账:500万元固定投资+200万元亏损+200万元宣传支出=900万元,王总當年的投资就只剩下100万元了。
但是实际的账并不是这样的。由于店的位置比较好,王总每家连锁店一个月销售额大致在十万元左右。因为连锁店已经颇具规模,按照商业潜规则,厂家的货款要被迟付30天。照此计算,王总的药品连锁店每年可以挤占厂家资金10×100=1000万元。
不仅如此,由于有了100家店的规模,从第50个供货商开始,连锁店向每家进店供货商收取进店费1万元。有200个供货商交了进店费,因此,当年收取的进店费总共200万元。
如此算来,到年底时王总的账面上还有100万元(1000万元投资总额的剩余)+1000万元(供货商积压资金)+200万元(进店费)=1300万元。虽然王总当年投入了1000万元,但是到了年底,不仅账面上有1300万元,还拥有了一家有100个店的连锁企业,你说日子好不好过?
亏得越多赚得越多
但账上的1000万元是供货商的钱,一个月后会被取走,并不能说是自己的钱,为了稳定现金流,王总想到了继续开店。
第二年,王总又开了100家店。由于规模效应,再开的这100家店总共只投入了300万元。但由于经营情况并未得到改善,连锁企业还在亏损,而且亏损得更多——我们假设一下,每年一个店比上年多亏损1万元,也就是一个店每年亏损3万元,那么总经营亏损扩大为3万元×200=600万元。而固定的广告支出还保持原样——200万元。
这样,王总第二年的支出为:300万元+600万元+200万元=1100万元,亏损比第一年更多了。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算一下它的现金流。假设每家店仍然每月销售额10万元,那么200家店每月带来了2000万元的现金流。同时,由于规模大了,有品牌了,连锁店压供货商资金的时间却延长到了60天。这样,连锁店挤压供货商的资金为:2000万元×2=4000万元。正因为品牌强了,吸引了更多的厂家进店,因而进店费也比去年提高。虽然原来的供货商今年有上百家会选择退出,但又会有更多的厂家或经销商进入,假设有200家新的供货商加入,那么进店费总额为:2万元×200=400万元。
我们可以推算第二年的现金流:4000万元+400万元-1300万元=3100万元。也就是说王总经营连锁店两年以后,虽然企业资金已经由刚开始的1000万元变为1000万元-900万元-1100万元=-1000万元,但是从账面上看,企业不仅每个月有3100万元的现金流,还有200家店的规模。
想退出得交“退出成本”
两年以后,最早跟随王总进店的供货商发现:这家连锁店在赔钱,要的进店费也太黑!这些供货商不想陪他“玩”了,准备撤货走人。但是,这种决定并没有让连锁店吃亏。
假如供货商第二年在这家连锁店卖了6万元的货,那么到准备撤出时发现还有两个月的货没有结账,为1万元。此时,供货商面对的选择只有两个:
第一,把原货提走。但是原货已经卖光了,资金让连锁店压着不给,连锁店的表态是,可以给你货,还是同样的商品,只不过是别的厂家生产的,生产批号还比你的新,这总可以了吧?
第二,如果厂家非要还款,那么连锁店也有办法。你的产品成本实际只有40%,我只还你40%。
这样,1万元中的60%,也就是6000元,就被“店老虎”扣走了,这在行业内有一个说法,叫“退出成本”。
3年前,王总进入了医药连锁行业,总投资额1000万元人民币。
开设的第一家药店是样板店,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只有100平方米,但是共投入了40万元。
如果按照这样的投法,1000万元也就能开个二三十家。但是实际上,不到半年王总就开了100家店。
“开得越多,实际每家分摊的费用越少。”王总打比方说,开第一家要40万元,可是开到第10家,你会发现总共只需要200万元;开到第50家,只需要400万元;开到100家,总费用不过500万元。
王总的目的是要规模和气势。由于速度比较快,这些店都是亏损的,平均每家店一年亏损两万元左右。这样下来,100家店,一年就要亏损200万元。我们给王总算一笔账:500万元固定投资+200万元亏损+200万元宣传支出=900万元,王总當年的投资就只剩下100万元了。
但是实际的账并不是这样的。由于店的位置比较好,王总每家连锁店一个月销售额大致在十万元左右。因为连锁店已经颇具规模,按照商业潜规则,厂家的货款要被迟付30天。照此计算,王总的药品连锁店每年可以挤占厂家资金10×100=1000万元。
不仅如此,由于有了100家店的规模,从第50个供货商开始,连锁店向每家进店供货商收取进店费1万元。有200个供货商交了进店费,因此,当年收取的进店费总共200万元。
如此算来,到年底时王总的账面上还有100万元(1000万元投资总额的剩余)+1000万元(供货商积压资金)+200万元(进店费)=1300万元。虽然王总当年投入了1000万元,但是到了年底,不仅账面上有1300万元,还拥有了一家有100个店的连锁企业,你说日子好不好过?
亏得越多赚得越多
但账上的1000万元是供货商的钱,一个月后会被取走,并不能说是自己的钱,为了稳定现金流,王总想到了继续开店。
第二年,王总又开了100家店。由于规模效应,再开的这100家店总共只投入了300万元。但由于经营情况并未得到改善,连锁企业还在亏损,而且亏损得更多——我们假设一下,每年一个店比上年多亏损1万元,也就是一个店每年亏损3万元,那么总经营亏损扩大为3万元×200=600万元。而固定的广告支出还保持原样——200万元。
这样,王总第二年的支出为:300万元+600万元+200万元=1100万元,亏损比第一年更多了。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算一下它的现金流。假设每家店仍然每月销售额10万元,那么200家店每月带来了2000万元的现金流。同时,由于规模大了,有品牌了,连锁店压供货商资金的时间却延长到了60天。这样,连锁店挤压供货商的资金为:2000万元×2=4000万元。正因为品牌强了,吸引了更多的厂家进店,因而进店费也比去年提高。虽然原来的供货商今年有上百家会选择退出,但又会有更多的厂家或经销商进入,假设有200家新的供货商加入,那么进店费总额为:2万元×200=400万元。
我们可以推算第二年的现金流:4000万元+400万元-1300万元=3100万元。也就是说王总经营连锁店两年以后,虽然企业资金已经由刚开始的1000万元变为1000万元-900万元-1100万元=-1000万元,但是从账面上看,企业不仅每个月有3100万元的现金流,还有200家店的规模。
想退出得交“退出成本”
两年以后,最早跟随王总进店的供货商发现:这家连锁店在赔钱,要的进店费也太黑!这些供货商不想陪他“玩”了,准备撤货走人。但是,这种决定并没有让连锁店吃亏。
假如供货商第二年在这家连锁店卖了6万元的货,那么到准备撤出时发现还有两个月的货没有结账,为1万元。此时,供货商面对的选择只有两个:
第一,把原货提走。但是原货已经卖光了,资金让连锁店压着不给,连锁店的表态是,可以给你货,还是同样的商品,只不过是别的厂家生产的,生产批号还比你的新,这总可以了吧?
第二,如果厂家非要还款,那么连锁店也有办法。你的产品成本实际只有40%,我只还你40%。
这样,1万元中的60%,也就是6000元,就被“店老虎”扣走了,这在行业内有一个说法,叫“退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