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性,再加上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他们往往感到数学学起来很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紧紧抓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合理用好、用活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修定的《小学数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分类》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并要求学生要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把商场里的商品拍摄成录象。在新课伊始播放录象,创设情景,带学生去逛商店,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很顺利地就回答出“同一种东西摆在一块儿。”这样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也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直观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为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如: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教师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动手印一印、描一描,纸上出现了平面图形,使学生通过自已亲自动手操作,体会到了“面在体上”。
2.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可创设一个学生生活情境:比一比第一组的男同学和女同学的身高,哪一方高一些?让学生相互讨论,在意见不统一时,让第一小组的男女同学汇报各自身高,教师把数据写在黑板上,接着问: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更为科学呢?再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可以用“求总和,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等方法来进行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用“求平均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课本知识中反映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这样不仅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贴近于学生,数学生活化,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及时采撷和整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数学实例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山小学 812200)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修定的《小学数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分类》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并要求学生要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把商场里的商品拍摄成录象。在新课伊始播放录象,创设情景,带学生去逛商店,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很顺利地就回答出“同一种东西摆在一块儿。”这样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也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直观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为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如: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教师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动手印一印、描一描,纸上出现了平面图形,使学生通过自已亲自动手操作,体会到了“面在体上”。
2.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可创设一个学生生活情境:比一比第一组的男同学和女同学的身高,哪一方高一些?让学生相互讨论,在意见不统一时,让第一小组的男女同学汇报各自身高,教师把数据写在黑板上,接着问: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更为科学呢?再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可以用“求总和,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等方法来进行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用“求平均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课本知识中反映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这样不仅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贴近于学生,数学生活化,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及时采撷和整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数学实例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山小学 8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