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何让这问题得到解决,一直还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通过了解外国的经验,做出符合我们自己的计划措施,结合以往研究,提出“3+1+1”的教育模式,即家庭,学校,主流媒体为三与性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两个一相结合。
关键词 青少年性教育 “3+1+1”模式
一、性教育缺失及危害
青少年的好奇心从本能逐渐成为了一种危机,“性好奇”的危机已经从小学产生了萌芽。在缺乏正规权威引导时,不良网络、不健康书刊趁虚而入,成为他们的启蒙读物,甚至成为他们,了解性知识的唯一途径。这样的危害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显端倪,初中生早恋、高中生尝禁果、同居现象严重。阅读黄色书刊,婚前性行为,早孕,等一系列问题,频繁发生,这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隐患。
二、缺失的原因
我认为,性教育之所以难以开展,是因为作为引导者的家长、学校,将性的位置没有摆正。是学校,家长,社会缺乏正确的教育,把性神秘化才导致,孩子产生不健康心理,作为孩子的他们,并不认为性有多不同,他们只是在认识世界,性是他们认识的一部分。
现阶段的性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不够规范。因此,开展性教育之前,应当让老师,家长,社会,先将心态摆正,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
黄色书刊网站所提供的所谓知识充当了主流传播媒介,然而,这不是性教育。
三、国外的启示
关于性教育这问题,国外早就在开展,应该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英国法律规定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瑞典的性病患病率极低。20岁以下女孩子未婚怀孕的情况几乎没有。
日本,性教育指出性是人格的基本部分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男女平等的异性观。
有人会质疑中外的国家制度国情,教育体制是不同的,但从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来看,中国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现状,上海市教科院普教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沈之菲指出,当代学生身体发育的时间比10年前提前了近两年,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当适应发展。
四、性教育的必要性
1.中小学是孩子心智成熟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
只有中小学教育阶段普及性教育,才能及时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2.作为专业师范的大学生应当清楚地看到,性教育的发展我们是有责任的,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要明确,在日后的教育中,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性和吃饭,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就是用特定的目的让青少年知道一定的常识,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念,学会保护自己,不让无知伤害自己,从心理上引导青少年,针对不同年龄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五、青少年性教育模式研究
在以往的观点都强调家庭,学校,社会或是单一强调性道德。
根据现有的国情,我认为性教育可以采取3+1+1的全包围教育模式。
即,学校、家长与主流媒体为三,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征及规律、道德规范为两个一。
首先三合一。
关于学校。性教育问题不能笼统的等于一般的教育问题,他相对于其他学科,他的教育风险较大,所谓教育风险即会产生的负面性的可预估性低。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针对当地孩子的特点,进行可行性教学,教师语言思想的导向性是很重要的,不让性教育课尴尬,不使课堂成为一部分反对者口中的淫秽之堂,是教师应特别注意的。一般来说可以用课堂讲授法、心理咨询法、辩论( 辩析法)、后果反馈法、同伴教育、组织主题班会、案例探讨、读书指导法等方式。
关于媒体。主流媒体要发挥“稳压功能”,一切传播关系都反映着社会关系,主流媒体更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一环。小平同志强调,“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发展环境,主流媒体要以更大的责任担当,做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压器”,疏导社会情绪的“整流器”,化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当今社会,媒介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信息最快速最便捷的方法,因此,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更是显而易见,中小学生已经习惯了从媒体当中接受知识,主流媒体应当充分发挥作用。要把媒体当成是继学校的主流力量后重要的辅助工具。
关于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氛围,这便不难看到,性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是很具个性化的教育,不同家庭的夫妻关系家庭成员个人习惯的不同因素,使人们对学校性教育课程有多角度阐释。
3+1+1全包围的教育模式,虽然不能全面解决性教育缺失的问题,但将家庭,学校,主流媒体结合,同时强调性道德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助。就会有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中要且强调的是,主流媒体应当起着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这样一个含蓄的国度实行过程中是有一定困难的,但现实是不容我们逃避,作为祖国未来的学生,中小学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应当格外关注,采取不同阶段不同教学法的基本原则,3+1+1的教学模式。坦然的对孩子说性。
参考文献:
[1]《家庭性教育是爱的教育》少年儿童研究2011,12.
[2]《家庭性教育是爱的教育》少年儿童研究2011,12.
[3]人民日报刊文《主流媒体要发挥“稳压”功能》2012,2,27.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青少年性教育 “3+1+1”模式
一、性教育缺失及危害
青少年的好奇心从本能逐渐成为了一种危机,“性好奇”的危机已经从小学产生了萌芽。在缺乏正规权威引导时,不良网络、不健康书刊趁虚而入,成为他们的启蒙读物,甚至成为他们,了解性知识的唯一途径。这样的危害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显端倪,初中生早恋、高中生尝禁果、同居现象严重。阅读黄色书刊,婚前性行为,早孕,等一系列问题,频繁发生,这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隐患。
二、缺失的原因
我认为,性教育之所以难以开展,是因为作为引导者的家长、学校,将性的位置没有摆正。是学校,家长,社会缺乏正确的教育,把性神秘化才导致,孩子产生不健康心理,作为孩子的他们,并不认为性有多不同,他们只是在认识世界,性是他们认识的一部分。
现阶段的性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不够规范。因此,开展性教育之前,应当让老师,家长,社会,先将心态摆正,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
黄色书刊网站所提供的所谓知识充当了主流传播媒介,然而,这不是性教育。
三、国外的启示
关于性教育这问题,国外早就在开展,应该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英国法律规定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瑞典的性病患病率极低。20岁以下女孩子未婚怀孕的情况几乎没有。
日本,性教育指出性是人格的基本部分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男女平等的异性观。
有人会质疑中外的国家制度国情,教育体制是不同的,但从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来看,中国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现状,上海市教科院普教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沈之菲指出,当代学生身体发育的时间比10年前提前了近两年,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当适应发展。
四、性教育的必要性
1.中小学是孩子心智成熟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
只有中小学教育阶段普及性教育,才能及时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2.作为专业师范的大学生应当清楚地看到,性教育的发展我们是有责任的,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要明确,在日后的教育中,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性和吃饭,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就是用特定的目的让青少年知道一定的常识,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念,学会保护自己,不让无知伤害自己,从心理上引导青少年,针对不同年龄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五、青少年性教育模式研究
在以往的观点都强调家庭,学校,社会或是单一强调性道德。
根据现有的国情,我认为性教育可以采取3+1+1的全包围教育模式。
即,学校、家长与主流媒体为三,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征及规律、道德规范为两个一。
首先三合一。
关于学校。性教育问题不能笼统的等于一般的教育问题,他相对于其他学科,他的教育风险较大,所谓教育风险即会产生的负面性的可预估性低。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针对当地孩子的特点,进行可行性教学,教师语言思想的导向性是很重要的,不让性教育课尴尬,不使课堂成为一部分反对者口中的淫秽之堂,是教师应特别注意的。一般来说可以用课堂讲授法、心理咨询法、辩论( 辩析法)、后果反馈法、同伴教育、组织主题班会、案例探讨、读书指导法等方式。
关于媒体。主流媒体要发挥“稳压功能”,一切传播关系都反映着社会关系,主流媒体更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一环。小平同志强调,“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发展环境,主流媒体要以更大的责任担当,做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压器”,疏导社会情绪的“整流器”,化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当今社会,媒介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信息最快速最便捷的方法,因此,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更是显而易见,中小学生已经习惯了从媒体当中接受知识,主流媒体应当充分发挥作用。要把媒体当成是继学校的主流力量后重要的辅助工具。
关于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氛围,这便不难看到,性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是很具个性化的教育,不同家庭的夫妻关系家庭成员个人习惯的不同因素,使人们对学校性教育课程有多角度阐释。
3+1+1全包围的教育模式,虽然不能全面解决性教育缺失的问题,但将家庭,学校,主流媒体结合,同时强调性道德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助。就会有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中要且强调的是,主流媒体应当起着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这样一个含蓄的国度实行过程中是有一定困难的,但现实是不容我们逃避,作为祖国未来的学生,中小学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应当格外关注,采取不同阶段不同教学法的基本原则,3+1+1的教学模式。坦然的对孩子说性。
参考文献:
[1]《家庭性教育是爱的教育》少年儿童研究2011,12.
[2]《家庭性教育是爱的教育》少年儿童研究2011,12.
[3]人民日报刊文《主流媒体要发挥“稳压”功能》2012,2,27.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