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欧札记(之八)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N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前宫后
  
  欧洲,特别是西欧,虽然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政体在形式仍为君主制。这些国家都有一个皇宫。而更多已经实行共和制的国家,就把原来的皇宫就改为总统府。欧洲国家的国事礼仪上至今还保留着传统。到欧洲旅行,参观皇宫(总统府)几乎是各国旅游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这些皇宫的宫前宫后所展示出的风景确实靓丽。
  地点:希腊总统府。下午六点前一刻,我们赶到雅典市中心的总统府前,天色已经擦黑。这是一座建在一个台地上的二层楼房,一二层窗户还闪着灯光。台地边是一丈多高的粉白色大理石砌的墙,上镌刻着大篇的文字。墙前约十米,有两个岗亭,面对大街,岗街之间是一个广场。广场上已经聚集着一两百人,都是前来观看卫兵换岗交接仪式的外国游客。
  暮色中,白壁蓝色平顶的岗亭,一左一右,相距十米对称站立着两位高大健壮的卫兵,纹丝不动。看其身高,不下一米九零。头戴红色无檐圆帽,一条相似辫子的黑穗带从右帽檐沿右耳垂至腰间,上身深蓝暗色军装颇像裙装,胸前装饰着一围铜扣,下摆、口袋、袖口用红色花边勾勒,白色的紧身连袜裤,膝盖部黑色松紧带箍着,腰束左右两个弹匣的黑色宽皮带,右手持一柄步枪,刺刀齐高于腰带部位。特别令我费思量是是那双皮鞋,一只黑面,一只红面,鞋尖各顶着一个黑绒绒的绒线球,好像马戏团小丑的怪鞋。两个卫兵目视前方,游人可以近到他们身边一米拍照。正当我详细打量卫兵和拍照之际,耳听“踢——踏,踢——踏”的声音,回眸一看,是从广场边上三个同样装束的卫兵,肩扛步枪,迈着正步向岗亭走来。看他们的步伐,令人忍俊不禁,原来是同手同脚,后步跟着前步,下一步与前一步并步后再慢慢吞吞地踢出第二步。看卫兵严肃庄严的神情,我不敢笑出声来。只见他们一个一个依次敬礼、抬腿、跺脚,前转、后转,立正、稍息,举枪、下枪,然后,两位下岗的卫兵目送上岗卫兵就位后,在那位引导兵的带领下,又迈着方步走出广场。前后大约五分钟,却也让我们开了开眼界。这种交接每隔一个小时就会例行一遍。从中让人领略到希腊皇家卫队的古风。
  位于法国巴黎凡尔赛镇的凡尔赛宫,是游人必到的景点。这座以香槟酒和奶油色砖石砌成的庞大的巴洛克式宫殿,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内部装修富丽奇巧,糜费考究。宫中有一个接一个的豪华大厅,大厅的墙壁和柱子多用大理石砌就,加之金漆彩绘的天花板,雕刻精美的木制家具,以及装饰用的贝壳、花饰及错综复杂的曲线等,完全是“洛可可式”建筑装饰风格,给人以华美、铺张、过分考究的感觉。宫中最为富丽堂皇的殿堂要算著名的镜廊。镜廊长73米,宽10.5米,高12.3米。左边与和平厅相连,右边与战争厅相接。拱顶上布满了描绘路易十四最初18年征战功绩的彩色绘画。吊灯、烛台与彩色大理石壁柱及镀金盔甲交相辉映;排列两旁的8座罗马皇帝雕像、8座古代天神雕像及24支光芒闪烁的火炬,令人眼花缭乱。最为吸引人的,还是与长廊左侧面对花园而开的17扇巨大拱型窗门相对应的17面巨型镜子,每一面均由483块镜片组成。白天,人们在室内便可通过镜子观赏园中美景。
  


  凡尔赛宫的豪华奢靡,自然令游人叹为观止。可是,凡尔赛宫给我留下最难忘印象的是它的后花园。由大运河、瑞士湖和大小特里亚农宫组成的凡尔赛宫花园是典型的法国式园林艺术的体现。蓝天白云之下,望不见尽头的数行古树,绿色的草坪,湛蓝的湖水。还有不同大小的喷泉以及千姿百态的大小雕像,或静立在林荫道边,或沐浴于喷水池中。大小花坛一畦一样,青青的小松树被有条理地一律剪成圆锥形,布局匀称、有条不紊。
  后花园太大了,因此,园内有代步的观光车。据介绍,整个凡尔赛宫占地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后花园面积为100万平方米。与北京的故宫相比,我查了资料,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宫内的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凡尔赛宫面积大于故宫38万平方米,大出二分之一强。
   在慕尼黑的德国皇宫,也有一个美丽的后花园,形制相似于凡尔赛宫,也很美丽。富蕴文化,但面积要小许多。
  
  美酒和西餐
  
  在欧洲的12天,一日三餐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也就谈不出多少新鲜感。本来到欧洲,能吃上几餐不同国家不同风味的西餐,不说是物质享受吧,也算是精神享受。可是,除去早餐是不变的西式自助餐外,中餐、晚餐基本上都是中餐,不知是为了照顾国人的习惯口味,还是因为中餐便宜。
  欧洲的中餐,不论是在法国、比利时、荷兰,还是德国、意大利、希腊,更不论在哪个城市,享用之后,我都不敢恭维。各地的中餐,不论是打着川菜还是京菜甚至粤菜,端上餐桌的菜肴好像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或者说是像一个大师傅做出来的。连菜谱也大同小异。每一顿,都是五菜一汤。菜品中,豆腐和豆芽,几乎是各地皆有的,此外,红烧肉、咖喱鸡、焖牛肉、圆白菜、西红柿炒鸡蛋,是频频出现的,汤,几乎是一律的紫菜虾皮汤,主食都是大米饭,个别地方有点汤面,让北方人感到高兴。当然,菜量基本上可以保证下饭,饭是保证你放开肚皮吃的。
  因此,整个行程中少有的三个西式正餐,倒是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意大利比萨的当晚,虽为小城,但也是住在郊外。逛不成街,就歇息。晚七点,就在宾馆用餐。我心里纳闷,怎么不去市区的中餐馆了。原来,昨天在威尼斯,本来要安排坐小船——“贡多拉”,因为下雨,没坐成,省下的钱,用来品正宗的意大利晚餐。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餐厅颇大,有十几个长条桌,白布桌巾,已经摆好了餐具。一瓶矿泉水,一瓶苏打水,一瓶红葡萄酒,一瓶白葡萄酒,两小筐面包。餐厅的客人还有几桌,分散在几处,显得安静。斟上酒水,撕开面包,浅尝慢酌,全没有往日那个嘈杂和急躁,显得很惬意。特别是一红一白的葡萄酒,风味迥异。红的,醇,喻为少妇;白的,在冰箱里镇过,甘冽清爽,喻为少女。个中情趣,自然全由个人自己去品。
  渐渐地,面包下肚了,三四分饱意冲了上来。这时,意大利面条端上桌面。一个约五寸的白瓷盘,盛有二两分量的面条,酱黄色,细长得不知有几尺,圆且韧,面条上撒着肉末,用叉子搅和,怎么看都有点像北京的炸酱面的吃法。用叉摁,用刀切,一叉叉进嘴,慢慢品,也觉不出有那点突出的味道。
   面条包圆后,肚子就有八九分饱了。酒还没有大喝。蔬菜色拉和烤鸡胸呈上来了。这块烤鸡胸,摊成饼状,有三四分厚,烤得干黄干黄,有的肉块还有炭糊,鸡肉和色拉,一律自己调味。黑、白胡椒,盐,橄榄油,都掺和点,真是没什么好吃。倒是下菜的酒越喝越美。两瓶酒不觉得快没了,意犹未尽。酒干肉剩,已经在十成饱之上了。用餐也有一个小时了,隔壁桌的老外刚刚开始上面条。我们整理了衣物,起身要走。突然,一个服务员跑过来,哇啦哇啦地喊我们,双手比划着,示意我们什么什么。是要小费吗?掏吧。不!原来,还有一道甜点——奶昔。我的妈呀,当然很好吃,结果,肚子真正吃得像个怀孕好几个月的妇女了。
  


  
  奇迹广场之奇迹
  
  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说的是意大利“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曾在一座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让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铁球,同时从塔顶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一举推翻了束缚人们思想近2000年的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相同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
  伽利略做实验的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市。这座斜塔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倾斜建筑闻名遐迩,带火了比萨市的旅游,成了各国游人向往的地方。我们这次旅行,也特别安排到比萨看这座斜塔,令我喜出望外。
  我们从佛罗伦萨出发,向着正西方向前进,不到一个小时,就到达了比萨市。见太阳已经西坠,我们怎敢进城,直接往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驶去。大老远,就见到一堵白色大理石砌高墙,墙内有一组宗教建筑,其中比萨城的标志——斜塔矗立其间。
  奇迹广场前是一条大街,侧面有一条商街,以皮包和缩小版比萨斜塔为代表的各种意大利特色旅游商品摆满了首尾相接的摊铺上,游人熙熙攘攘。我们无心浏览广场外不俗的风景,急匆匆地闯进广场,大门处不见检票人员,原来游览奇迹广场并不收费。
  进入广场后,右手沿街仍是相接的商铺。大街之左,大片绿茵茵草地,草地中间自前往后,依次是洗礼堂、大教堂、钟楼(斜塔)、墓园,建筑的外墙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洗礼堂和大教堂的顶子分别是赭红色、白色,这组各自相对独立的建筑相互映衬,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显得庄严肃穆。
  站在比萨大教堂之前,对比此次旅行中看到的几座著名的教堂,似乎有些“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实际上,这座罗马式大教堂除去规模不言,其精美度可与所见到的任何教堂相媲美。只是因为它身边的原本的附属建筑圆塔变为斜塔之后名气过于高大,以至于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变末为本。我想,比萨斜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有限的笔墨就不要都留给斜塔了。
  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1世纪中叶。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的屋顶。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大门正面。
  教堂前方约60米处是一座洗礼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它的布道坛可追溯到1260年。圆形洗礼堂的直径为39米,总高为54米,圆顶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洗礼堂内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诞生》,其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画面中圣母玛丽亚侧卧其间,下面的羊群隐喻耶稣救赎的民众。洗礼堂外墙是白色大理石砌成,与红色的圆顶形成强烈反差的视觉效果。
  


   比萨斜塔开建的时间要晚于洗礼堂,是大教堂的钟楼,因其特殊的倾斜外形、历史上与伽利略的关系而名声大噪。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约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目前的倾斜约10%,即5.5度,偏离地基外沿2.3米,顶层突出4.5米。历经多年,塔斜而不倒,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若想登上比萨斜塔,却是要实实在在地付银子的。夕阳残照中,在笔直的大教堂参照下,斜塔斜得邪乎,仰视塔各层之间,游人稀疏,可想愿意攀援294级石阶登顶的游客也不算多。塔下,做出或是与塔比斜或是欲挺圆塔于即倒等种种姿势的美女帅哥很多,使我大为开心,悄悄拍下许多镜头。
   前后半个小时,我们走出了奇迹广场。
其他文献
文化古城佛罗伦萨    这是一座古城,一座道道地地的古城。佛罗伦萨,十五至十六世纪,欧洲大陆最著名的文艺中心,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是我此行中最向往的城市。因此,我为在佛罗伦萨郊外购物费去了一个多小时,打心底是不太情愿。但旅行是集体活动。  车子进了佛罗伦萨城区,匆匆忙忙吃了午饭,已经是下午一点。导游把我们带到横贯市城区的阿诺河旁的一座石桥边找到车位,为我们指引了城中心最主要的游览区的方向之
美因河畔“曼哈顿”    德国的法兰克福,在这次旅行中曾经先后两次到达,但是令我遗憾的是竟然没有留下一张自己拍摄的照片。  10月24日下午4时,我们离开科隆,沿着美丽的莱茵河向着东南方向前进,行进了两个多小时,跨过莱茵河的支流——美因河,就进入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是德国第五大城市,始建于公元794年,充满了多元化的魅力。十四至十八世纪,这里为德意志皇帝选举及加冕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遭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