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霸春秋:城之滥觞
春秋战国时期的江南远不及今天这般繁华秀丽,相反,战争的阴云时不时笼罩天际。吴越、吴楚、越楚,这些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几乎从未停止过,孙武、伍子胥、范蠡、文种,这些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相继出现在那个时候的江南。
今天提到江南人,我们脑中所出现的大多是这样一幅画面——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吴侬软语,评弹昆曲,男人谦逊儒雅,女人知书达理。在人们心目中,江南是崇文而不是尚武的。但是唐朝诗人李贺在《南园十三首》中分明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又叫金钩,因诞生在吴越之地而得名。钩体如弯曲的镰刀,截面呈枣核形状,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唐朝时曾模仿古吴钩制造出曲刀,也就是被誉为“世界三大宝刀”之一的唐刀;后来唐刀流传至日本,改进成了倭刀。这种在冷兵器时代享有盛誉的武器就诞生在公元前的江南。
江南吴越本尚武,追溯到史前蚩尤部落,他们就曾多次打败黄河中游的炎帝部落和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虽然青帝蚩尤最终败给了黄帝,但是东海之滨的先民们尚武的血统仍然保留了下来。吴越争霸时期,太湖流域为主要战场,位于吴国国都姑苏城以西的区域就成了越国向吴国进行军事渗透的敌后战场。公元前472年的这一天,距离勾践灭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猜测,远道而来的越人在吴国旧地修建军事屯堡,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对占领区的统治,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越王勾践意欲染指中原纷争的野心。
南京中华门外长干里的一片区域就是2000多年前的屯堡遗址所在地,史称“越城”,指挥越城修建工作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越国大夫范蠡。史书上关于越城的记载不过只言片语,因其实在过于渺小——城周“二里八十步”,相当于现在的942米,占地面积仅仅6万多平方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军营。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率大军攻楚,南京越城就曾起到了为前线囤积兵器、粮草的作用。
然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越城终究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无疆的军队被楚威王打败,越国大部分国土被划进了楚国的版图,越城也渐渐失去了军事价值,不久就荒废了。
如今,我们已无法说清越城春秋诸侯争霸战争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只在历史的大幕上看到,一座更为庞大和繁华的城市正延续着越城的根基出现在江南的土地上。当秦淮河的红花绿柳遮蔽了金戈铁马,当洪武皇帝的巍峨城池以固若金汤的姿态睥睨东南,当大报恩寺的琉璃塔在夜空中熠熠闪光,古越城却悄然化作了一段迷离的梦境——和它的缔造者范蠡一样,越城的身世与归宿成了历史的一个谜团。
人生舍得:城之归隐
解读越城,总跳不过它的缔造者——范蠡。
有人说他是军事家,有人说他是政治家,有人说他深谋远虑、熟谙权术,有人说他精于经商、一掷千金,更多的人流连于他和西施的爱情传说,唏嘘感慨了一个又一个千年。
温柔的江南从不缺少才子佳人的邂逅,亦从不缺少依依惜别的叹息。岸边的杨柳收藏了昨夜的晓风残月,连绵的江潮收藏了清晨的十里春风,而古越城边的秦淮河则不动声色地收藏了一段凄婉壮阔的历史,以及历史失散处的与爱情有关的传奇。
吴越双雄,争霸春秋,金戈铁马过后,还有什么残留?
西施沉水,是梦的破灭,是这份情缘最凄艳的结局。沈从文说:“美,有时不免叫人伤心。”因为时光苦短,因为转瞬即逝,因为美好的事物总是离我们那么遥远,一如诗中的伊人,若隐若现在遥不可及的水中央。
在太湖东北角有一片清秀的水域,名叫蠡湖。相传越国灭吴后,大夫范蠡放弃了权位,带着美女西施隐居于此,在湖光山色之中过起了悠然自得的生活。范蠡隐姓埋名,在江南一带经营着各种买卖。民间流传范蠡在今天的宜兴一带教会了当地百姓制作紫砂器具,被人们尊为“陶祖”;善于经商的他积累了万千资产,富可敌国,但他很快散财于百姓,成为江南百姓心目中“文财神”的代表,被人们称为“陶朱公”,至今庙宇香火不断。
一个是倾国倾城的女子,一个是儒雅多情的男人,他们的背景是波澜壮阔的战争,他们的结局是隐于尘嚣的相守。因为刀光剑影,这段曲折的爱情演绎为旷世传奇,因为这份情缘,越城亦多了几分柔软与温和。
也许,范蠡就是在完成了越城修建任务后归隐田园的。他早已看到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也洞悉了诸侯争霸终究会是一场徒劳无功的纷乱。在劝说同为勾践重臣的文种一起归隐无果后,范蠡独自一人离开了越王的宫殿。果不其然,文种不久就被勾践赐剑自尽。
人生舍得,看似简单,做到却不易。
其实,城和人一样,在君王眼中不过是一粒棋子。天下这盘棋何其辽阔,一粒棋子的分量何其轻微,今天的荣耀仍避免不了日后成为弃子的宿命。不知道范蠡离开时有没有再看一眼他亲手缔造的越城,但范蠡的智慧已埋藏在了越城脚下的土地中。无数光阴过后,毗邻越城的南京城不断发展壮大,并创造出独领风骚的艺术和文化,纵然命运给了南京太多的起伏波澜和悲怆伤痛,但是南京总能以一种宽容、隐忍的心态坦然接受这一切。有如怀抱珠玉的蚌,在淡然与豁达之中练就不朽的舍利。
进可步入红尘,退可隐于湖山,这是范蠡的智慧,也是越城留给南京的箴言。这座因屯军而兴建的城在此后的2000年间从未主动挑起过战火,终于在铅华洗尽后绽放出一个温文尔雅的江南。
文枢天下:城之遗风
在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外,立着一座“天下文枢”牌坊。“枢”者,四通八达也,尽显一座大城包容万象的气度和深厚的底蕴。这样的殊荣,南京当之无愧,而在越城的遗迹里,似乎总能为日后南京城经济文化的繁荣找到一些隐喻。
从夫子庙到越城遗址,一条秦淮河悄然连接起了两个相隔了千年的时空。依旧是那条古老的水道,乘坐小船穿过东水关,折过光华门,一路上绿杨袅袅、水波不惊。待晃悠悠地来到中华门外的长干里一带时,便走进了越城遗址的范围。

水是江南的脉络,也是时光的脉络。孔子说:“智者乐水。”修筑在水畔的越城本身就孕育着一种生存的智慧。春秋争霸时代,行军运粮需要舟车,休养生息的和平时期,农耕畜牧需要水源。都说水养人,选择了什么样的水,其实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越城旁边的秦淮河是南京诗意的写照。桃叶渡畔,王献之轻舟迎娶佳人,留下了一段魏晋遗风的往事;而香闺深处秦淮八艳的传说,则在飘摇的烟雨里长袖漫卷,舞尽了江南女子的才情与风骨,也舞尽了一个朝代的婉转与缠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诗性的叹惋和忧伤。“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这是诗性的沉默和包容。
越城旁边的秦淮河是南京美景的写照。一抹烟雨无痕,几枝桃李缤纷,江南的金陵该是怎样让人眷恋的地方?南北朝时,梁朝大臣陈伯之北逃,同朝为官的好友丘迟劝他回梁,写去一封书信。信中只有短短十六个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陈伯之读完,顿时心中满生思乡之情,立即回到了故乡。
越城旁边的秦淮河是经济富庶的写照。自古就有“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之说,经商,经营的是财富,而水正是财富的象征。聪慧的江南人善于审时度势,懂得顺应客观规律,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航运条件,为江南经济独步天下打下了厚积而薄发的根基。不论是隐于尘嚣的陶朱公范蠡,还是明代出资修建了半个南京城的传奇巨富沈万三,他们的背影里总有一些相似的东西。
孙中山先生这样评价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一段明城墙,隔开了现实的南京城与消失了的“南京城”。也许,将古越城称作另一个“南京城”并不贴切,可古越城的的确确为今天的南京埋下了一条根,顺着这样的脉络,捡拾零星的碎片,能够拼接出一个更深沉的古都。
越城的故事是残缺和破损的,前世与今生的秘密永远被流水收藏。或许白居易的那首诗移到这里恰能道出越城的心绪——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时多?去似朝云无觅处。
春秋战国时期的江南远不及今天这般繁华秀丽,相反,战争的阴云时不时笼罩天际。吴越、吴楚、越楚,这些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几乎从未停止过,孙武、伍子胥、范蠡、文种,这些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相继出现在那个时候的江南。
今天提到江南人,我们脑中所出现的大多是这样一幅画面——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吴侬软语,评弹昆曲,男人谦逊儒雅,女人知书达理。在人们心目中,江南是崇文而不是尚武的。但是唐朝诗人李贺在《南园十三首》中分明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又叫金钩,因诞生在吴越之地而得名。钩体如弯曲的镰刀,截面呈枣核形状,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唐朝时曾模仿古吴钩制造出曲刀,也就是被誉为“世界三大宝刀”之一的唐刀;后来唐刀流传至日本,改进成了倭刀。这种在冷兵器时代享有盛誉的武器就诞生在公元前的江南。
江南吴越本尚武,追溯到史前蚩尤部落,他们就曾多次打败黄河中游的炎帝部落和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虽然青帝蚩尤最终败给了黄帝,但是东海之滨的先民们尚武的血统仍然保留了下来。吴越争霸时期,太湖流域为主要战场,位于吴国国都姑苏城以西的区域就成了越国向吴国进行军事渗透的敌后战场。公元前472年的这一天,距离勾践灭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猜测,远道而来的越人在吴国旧地修建军事屯堡,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对占领区的统治,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越王勾践意欲染指中原纷争的野心。
南京中华门外长干里的一片区域就是2000多年前的屯堡遗址所在地,史称“越城”,指挥越城修建工作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越国大夫范蠡。史书上关于越城的记载不过只言片语,因其实在过于渺小——城周“二里八十步”,相当于现在的942米,占地面积仅仅6万多平方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军营。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率大军攻楚,南京越城就曾起到了为前线囤积兵器、粮草的作用。
然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越城终究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无疆的军队被楚威王打败,越国大部分国土被划进了楚国的版图,越城也渐渐失去了军事价值,不久就荒废了。
如今,我们已无法说清越城春秋诸侯争霸战争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只在历史的大幕上看到,一座更为庞大和繁华的城市正延续着越城的根基出现在江南的土地上。当秦淮河的红花绿柳遮蔽了金戈铁马,当洪武皇帝的巍峨城池以固若金汤的姿态睥睨东南,当大报恩寺的琉璃塔在夜空中熠熠闪光,古越城却悄然化作了一段迷离的梦境——和它的缔造者范蠡一样,越城的身世与归宿成了历史的一个谜团。
人生舍得:城之归隐
解读越城,总跳不过它的缔造者——范蠡。
有人说他是军事家,有人说他是政治家,有人说他深谋远虑、熟谙权术,有人说他精于经商、一掷千金,更多的人流连于他和西施的爱情传说,唏嘘感慨了一个又一个千年。
温柔的江南从不缺少才子佳人的邂逅,亦从不缺少依依惜别的叹息。岸边的杨柳收藏了昨夜的晓风残月,连绵的江潮收藏了清晨的十里春风,而古越城边的秦淮河则不动声色地收藏了一段凄婉壮阔的历史,以及历史失散处的与爱情有关的传奇。
吴越双雄,争霸春秋,金戈铁马过后,还有什么残留?
西施沉水,是梦的破灭,是这份情缘最凄艳的结局。沈从文说:“美,有时不免叫人伤心。”因为时光苦短,因为转瞬即逝,因为美好的事物总是离我们那么遥远,一如诗中的伊人,若隐若现在遥不可及的水中央。
在太湖东北角有一片清秀的水域,名叫蠡湖。相传越国灭吴后,大夫范蠡放弃了权位,带着美女西施隐居于此,在湖光山色之中过起了悠然自得的生活。范蠡隐姓埋名,在江南一带经营着各种买卖。民间流传范蠡在今天的宜兴一带教会了当地百姓制作紫砂器具,被人们尊为“陶祖”;善于经商的他积累了万千资产,富可敌国,但他很快散财于百姓,成为江南百姓心目中“文财神”的代表,被人们称为“陶朱公”,至今庙宇香火不断。
一个是倾国倾城的女子,一个是儒雅多情的男人,他们的背景是波澜壮阔的战争,他们的结局是隐于尘嚣的相守。因为刀光剑影,这段曲折的爱情演绎为旷世传奇,因为这份情缘,越城亦多了几分柔软与温和。
也许,范蠡就是在完成了越城修建任务后归隐田园的。他早已看到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也洞悉了诸侯争霸终究会是一场徒劳无功的纷乱。在劝说同为勾践重臣的文种一起归隐无果后,范蠡独自一人离开了越王的宫殿。果不其然,文种不久就被勾践赐剑自尽。
人生舍得,看似简单,做到却不易。
其实,城和人一样,在君王眼中不过是一粒棋子。天下这盘棋何其辽阔,一粒棋子的分量何其轻微,今天的荣耀仍避免不了日后成为弃子的宿命。不知道范蠡离开时有没有再看一眼他亲手缔造的越城,但范蠡的智慧已埋藏在了越城脚下的土地中。无数光阴过后,毗邻越城的南京城不断发展壮大,并创造出独领风骚的艺术和文化,纵然命运给了南京太多的起伏波澜和悲怆伤痛,但是南京总能以一种宽容、隐忍的心态坦然接受这一切。有如怀抱珠玉的蚌,在淡然与豁达之中练就不朽的舍利。
进可步入红尘,退可隐于湖山,这是范蠡的智慧,也是越城留给南京的箴言。这座因屯军而兴建的城在此后的2000年间从未主动挑起过战火,终于在铅华洗尽后绽放出一个温文尔雅的江南。
文枢天下:城之遗风
在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外,立着一座“天下文枢”牌坊。“枢”者,四通八达也,尽显一座大城包容万象的气度和深厚的底蕴。这样的殊荣,南京当之无愧,而在越城的遗迹里,似乎总能为日后南京城经济文化的繁荣找到一些隐喻。
从夫子庙到越城遗址,一条秦淮河悄然连接起了两个相隔了千年的时空。依旧是那条古老的水道,乘坐小船穿过东水关,折过光华门,一路上绿杨袅袅、水波不惊。待晃悠悠地来到中华门外的长干里一带时,便走进了越城遗址的范围。

水是江南的脉络,也是时光的脉络。孔子说:“智者乐水。”修筑在水畔的越城本身就孕育着一种生存的智慧。春秋争霸时代,行军运粮需要舟车,休养生息的和平时期,农耕畜牧需要水源。都说水养人,选择了什么样的水,其实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越城旁边的秦淮河是南京诗意的写照。桃叶渡畔,王献之轻舟迎娶佳人,留下了一段魏晋遗风的往事;而香闺深处秦淮八艳的传说,则在飘摇的烟雨里长袖漫卷,舞尽了江南女子的才情与风骨,也舞尽了一个朝代的婉转与缠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诗性的叹惋和忧伤。“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这是诗性的沉默和包容。
越城旁边的秦淮河是南京美景的写照。一抹烟雨无痕,几枝桃李缤纷,江南的金陵该是怎样让人眷恋的地方?南北朝时,梁朝大臣陈伯之北逃,同朝为官的好友丘迟劝他回梁,写去一封书信。信中只有短短十六个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陈伯之读完,顿时心中满生思乡之情,立即回到了故乡。
越城旁边的秦淮河是经济富庶的写照。自古就有“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之说,经商,经营的是财富,而水正是财富的象征。聪慧的江南人善于审时度势,懂得顺应客观规律,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航运条件,为江南经济独步天下打下了厚积而薄发的根基。不论是隐于尘嚣的陶朱公范蠡,还是明代出资修建了半个南京城的传奇巨富沈万三,他们的背影里总有一些相似的东西。
孙中山先生这样评价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一段明城墙,隔开了现实的南京城与消失了的“南京城”。也许,将古越城称作另一个“南京城”并不贴切,可古越城的的确确为今天的南京埋下了一条根,顺着这样的脉络,捡拾零星的碎片,能够拼接出一个更深沉的古都。
越城的故事是残缺和破损的,前世与今生的秘密永远被流水收藏。或许白居易的那首诗移到这里恰能道出越城的心绪——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时多?去似朝云无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