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三中午,齐女士走进了我的心理小屋:“人家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可我的女儿小轩却跟我一点不亲。每天放学回到家,如果不是喊她吃饭,小轩就会一直窝在自己的房间里。即便是看电视,也要坐到离我最远的沙发边沿,生怕我碰到她。有时节假日一家人出去踏青或出外旅游,小轩也不愿挨近我,总是一个人走在我和她爸爸的后面。有时我伸手去牵她,轩就像触了电似猛地把手缩到背后,目光中透露出不高兴,甚至是厌烦的眼神。平时也不许我进她的房间,不让我看她写作业。有时我借故送水果想看看她的学习情况,她立马用双手把书本蒙上,说什么也不让我看。要是跟她说什么,小轩大多都是用‘嗯’、‘知道’等一两个字来回答,基本不与我交流。”
“轩讨厌你、烦你?”“好像也不是。偶尔轩也会主动与我亲昵。譬如,有几次我跟朋友说话时,轩就跑过来趴在我的后背上,双手搂着我的脖子,像个幼儿园的孩子样撒娇。当我转过身去想抚摸她、抱她时,轩又突然站了起来,生气地说‘别碰我’,说完就躲进了自己的房间。”说到这里,齐女士的眼角有些湿润。她有些伤感,有些自责地说:“我真后悔当时不该把轩送到她爷爷奶奶家。现在不管我为她做什么,轩都很难高兴起来。轩不肯靠近我,跟我一点都不亲。”
原来,因为齐女士和丈夫都忙着打理生意,在轩不到一岁时就被送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直到上小学三年级时才把轩接到自己的身边。回到家后,他们发现轩的身上有很多毛病:早晨爱赖床,吃饭时挑食,脱下来的衣服、鞋袜到处扔,不讲卫生,倔强任性,作业要三番五次地催,而且不看着就胡乱写,一点都不认真。
为了帮助轩改掉这些毛病,他们开始对轩进行严格管理。强迫轩学习、写作业,如果不按要求做,他们就对轩进行批评、惩罚,甚至打骂。可能是感到不自由、不舒服,好几次轩都哭闹着要回爷爷奶奶家,但都被他们生硬地拒绝了。齐女士说,那段时间,轩经常耍小脾气,不听话,故意跟他们拧着来。大概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轩生活方面的一些毛病基本都改掉了,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就是从那时起,齐女士发现,轩开始“躲”着自己,不愿意和自己说话,跟自己越来越不亲了。
倾注全部心血,辛辛苦苦地付出,孩子却与自己“形同路人”,出现情感隔膜,这可能是令所有父母感到伤心的。
母女隔阂原因何在
孩子为什么与自己不亲呢?针对齐女士的诉说,我与她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沟通。
第一,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一时难以适应。过去一直被爷爷奶奶宠着、惯着,回到家后突然面临的是父母的严格管理和较多的批评、训斥。轩不但会在心理上产生落差,行为上也会感到很受约束、很不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不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本身对爱就有很大的缺失。而对于小小年龄就被迫与父母分离的轩来说,就更难理解和接受父母这种责骂式的管教方式了。她可能认为,是因为父母不爱她、嫌弃她,才这样对待她。渐渐地,与父母在感情上的隔阂就越来越深。
第二,轩的内心缺乏安全感。安全感与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刚回到自己家的那段时间里,由于轩误认为父母不爱她、嫌弃她,更担心父母再次抛弃她,内心可能经常处在惶恐不安的状态。没有了安全感,轩变得敏感、多疑,哪怕父母一个平常举动,一个平常的眼神,她都可能解读为是在“盯”她。他可能时刻担心父母的不高兴会牵连到自己,害怕自己的某个行为会遭到父母的训斥,恐惧父母真的会不要自己。她不愿接近母亲,不让母亲靠近自己,也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她,只要母亲靠近自己,就免不了有一顿否定和批评,严重的甚至是贬斥。写作业时不让母亲看,也是她避免受到伤害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第三,轩对母亲属于焦虑型情感依恋。这表现在轩与母亲的亲昵过程中,一方面,轩因渴望母爱主动跟母亲亲昵;另一方面,在母亲搂抱她的那一瞬间,轩潜意识中儿时母亲突然离自己而去的情景可能由此被唤醒。正是这种焦虑性的情感,导致了轩跟母亲撒娇同时,又触电般地愤然离开的举动。
第四,父母在轩内心的威望没有建立起来。在长期分离的生活中,齐女士不但没有尽到照料轩的生活的义务,更没有很好地履行对轩的教育责任。也许在轩的头脑中,对父母概念的理解是一块空白,甚至产生了对父母的负面印象。正是因为父母没能在轩的心目中建立起威望,所以轩不认同父母,不接受父母的教导也就在情理之中。
消除隔阂,从哪儿做起
孩子跟自己亲的前提,是让孩子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据此我建议齐女士:
第一,给轩时间,允许她有个过度。对待轩的学习及生活上的管理,急转弯、急刹车,都会起反作用,甚至导致“翻车”。因此,对孩子的改变要有耐心。譬如,从某一个方面入手,帮助轩逐渐适应和改变。然后,鼓励轩把这种改变慢慢延伸到她生活的其他方面,实现自然、平稳的过度。
第二,改变与轩的说话方式。齐女士要注意更多地关心轩的生活和情感需要,要学会理解轩目前的心理困难,做轩的心灵朋友。在对轩的教育问题上,不能一味地批评、训斥,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当轩感觉到母亲的支持,体验到母亲的爱,感觉到与母亲在一起是安全的时,她就会解除心理防御。就会放开、大胆地与父母互动交流,就会沿着母亲期望的方向去努力。
第三,多与轩沟通交流。一岁前就离开父母,那时的轩,每天一定都处在想念妈妈的情感饥渴中。尤其是看到别的孩子跟妈妈在一起时,轩的内心一定有无穷的思念和伤心。然而,偶尔几次与父母的短暂见面后,随即面临的又是离别的痛苦。这么多年来积压在轩内心深处的情绪情感需要释放,否则,轩的内心是很难装进新的情感的。父母要多倾听轩的诉说,创造机会让轩的情绪情感得到释放。当轩的情绪情感被宣泄后,她内心深处的疙瘩也就解开了,就能在情感层面上真正接纳父母,与父母建立更深的情感。那时齐女士就会看到,轩跟自己越来越亲了。
“轩讨厌你、烦你?”“好像也不是。偶尔轩也会主动与我亲昵。譬如,有几次我跟朋友说话时,轩就跑过来趴在我的后背上,双手搂着我的脖子,像个幼儿园的孩子样撒娇。当我转过身去想抚摸她、抱她时,轩又突然站了起来,生气地说‘别碰我’,说完就躲进了自己的房间。”说到这里,齐女士的眼角有些湿润。她有些伤感,有些自责地说:“我真后悔当时不该把轩送到她爷爷奶奶家。现在不管我为她做什么,轩都很难高兴起来。轩不肯靠近我,跟我一点都不亲。”
原来,因为齐女士和丈夫都忙着打理生意,在轩不到一岁时就被送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直到上小学三年级时才把轩接到自己的身边。回到家后,他们发现轩的身上有很多毛病:早晨爱赖床,吃饭时挑食,脱下来的衣服、鞋袜到处扔,不讲卫生,倔强任性,作业要三番五次地催,而且不看着就胡乱写,一点都不认真。
为了帮助轩改掉这些毛病,他们开始对轩进行严格管理。强迫轩学习、写作业,如果不按要求做,他们就对轩进行批评、惩罚,甚至打骂。可能是感到不自由、不舒服,好几次轩都哭闹着要回爷爷奶奶家,但都被他们生硬地拒绝了。齐女士说,那段时间,轩经常耍小脾气,不听话,故意跟他们拧着来。大概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轩生活方面的一些毛病基本都改掉了,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就是从那时起,齐女士发现,轩开始“躲”着自己,不愿意和自己说话,跟自己越来越不亲了。
倾注全部心血,辛辛苦苦地付出,孩子却与自己“形同路人”,出现情感隔膜,这可能是令所有父母感到伤心的。
母女隔阂原因何在
孩子为什么与自己不亲呢?针对齐女士的诉说,我与她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沟通。
第一,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一时难以适应。过去一直被爷爷奶奶宠着、惯着,回到家后突然面临的是父母的严格管理和较多的批评、训斥。轩不但会在心理上产生落差,行为上也会感到很受约束、很不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不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本身对爱就有很大的缺失。而对于小小年龄就被迫与父母分离的轩来说,就更难理解和接受父母这种责骂式的管教方式了。她可能认为,是因为父母不爱她、嫌弃她,才这样对待她。渐渐地,与父母在感情上的隔阂就越来越深。
第二,轩的内心缺乏安全感。安全感与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刚回到自己家的那段时间里,由于轩误认为父母不爱她、嫌弃她,更担心父母再次抛弃她,内心可能经常处在惶恐不安的状态。没有了安全感,轩变得敏感、多疑,哪怕父母一个平常举动,一个平常的眼神,她都可能解读为是在“盯”她。他可能时刻担心父母的不高兴会牵连到自己,害怕自己的某个行为会遭到父母的训斥,恐惧父母真的会不要自己。她不愿接近母亲,不让母亲靠近自己,也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她,只要母亲靠近自己,就免不了有一顿否定和批评,严重的甚至是贬斥。写作业时不让母亲看,也是她避免受到伤害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第三,轩对母亲属于焦虑型情感依恋。这表现在轩与母亲的亲昵过程中,一方面,轩因渴望母爱主动跟母亲亲昵;另一方面,在母亲搂抱她的那一瞬间,轩潜意识中儿时母亲突然离自己而去的情景可能由此被唤醒。正是这种焦虑性的情感,导致了轩跟母亲撒娇同时,又触电般地愤然离开的举动。
第四,父母在轩内心的威望没有建立起来。在长期分离的生活中,齐女士不但没有尽到照料轩的生活的义务,更没有很好地履行对轩的教育责任。也许在轩的头脑中,对父母概念的理解是一块空白,甚至产生了对父母的负面印象。正是因为父母没能在轩的心目中建立起威望,所以轩不认同父母,不接受父母的教导也就在情理之中。
消除隔阂,从哪儿做起
孩子跟自己亲的前提,是让孩子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据此我建议齐女士:
第一,给轩时间,允许她有个过度。对待轩的学习及生活上的管理,急转弯、急刹车,都会起反作用,甚至导致“翻车”。因此,对孩子的改变要有耐心。譬如,从某一个方面入手,帮助轩逐渐适应和改变。然后,鼓励轩把这种改变慢慢延伸到她生活的其他方面,实现自然、平稳的过度。
第二,改变与轩的说话方式。齐女士要注意更多地关心轩的生活和情感需要,要学会理解轩目前的心理困难,做轩的心灵朋友。在对轩的教育问题上,不能一味地批评、训斥,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当轩感觉到母亲的支持,体验到母亲的爱,感觉到与母亲在一起是安全的时,她就会解除心理防御。就会放开、大胆地与父母互动交流,就会沿着母亲期望的方向去努力。
第三,多与轩沟通交流。一岁前就离开父母,那时的轩,每天一定都处在想念妈妈的情感饥渴中。尤其是看到别的孩子跟妈妈在一起时,轩的内心一定有无穷的思念和伤心。然而,偶尔几次与父母的短暂见面后,随即面临的又是离别的痛苦。这么多年来积压在轩内心深处的情绪情感需要释放,否则,轩的内心是很难装进新的情感的。父母要多倾听轩的诉说,创造机会让轩的情绪情感得到释放。当轩的情绪情感被宣泄后,她内心深处的疙瘩也就解开了,就能在情感层面上真正接纳父母,与父母建立更深的情感。那时齐女士就会看到,轩跟自己越来越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