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示弱”不是无奈的妥协和软弱,它彰显教育者的真诚,凸现教育者的自信。当教育者能够坦然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且慷慨地将人生失败的经验与后学者分享的时候,教师个体人格的力量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关键词:示弱;师生关系;掌握时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17-1
学会“示弱”,因为教师也是凡人,而不是神。学会“示弱”,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更是一门艺术。
“示弱”不是无奈的妥协和软弱,它彰显教育者的真诚,凸现教育者的自信。当教育者能够坦然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且慷慨地将人生失败的经验与后学者分享的时候,教师个体人格的力量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教师才更容易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并在受教育者心目中树立起丰满立体的师者形象。示弱,不是真的弱,弱是给人看的。只有内心强大者才能真正做到示弱。示弱可以避免无谓的纷争,无谓的牺牲,得到的是做事的时间和精力,赢得的是人心。
案例:今天上课在黑板上抄写练习题时,我突然忘了“嵌”字怎么写,向学生求教。学生表现得特别热情兴奋,有的学生还怀疑起我这个数学老师的语文水平来。接下来的几题中,学生又发现我写了几个“错别字”,及时地给我更正。其实这是我喜欢写简化汉字的习惯,但对于学生们来说,那就是“错别字”,这让我对文字的规范书写有了彻底的认识。今天课上,我这个老师可以说是“洋相百出”,但神奇的是今天的数学课,学生们表现得异常的“热情”,可谓“一呼百应”,下课铃响起,竟有学生惊叹“怎么下课了啊?”教学生活中类似的片段很多很多,似乎我的“偶然”示弱,都会令学生“兴奋不已”。
案例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更多地扮演着万事通的角色。在学生面前“逞强好胜”,极力维护着“师道尊严”。社会更是把教师与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划上等号,使多少教师不甘示弱,也不敢示弱。著名作家沈从文26岁那年第一次登上中国公学讲坛。由于紧张,他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整整过了10分钟,他才在黑板上写起提纲来。又过了10分钟,他“讲”完了预备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他望着大家,真诚地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讲课,见你们人多,怕了。”这一大胆示弱,一下子缩短了学生们与这位享誉文坛的名人的距离。
其实,示弱有时是一种武器。在商场上示弱,可树立自己儒雅谦让的形象。父母对孩子示弱,孩子更有独立意识;教师向学生示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示弱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之所以做得这么成功,就在于他营造了一个平民化的谈话环境,观众乐于说,敢于说。教师示弱,首先是一种教学态度。教师剔除“师道尊严”的想法,主动从圣坛上走下来,走到孩子们中间去,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向学生求教,这对学生来讲,是多么大的鼓舞!如此一来,既营造了快乐的课堂氛围,也使师生关系更加友好。
其次,示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中,老师发挥过于出色,会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而教师的示弱,比如“你比我强多了!”“当年,我也经常会——”等等,会让学生认识到老师也有不会的问题,老师也会犯错,自信之芽自然潜滋暗长。
再次,示弱有利于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有一条教育原则:凡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老师就不做。他认为,教师的示强替代是剥夺学生钻研的权力,压抑学生的才能。是的,教师的越俎代庖,往往导致学生的依赖。对教师的依赖,意味着对自我主宰的放弃。教师遇到问题敢于示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脑瓜就灵动了。
另外,示弱显示了教师的真诚。实际上,我们教师的确很“弱”。世界日新月异,知识层出不穷。而孩子们是一个群体,一人知道一点,全班就是一个智慧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遇到“拦路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我们或避重就轻、绕道而行;或和和稀泥,模棱两可;或瞒天过海,将错就错,就会被学生看扁。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行动来影响学生,以真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当然示弱也得“掌握时机”。
1.教师虽懂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时,可有意示弱。在课堂中教师可进行“示弱训练”。教师可以在备课中设计出这个环节,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帮助,那学生们是能看出来这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骗局”,但学生们会心甘情愿地受骗,而愿意在课堂上表现出英雄救场的情景。这个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人翁意识都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2.教师遇到真正不懂问题时,要敢于示弱。课堂教学中,教师难免会碰到被学生问住的情况。这样看似“尴尬”的场面,如果引导合理反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过多耽误学生的时间,教师可以向学生示弱:“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想法我没有想到,所以不能马上给同学们一个肯定的答案,哪位同学帮助老师来作出判断?说错了没关系,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这番话说完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问题的解决依靠老师不行了,我们自己想办法吧!学生在学习上的热情、好胜心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潜能是非常大的,往往在短时间内可以给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想法,即使有的同学不能给出一个完美的回答,但是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直到答案完整。在讨论的过程中,那些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可以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消化、整理,直到完全掌握,而且学生在课堂上讲解问题,更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3.教师生活中示弱,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得了重感冒,眼里流泪,鼻涕止不住地向外流,喉咙疼痛,嗓子沙哑。没办法,谁让咱是老师呢,尽管两腿像灌了铅,还得赶往学校去上课……走进教室,我先跟学生打了招呼:“今天老师感冒了,担心传染了你们,所以今天我不能近距离接近大家,只能把自己‘隔离’在讲台上。希望大家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也许这句话起了作用。今天的课堂格外的安静。 教师的“示弱”,让学生“变强”,他们从原先的“被统治”变成了“关心”。从而自觉做自己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但是教师不是永远的强者,教师适当示弱可以给学生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这是教育的智慧。
关键词:示弱;师生关系;掌握时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17-1
学会“示弱”,因为教师也是凡人,而不是神。学会“示弱”,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更是一门艺术。
“示弱”不是无奈的妥协和软弱,它彰显教育者的真诚,凸现教育者的自信。当教育者能够坦然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且慷慨地将人生失败的经验与后学者分享的时候,教师个体人格的力量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教师才更容易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并在受教育者心目中树立起丰满立体的师者形象。示弱,不是真的弱,弱是给人看的。只有内心强大者才能真正做到示弱。示弱可以避免无谓的纷争,无谓的牺牲,得到的是做事的时间和精力,赢得的是人心。
案例:今天上课在黑板上抄写练习题时,我突然忘了“嵌”字怎么写,向学生求教。学生表现得特别热情兴奋,有的学生还怀疑起我这个数学老师的语文水平来。接下来的几题中,学生又发现我写了几个“错别字”,及时地给我更正。其实这是我喜欢写简化汉字的习惯,但对于学生们来说,那就是“错别字”,这让我对文字的规范书写有了彻底的认识。今天课上,我这个老师可以说是“洋相百出”,但神奇的是今天的数学课,学生们表现得异常的“热情”,可谓“一呼百应”,下课铃响起,竟有学生惊叹“怎么下课了啊?”教学生活中类似的片段很多很多,似乎我的“偶然”示弱,都会令学生“兴奋不已”。
案例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更多地扮演着万事通的角色。在学生面前“逞强好胜”,极力维护着“师道尊严”。社会更是把教师与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划上等号,使多少教师不甘示弱,也不敢示弱。著名作家沈从文26岁那年第一次登上中国公学讲坛。由于紧张,他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整整过了10分钟,他才在黑板上写起提纲来。又过了10分钟,他“讲”完了预备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他望着大家,真诚地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讲课,见你们人多,怕了。”这一大胆示弱,一下子缩短了学生们与这位享誉文坛的名人的距离。
其实,示弱有时是一种武器。在商场上示弱,可树立自己儒雅谦让的形象。父母对孩子示弱,孩子更有独立意识;教师向学生示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示弱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之所以做得这么成功,就在于他营造了一个平民化的谈话环境,观众乐于说,敢于说。教师示弱,首先是一种教学态度。教师剔除“师道尊严”的想法,主动从圣坛上走下来,走到孩子们中间去,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向学生求教,这对学生来讲,是多么大的鼓舞!如此一来,既营造了快乐的课堂氛围,也使师生关系更加友好。
其次,示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中,老师发挥过于出色,会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而教师的示弱,比如“你比我强多了!”“当年,我也经常会——”等等,会让学生认识到老师也有不会的问题,老师也会犯错,自信之芽自然潜滋暗长。
再次,示弱有利于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有一条教育原则:凡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老师就不做。他认为,教师的示强替代是剥夺学生钻研的权力,压抑学生的才能。是的,教师的越俎代庖,往往导致学生的依赖。对教师的依赖,意味着对自我主宰的放弃。教师遇到问题敢于示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脑瓜就灵动了。
另外,示弱显示了教师的真诚。实际上,我们教师的确很“弱”。世界日新月异,知识层出不穷。而孩子们是一个群体,一人知道一点,全班就是一个智慧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遇到“拦路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我们或避重就轻、绕道而行;或和和稀泥,模棱两可;或瞒天过海,将错就错,就会被学生看扁。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行动来影响学生,以真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当然示弱也得“掌握时机”。
1.教师虽懂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时,可有意示弱。在课堂中教师可进行“示弱训练”。教师可以在备课中设计出这个环节,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帮助,那学生们是能看出来这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骗局”,但学生们会心甘情愿地受骗,而愿意在课堂上表现出英雄救场的情景。这个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人翁意识都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2.教师遇到真正不懂问题时,要敢于示弱。课堂教学中,教师难免会碰到被学生问住的情况。这样看似“尴尬”的场面,如果引导合理反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过多耽误学生的时间,教师可以向学生示弱:“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想法我没有想到,所以不能马上给同学们一个肯定的答案,哪位同学帮助老师来作出判断?说错了没关系,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这番话说完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问题的解决依靠老师不行了,我们自己想办法吧!学生在学习上的热情、好胜心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潜能是非常大的,往往在短时间内可以给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想法,即使有的同学不能给出一个完美的回答,但是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直到答案完整。在讨论的过程中,那些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可以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消化、整理,直到完全掌握,而且学生在课堂上讲解问题,更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3.教师生活中示弱,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得了重感冒,眼里流泪,鼻涕止不住地向外流,喉咙疼痛,嗓子沙哑。没办法,谁让咱是老师呢,尽管两腿像灌了铅,还得赶往学校去上课……走进教室,我先跟学生打了招呼:“今天老师感冒了,担心传染了你们,所以今天我不能近距离接近大家,只能把自己‘隔离’在讲台上。希望大家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也许这句话起了作用。今天的课堂格外的安静。 教师的“示弱”,让学生“变强”,他们从原先的“被统治”变成了“关心”。从而自觉做自己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但是教师不是永远的强者,教师适当示弱可以给学生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这是教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