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影印全本》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airy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说明:
  民国时康区(东部藏区)乃多事之区,由于康藏纠纷不断、西康建省及四川成为抗战后方等背景,康区研究受到学界空前重视,诞生了当时三个主要研究康区及藏事的高水准学术期刊。本套校勘影印全本首次全面搜集、整理和校勘了民国时期极具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康导月刊》三种藏学类专业学术期刊,是近年来嘉惠藏学界的又一重大基础性研究资料成果。项目分两个部分:
  1 对三个期刊的全本进行系统整理和原文照相出版。系统整理主要包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背景介绍,同时对一些在今天已十分生僻的事件、人物、词汇及明显的错、漏之处作必要的附加说明。
  2 研究以三个期刊为对象,对其办刊思想、原则、内容门类及在当时康区及藏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产生社会反响、热点问题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目的是以此为窗口和缩影窥视当时康藏研究状况、认识康藏的水准及思想理路之面貌。
  作者简介:
  姚乐野,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在“The Electronic Library”、“Library Management”、《图书情报知识》、《档案学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教材、译著10余部。
  深入康区历史文遗,追溯现代藏学渊源
  作为20世纪上半叶延续时间长且最具代表性的藏学学术期刊,《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和《康导月刊》的刊行正值我国现代藏学的发轫期。内地与西藏之间的康区被视为汉藏民族与政治关系走向的关键区域,康藏研究遂为民国时期国内各界人士所瞩目,成为现代藏学研究肇兴的一个重要发端和组成部分。这三种期刊可以说是研究这一时期藏事和康区的标志性学术期刊,其文字总量超过1500万字,具有两大突出特征:一是涵盖内容极为广泛、丰富,且各有侧重,堪称全方位研究民国藏事的资料库。以论文、调查报告、政论性文章等多种体裁展现藏区的社会现实、政治军事、宗教信仰、经济贸易、民俗、教育、文学、历史地理、民族交往诸方面,而且从多个视角展现了当时国内社会各阶层人士对西康建省、康藏纠纷等重大藏事问题的看法,因此是目前认识与研究藏事、康区乃至民国史的史料集成。二是刊载不少颇具学术水准与深度的研究论著。我国现代藏学研究的一批奠基者和开拓者先后在这三种期刊上发表不少康区及藏学研究的奠基性拓荒之作,代表了当时我国藏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学术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学界必备的参考文献。
  基于对藏学、康区及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与学术研究价值,三种期刊长期以来备受学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是从事藏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普遍查阅的珍贵文献。但因这三种期刊十分稀见,散存于国内外各大图书馆(主要是国内西南地区和北京部分图书馆),残缺、破损严重的现象普遍存在,为研究者查阅带来了不便,也直接导致三种期刊的整体利用率较低,无形中制约了康藏及藏学基础研究的总体发展。《(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康导月刊)校勘影印全本》的编著者依托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藏本,历数年之功,通过馆际互借等方式查缺补遗,将三种期刊搜集齐全,并作大量统计、修补、辨识、校勘等整理工作,以规范的文献整理程序,采取扫描影印,基本保存期刊的原貌,同时编制便于查询的文章篇名索引、名词解释及说明,解决了学者长期难以获取查询三种期刊的学术困境与缺憾。
  《(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康导月刊)校勘影印全本》的出版所提供的丰富的基础性学术资源,对于藏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贡献与价值,必将进一步拓展、深化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上半叶我国现代藏学的兴起与发展,与康区研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换言之,康区作为藏、汉及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一个文化交汇与连接地带,对康区的认识与研究,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现代藏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发端。这突出地表现于以下两点:第一,20世纪上半叶我国现代藏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者如李安宅、谢国安、李有义、任乃强、刘立千、马长寿、刘赞廷、闻宥、李思纯等一批前辈学者大多同时也是康区研究的先驱,他们与康区研究结下不解之缘,或由康区研究而涉足于藏学,或是借助对康区的认识而始致力于对整个藏族历史、社会与文化的研究。第二,若从现代学术区别于传统学术的一个重要差别是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出现这一点而言,我们可发现一个重要现象:在20世纪上半叶,作为我国现代藏学兴起的重要标志——藏学类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现大多同康区研究有密切相关。总体而言,20世纪上半叶我国出现的藏学类专业学术期刊中,以延续时间长、发刊量大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要有三种,这就是《康藏前锋》(1933-1939年)、《康藏研究月刊》(1946-1949年)、《康导月刊》(1938-1948年)。这三种期刊可以说是当时研究藏事和康区的主要学术期刊,刊载了大量有影响和极具价值的论文、考察报告、政论性文章。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期刊不仅刊名均有“康”一字,其所刊载的文章内容不少也多与康区密切相关。
  “康”亦称“康区”或“康巴”,是藏语“khams”的汉文译音(早期或译为“喀木”),其含义是“边地”,概念乃是出自卫藏人以“卫藏中心观”而产生的一个称呼。故现今学术界主要以“康区”或“康藏”两词来指称“康”这一辽阔的东部藏区。1904年英军入侵拉萨,清王朝于内忧外患之中不得不腾出手来加强对西藏和藏地的经营,所谓“治藏必先安康”。至后来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战略后方向四川转移,不少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陆续迁川,从而导致大批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到四川。其中,在抗战时期,不少学者出于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之使命,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关怀,分别从各自不同的领域涉足于边疆地区的研究,特别是涉足位于四川西部的康藏地区及藏学的研究,他们或立足于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或依据于汉、藏文献史籍,或着眼于抗战时期的特殊时局,对康区以及藏族的历史、宗教、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时政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介绍、探讨和研究,发表了大量文章。而这些文章大多比较集中地发表于《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康藏研究月刊》民国时期这三个有关康区和藏事研究的学术期刊上。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说,抗战时期国内众多学术机构和大批学者迁川及由此所带来的对康区及藏事普遍关注与研究,对这三种学术期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这一点,也是上述三种期刊得以成为民国时期康区及藏事研究方面代表性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背景。   《康藏前锋》于1933年在南京由《康藏前锋》杂志社创办,属综合性刊物,月刊,其办刊宗旨是“联络汉藏感情,沟通康藏文化”,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为开发建设康藏发挥先导作用。其办刊任务主要是介绍、研究西藏、西康、青海等藏区的社会现实、历史沿革、宗教、文化、经济、农牧生产、教育、风俗习惯、政治制度、风景名胜等。辟有时论、论著、专载、文艺、通讯、藏文等栏目,是民国时期创办较早的大型专业性藏学期刊之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康导月刊》由西康省县政人员训练所同学会主办,该会的总会设在康定,由西康省主席刘文辉担任会长,负责会务的先后有张镇国、蒋五骥、任汉光等人,同学会秉承刘文辉提出的“精诚团结”精神。《康导月刊》的创办受到西康国民党、省政府和军队的重视,由西康省政府拨款补贴,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为其作序。该刊自称是“建设新西康的先导,开发边地文化的生力军”,办刊的目的在于“提供康区的情况素材作为政府施政参考,并引起国人开发兴趣,纠正过去一般人对边疆的唯蛮论和唯冷论”,办刊的态度是“一日不以一概众,二日不以小方大,三日不以虚判实,四日不以巧乱真。”该刊撰稿人主要为各地县长或科长,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文章内容多系实际施政或实地调查所得,非一般泛泛而论可比,文章总体质量较高。
  《康藏研究月刊》是民国时期民办社团康藏研究社主办的一个学术性刊物。1946年7月,由任乃强、刘伯景、谢国安等人发起的康藏研究社经过半年筹备在成都成立。同年10月,由康藏研究社主办的《康藏研究月刊》在成都正式创刊。其办刊宗旨是“研究康藏区内一切情形,提供整理意见,协赞政府设施”,并主要以发表康藏研究社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为主。《康藏研究月刊》办刊期间共刊载了65篇学术文章,文章内容包括论文、译著、考察报告、政策建议、图书评介、游记、传记等。
  《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康藏研究月刊》作为民国时期有关康区及藏事研究的三个主要学术期刊,汇集了十分丰富的康区及藏族社会情况,内容涉及边政、历史、社会、文化、经济、宗教及时政等各个方面。其史料及学术价值弥足珍贵。特别是抗战时期随着学术机构及大批学者西迁,不少国内知名学者纷纷涉足于康区及藏事研究并在三种期刊上发表不少康区和藏学研究的奠基性、开拓性的重要成果,代表了当时康区或藏事研究的最高水平,产生了极大影响。三种期刊由于持续时间甚长,影响甚大,堪称民国时期康区及藏事研究的代表性刊物,上面的许多文章至今仍是藏学所必备的参考文献。
其他文献
少儿读物中,科普读物是非常重要的品种。近年来原创少儿文学图书出版有些升温,遗憾的是,很多少儿社在科普读物出版方面力度不大,而且过分地热衷于做少儿畅销书,甚至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引进外版童书。如果少儿社不能对出版市场和出版空间进行有效地调节和平衡,势必造成少儿阅读患上“食洋症”和“追星热”。    湖北少儿社在这种情势之下,为了改变少儿的阅读取向,优化儿童阅读生态,于2009年元月北京订货会隆重推出“
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会想,这不是宣扬宿命论或者出身论吗?其实恰恰相反,我是要破除那些所谓出身决定命运的旧观念,希望每个人通过认清我们生活的环境来认清自己,尽可能地有一个“好命”。  讲到命运,很多到了中年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无论多么努力,似乎都得不到社会的进一步认可;相反,如果按部就班地做事情,好像也坏不到哪里去。冥冥之中似乎被这两条线给框死,其实这就是命。  一个人小富小贵,可以靠一时的好运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  黄永玉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1287-6  2015-01  58.00  黄永玉,土家族,画家、作家。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套色木刻《阿诗玛》和猫头鹰、荷花等美术作品。他设计的猴年邮票、“酒鬼” 酒的包装,广为人知,深受大众喜爱。  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荣获1982年 “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
《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是幾米2018年的作品,聚焦时下较热的读书问题。通过孩子的视角,提供了许多关于读书的新颖观点。关于阅读的美好说词,是不是大家都会错意了呢?这是献给不爱读书的人的一本会爱上的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阅读的书。  《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  幾米著绘  九州出版社  2018.10  定价:48.00元  幾米,本名廖福彬,台湾知名绘本画家。1998年开始出版个人的绘
本书缘起于作者自我规划的一门人生课程。他把自己认为对人生非常重要的六个点(身体健康、情绪把控、思维突破、人际关系、事业工作、财富管理)串联起来,组成了一门真正属于自己、可以终身学习的课程。作者走遍全球,不断寻找和拜访世界上在健康、情绪、思维、关系、事业、财富这六个方面最好的老师和最权威的人物,并将学到的知识融于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体会到如何在生活和工作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漪然3岁意外致残,一生困于轮椅,却写下至纯至美、乐观轻盈的文字。由漪然翻译和创作的“大师与童年”系列作品经典、诗意、温暖,给人力量。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其自由梦想的一生,令人感动不已。以下文字选编自回忆性散文集《记忆盒子》。  漪然(1977~2015)  原名戴永安,儿童文学作家、翻泽家。  出生于安徽芜湖,3岁意外致残,8岁开始自学,14岁从事专业写作,共创作并翻译作品200
在美国最伟大的五六位诗人之中,沃尔特 惠特曼和哈特·克莱恩是两个真正的预言家。其他伟大诗人,如艾米莉·狄金森、罗伯特·弗洛斯特、华莱士·史蒂文斯和T.S.艾略特分别来自阿默斯特、弗蒙特和哈特福德,但他们都自愿客居伦敦。惠特曼是土生土长的长岛人,哈特·克莱恩在俄亥俄州小镇加里特斯维尔长大,他们认同各自的家乡远甚于认同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然而,在文学层面上,纽约城如今却认同于《自我之歌》《横渡布鲁克林渡
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的第4次修订版由北京大学和王力家属共同主持。这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
王跃文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9787540465735  2014-08 35.00  作品正视当代人的情感状态与价值选择,通过描绘一对夫妻曲折的情感经历,折射整个时代的世情挣扎、精神走向与灵魂沉浮。作者采用草蛇灰线的手法对过去30年中国社会世相的种种变迁作了生动勾勒与回望,充分发挥了文学抚慰心灵的作用,将人性的光辉抒写到极致,唤起人性的救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01  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珍藏版)  特伦斯·迪尔  9787300201177  49.00元  本书出版后受到全球企业管理者痴迷追捧,畅销全球30余年。戴尔、沃尔玛、惠普等企业为何能基业长青?海尔、华为、万科等企业为何能大而不倒?强有力的文化是企业持续成功的金科玉律,是企业最重要的长期资产和核心竞争力。  消费者行为——决定购买的内在动机  迈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