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变电站运行模式优化可行性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变电运行管理模式从有人值班到无人值守的转变是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向国际先进电力企业靠拢的需要,更是解决边远变电站管理的好方法。从怒江供电局三个变电站运行现状、变电运行人员情况、运行模式转变后带来的好处等方面对变电站管理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为其他存在类似变电运行管理问题的供电单位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边远变电站;运行模式;变电管理
  作者简介:谢胜晔(1978-),女,彝族,云南大理人,云南电网公司怒江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所副主任,工程师,技师。(云南 怒江 673100)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211-02
  边远变电站管理一直是困扰怒江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的大问题。变电站人员的边缘化如何解决、设备如何管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选择一种运行模式既可以解决人员少、运行任务重的难题,提高全员劳动生产力,又能解决运行人员脱离企业大家庭、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被边缘化的问题。在做好运行管理工作、保证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的同时,又能将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更好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本文就怒江供电局运行管理模式优化进行探讨。
  一、运行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1.变电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怒江供电局管辖在运220kV变电站三座,变电总容量为720MVA,作为怒江电网重要的枢纽,三个变电站在地区电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三个变电站位置分散,管理不方便,并且有很大的交通风险。目前在运的三个变电站均为有人值班变电站。表1为怒江供电局现有变电站现状统计。
  2.当前模式下的运行分析
  变电运行的职责就是变电站运行维护和监控管理。因此,变电运行管理模式转变必须适应日常工作的需要。以2012年220kV兰坪变电站和220kV福贡变电站的运行情况为例,从设备缺陷、操作统计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怒江供电局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
  (1)运行缺陷分析。设备缺陷根据威胁安全的程度分为紧急缺陷、重大缺陷、一般缺陷三类。紧急缺陷是指设备或设施发生直接威胁安全运行并需立即处理,随时可能造成设备损坏、人身伤亡、大面积停电、火灾等事故者。重大缺陷是指对人身、电网和设备有严重威胁,尚能坚持运行,不及时处理有可能造成事故者。一般缺陷是指短时之内不会劣化为重大缺陷、紧急缺陷,对运行虽有影响但尚能坚持运行者。紧急缺陷要求在24小时之内处理;重大缺陷要求在一周内处理;一般缺陷的处理速度要求要低一些。
  从表2统计可以看出,2012年两个变电站共发现紧急缺陷2个,从缺陷设备来看,均为远动插件有问题,但不影响远动正常通讯功能。其他的均为重大和一般缺陷,大部分为35kV母线PT熔断器熔断、直流系统整流模块故障及主变渗油等。
  从缺陷的发现方法上看,无论采用何种运行管理模式,定期对变电站进行巡视是必要的,而渗油等缺陷有一个逐渐恶化的过程、直流系统一只整流模块故障不影响整个直流系统的正常运行、35kV系统没有直供负荷、熔断器熔断不会造成重大影响,并且2010年的大修已经对35kV母线PT进行了更换改造,熔断的几率大大降低。因此,只要保证巡视的数量和质量,这类缺陷均能被及时发现、处理。
  一次设备中,需要考虑断路器由于SF6压力低闭锁分、合闸的问题。SF6压力表一般都有两对触点,一对为告警触点,一对为闭锁分合闸触点,从出现告警到闭锁分闸有充足的时间做出正确处理。
  二次设备中,保护装置出现通道异常、插件故障等问题时,由于220kV变电站中220kV线路及主变保护均为双重化配置,现场运行人员需要将故障的保护退出运行。此时保护装置应该可以闭锁相应的保护模块。因此,即使变电站无人值守,对此类缺陷处理的效果与现运行方式下相差不大。
  自动化系统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间隔层测控单元闭锁逻辑出现错误,导致操作无法正常进行,而解锁操作必须在变电站现场进行,这将影响正常操作的速度;二是监控系统的误发信也困扰着运行人员。因此,完全依靠值班人员来发现处理故障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高电压等级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少量较高素质的人员结合完善可靠的自动化系统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2)操作统计分析。由表3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怒江供电局各变电站每年的操作不多,即使人员不在现场值班,每年派人去现场操作的次数也是有限的。
  3.有人值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网建设不断加强,怒江供电局变电站的数目也在逐渐增加,运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变电站均采用传统运行管理模式,需要的運行人员较多。目前三个变电站仅运行值班人员就达33人,占局人员比例的29%,随着新变电站的投运,如果按照目前有人值班的管理模式,还需增加22名值班人员。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运行人员数量还要大幅增加,运行人员的数量已无法满足变电站数目的增长,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
  (2)人员管理问题。
  1)人员技能问题或安全生产上的问题。由于值班人员长期在一个站值班,因此会产生两种对安全生产不利的情绪:一种是过分自信或麻木。有的人过分自信,认为自己对设备十分熟悉,对系统运行方式已经了如指掌,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过分、盲目的自信必将埋下事故祸根。另一种悲观或沉沦。长期在一个站值班,接触面窄,而且变电站比较偏僻、值班比较枯燥,对变电站设备的关心程度远小于对生活问题上的关心。在这两种情绪的影响下,员工技能提升慢,对安全生产不利,很容易造成人员责任事故。
  2)由于每个站分为两个值,每值轮休期间,值班人员多数就地休息,一方面很难集中进行培训提高,另一方面大家工作在站上,下班在当地生活,除了报销费用、培训等事情外,很少到局所在地,长期远离局本部,造成员工心理的归属感不强;而且值班人员多数是新员工,分散在多个地点,对员工的管理比较困难。   (3)人力资源分布问题。如上所述,目前变电站值班员占全局员工的比例近29%,而局里目前维修人员仅有4人,专业人员配置明显不足,除了进行定值更改、简单的消缺工作外,修试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很多核心的技术问题均需要依托厂家和外单位,甚至一些紧急缺陷都不能处理,只能等待,修试工作很难推进。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对怒江供电局变电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优化,因此局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运行模式转变的可行性
  怒江供电局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但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是否可行,本文从硬件条件、管理制度的完备性、人员条件等三个方面来进行了分析。
  1.硬件条件
  (1)变电站设备状况。怒江供电局所有的变电站均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而且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运行稳定,设备缺陷较少,变电站设备稳定、可靠。几个变电站的“四遥”信息已经基本接入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设备改造工作量较小。
  (2)远动传输通道。怒江供电局接入调度自动化主站的变电站与监控中心之间的远动传输通道将配置为两路独立的通道。自动切换,以确保信号上送下达畅通。
  (3)图像监控等辅助系统。220kV变电站已配置图像监控系统子站,遥视信息能够可靠传输到局大楼远程图像监控系统终端。
  2.人员条件
  目前怒江供电局共有变电运行人员33人,运行模式改变后,人员需进行相应调整,按照《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相关内容进行配置,根据测算,目前怒江供电局变电运行人员的人均素质当量为0.58,说明目前变电运行人员的素质当量暂达不到标准要求,可适当增加人員配置。
  总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提高监控系统、远动工作站运行的可靠性。监控信号显示趋于集中化、人性化,易于监视化,此举大大减轻了监控人员的工作量;随着一次设备稳定性、可靠性的大幅提高,减少了设备停运检修的操作量,少量运行人员即可满足多站操作、巡视等工作的需要;经过近几年的光纤通信建设与完善和局新生产调度大楼的启用,局建设监控中心的条件成熟,变电站已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条件,优化变电运行管理模式是可行的。
  三、结束语
  变电运行模式从有人值班到无人值守的转变是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向国际先进电力企业靠拢的需要,更是解决目前怒江供电局边远变电站管理的好方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的管理模式转变可以采用循序渐进、分布实施的方法,最终实现对人员的集中管理和设备的集中监控,使变电运行监控和巡维更加专业化,以确保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优化“供电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从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试考核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供电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谌江波(1979-),男,江苏连云港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系,工程师,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7)  中
摘要:目前“电厂化学自动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实践脱离、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为此,提出了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在典型任务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锻炼了学生专业技能、社会能力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厂化学;工学结合;PLC  作者简介:李娟(197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讲师;曾兴柱(1973-),男,陕西西安人,
摘要: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重在实践,为约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学习过程约束机制必不可少。学习过程评价机制能够改进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可有效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特点,设计了学习过程评价机制,并开发了相应的模拟软件系统对评价机制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学习过程评价机制能够很好地约束学生持之以恒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过程评价;系统开发  作者简
摘要:“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结合课程特点和新时期对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工程意识培养角度探讨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形成满足现代机械工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工程意识  作者简介:侯英岢(1979-),男,山东聊城人
摘要: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数学的教学改革。对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形式和赛题进行了介绍,讲述了竞赛前应具有的知识储备,指出了往年竞赛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竞赛中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模型;竞赛指导;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戴志锋(1979-),男,湖南双峰人,长沙理工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讲师
摘要:案例教学为理论与实践架设了一道桥梁,在财经类课程教学中应用广泛。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库建设。远程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远程财经案例库建设的复杂性。“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指导设计远程财经案例库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远程财经案例库“个案构建模式”和“总库构建模式”,个案和总库构建模式共同构成“案例库建设模式”指导远程财经案例库建设工作。  关键词:CLE模型;远程教育;财经类;案例库建
摘要: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研究了实践性教学的国内外现状、实施实践性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性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指出目前实施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为提高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有效地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考与探索借鉴。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  作者简介:周群(1976-),女,湖南汨罗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信息科学与工
摘要:培训的本质是取得培训效果。培训工作要注重抓好培训的“有效性”。通过探讨和评估目前电力企业安全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分析存在的問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引入“亲历培训”的创新方法,确保电力企业安全培训的“有效性”。  关键词:安全培训;探讨;方法;创新  作者简介:李朝元(1957-),男,水族,广西宜州人,大唐山东电力检修运营有限公司,工程师。(山东 青岛 266500)  中图分类号:G7
摘要:简要概括了智能电力调压器的主要工作原理和特点,分析了PLC控制技术在智能电力调压器硬件以及软件设计中的运用情况。在智能电力调压器中通过应用PLC控制技术能够自动检测和调节电压,提高了调压速度,简化了操作,而且在电压调整的过程中并不会出现冲击现象,上位机发挥了实时监控功能,极大地促进了变配电站的改造和管理。  关键词:智能电力调压器;PLC控制技术;运用情况  作者简介:陈瑞芝(1984-),
摘要: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对接地点的电流而言,当电源侧绕组为星形接线时,用目前的画图方法分析网络中电容电流和消弧线圈电流的流向,对35kV网络正确,但对66kV网络却不全面;然而对于电源侧绕组为三角形接线的网络,再沿用目前的画图方法分析这些电流,不论对66kV、35kV还是10kV电压等级的网络,都不正确,当然与实际情况也不相符。通过分析和实验,研究了目前的画图方法在分析电源侧绕组为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