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学校的教师培训基本上都是培训者在唱“独角戏”,教师参与培训的态度不积极,效果也不理想。2006年8月,我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举办的“中英校长合作培训项目”。那种参与式、互动式、合作式、体验式的培训使枯燥的理论培训变得充满活力,使培训内容很容易入脑、入心,给参与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培训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于是我决定将这种培训方式引入学校的校本培训中。
我策划的培训内容是学习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为了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提前给每位教师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释义》一书,并留下了自学题目:新旧《义务教育法》的区别在哪儿?新《义务教育法》的亮点在哪儿?
培训当天,我打乱了已往田字格式的座位方式,在会议室按照6个合作小组安排座位,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白纸和双面胶。老师们走进会议室时,都是一脸吃惊的表情:“呦!校长,我们坐在哪里呀?”我笑着说:“随便坐,坐哪儿都行。”年轻老师说:“怎么这样坐呀?太有意思了。”大家在一种疑惑、兴奋的状态下很自然地按照各办公室的人员组合坐了下来。
我满脸笑容而又充满神秘地说:“今天我们采用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到底是什么方式,等培训结束了,大家就知道了。现在请老师们从左到右按1到6的顺序报数。”等他们报完数后,我让报数相同的教师组成新的6个小组就座。
“请每位老师拿一张纸,把我留的自学题目,选择一题答在这张纸上,没自学好的老师也可以再看看书。写完之后写上您的名字,用双面胶把它粘在左侧的墙上,大家互相看看别人写的有哪些内容是你没有领悟到的。之后,我们在小组内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把你们组讨论归纳的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讨论时间为10分钟,之后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这时,只见老师们有的在奋笔疾书,有的在聚精会神地看书。15分钟后,老师们陆续将自己的答题纸贴在墙上,同时还饶有兴趣地看看别人的答案。
讨论阶段开始了,会议室更热闹了。一位年轻教师说:“原来素质教育提的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新的《义务教育法》中又加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位老教师说:“新《义务教育法》倡导教育均衡化,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又有希望了。”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长开始汇报。最多的组归纳出了新旧《义务教育法》的6点不同,最少的组也归纳出了3点不同,他们边归纳我边板书。我发现,新《义务教育法》的9大亮点他们都提到了,心里高兴极了。最后,我用多媒体课件把新《义务教育法》的9大亮点再梳理了一遍。
活动结束后,我请老师们把这次培训的感受写在另外一张纸上。从老师写的感受中可以看出,此次培训的效果比较理想,他们对这种培训方式也比较认可。“这种众人讲、众人听的培训方式,使我们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拉近了培训者与听课教师之间的距离。”“编号重排组,扩大了我们与同事交流的机会。”“这种培训形式非常新颖,使我们每位教师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大家的共同交流可以弥补自己独立学习的遗漏。”
总结这次校本培训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培训前给教师布置思考题,这实际上是将培训前移,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保证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小组的组合方式新颖,扩大了教师的交流面。(3)研讨中让每位教师都有发言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4)研讨后培训者及时引导,对培训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讲解,这是增强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其实,这种互动参与式培训实施起来并不难,问题在于培训者有没有这样一种认识:培训本质上也是一种学习,教师也是学习者。我们常常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单纯灌输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但是在教师培训中,我们却常常向教师单纯灌输知识。与学生相比,教师的知识面更宽,自主学习能力也更强,因此,作为培训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然后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鼓励教师主动思考,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编辑 林 飞)
我策划的培训内容是学习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为了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提前给每位教师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释义》一书,并留下了自学题目:新旧《义务教育法》的区别在哪儿?新《义务教育法》的亮点在哪儿?
培训当天,我打乱了已往田字格式的座位方式,在会议室按照6个合作小组安排座位,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白纸和双面胶。老师们走进会议室时,都是一脸吃惊的表情:“呦!校长,我们坐在哪里呀?”我笑着说:“随便坐,坐哪儿都行。”年轻老师说:“怎么这样坐呀?太有意思了。”大家在一种疑惑、兴奋的状态下很自然地按照各办公室的人员组合坐了下来。
我满脸笑容而又充满神秘地说:“今天我们采用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到底是什么方式,等培训结束了,大家就知道了。现在请老师们从左到右按1到6的顺序报数。”等他们报完数后,我让报数相同的教师组成新的6个小组就座。
“请每位老师拿一张纸,把我留的自学题目,选择一题答在这张纸上,没自学好的老师也可以再看看书。写完之后写上您的名字,用双面胶把它粘在左侧的墙上,大家互相看看别人写的有哪些内容是你没有领悟到的。之后,我们在小组内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把你们组讨论归纳的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讨论时间为10分钟,之后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这时,只见老师们有的在奋笔疾书,有的在聚精会神地看书。15分钟后,老师们陆续将自己的答题纸贴在墙上,同时还饶有兴趣地看看别人的答案。
讨论阶段开始了,会议室更热闹了。一位年轻教师说:“原来素质教育提的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新的《义务教育法》中又加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位老教师说:“新《义务教育法》倡导教育均衡化,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又有希望了。”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长开始汇报。最多的组归纳出了新旧《义务教育法》的6点不同,最少的组也归纳出了3点不同,他们边归纳我边板书。我发现,新《义务教育法》的9大亮点他们都提到了,心里高兴极了。最后,我用多媒体课件把新《义务教育法》的9大亮点再梳理了一遍。
活动结束后,我请老师们把这次培训的感受写在另外一张纸上。从老师写的感受中可以看出,此次培训的效果比较理想,他们对这种培训方式也比较认可。“这种众人讲、众人听的培训方式,使我们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拉近了培训者与听课教师之间的距离。”“编号重排组,扩大了我们与同事交流的机会。”“这种培训形式非常新颖,使我们每位教师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大家的共同交流可以弥补自己独立学习的遗漏。”
总结这次校本培训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培训前给教师布置思考题,这实际上是将培训前移,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保证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小组的组合方式新颖,扩大了教师的交流面。(3)研讨中让每位教师都有发言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4)研讨后培训者及时引导,对培训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讲解,这是增强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其实,这种互动参与式培训实施起来并不难,问题在于培训者有没有这样一种认识:培训本质上也是一种学习,教师也是学习者。我们常常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单纯灌输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但是在教师培训中,我们却常常向教师单纯灌输知识。与学生相比,教师的知识面更宽,自主学习能力也更强,因此,作为培训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然后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鼓励教师主动思考,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编辑 林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