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一直实行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关键是教师观念要改革。在新课改中,每个教师都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并不只是起始年级起始学科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师都从观念上加以接受,从行动上加以探索,追寻一条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之路,努力为学生架设“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只有当数学不再一板一眼时,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角色,才会学懂数学,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此时课堂才会是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本文将以新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因数与倍数》这一部分内容为教学背景,浅谈如何把抽象的概念轉化为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
  关键词: 寓学于乐 数学学习 游戏教学
  案例一:
  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第一步:一上课,我打趣地对学生说:“想不想在数学课上向我挑战一番?”“想。”学生信心满满地回答我。我顺势接道:“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马上能判断出这个数能不能被2,3,5整除。你们信不信?”“啊?什么?”学生一脸吃惊地望着我,似有不信,于是立即试验一番,在学生全身心投入之后,我趁机揭露:“想知道老师的秘诀吗?”“想!”孩子们迫切地答道。“其实啊,很简单的,这个秘诀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去发现,你一定能像老师一样对答如流。”
  第二步:让孩子们分别写出三个能被2,3,5整除的数,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发现、探讨交流,逐渐完善能被这三个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三步:通过贴近自身且有趣的“学号”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能被这三个数整数的数的特征的认识。游戏开始,我让孩子纷纷报出自己的学号,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能被2整除的学号的学生站起来。学生按口令做出反应。第二个问题:“学号能被5整除的同学站起来。”学生如约而行。第三个问题马上提出:“为什么有些同学站起来两次?”学生被问愣了。几秒钟之后一个同学站起来:“因为我能被2整除也能被5整除。”“你,简直太棒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掌,既能被2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案例二:
  教学因数和倍数的个数的特点时,我同样安排了与“学号”相关的两个游戏:
  1.找因数朋友:课上我说:“12,”学号是12的同学先站起来,它的因数1、2、3、4、6学号的同学立即随之站立。通过比赛起立速度和起立同学的个数是不是完整,1号同学不管哪个同学先起立,都必须随之而起。这里,我故意问学生:“老师不管叫学号是几的孩子,哪位学生一定是起立的呀?”“1号!因为1是所有数的因数!”“哎哟!真是太棒了!”就这样,学生在欢笑声中对“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找倍数朋友:如我说:“2。”学号是2、4、6、8等的同学站起来,当最后一个学生站起来时,我故意问:“就这些吗?”学生说还有,只是我们班同学人数不够。我又问道:“学号是2的学生能不能坐下?”“当然不能,自己也是自己的倍数啊!”多么生活化的语言,新知识就这样在一阵阵快乐的笑语中呈现。如此“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这句话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评析:像这样的“学号”游戏,也可以用到学习质数、合数、分解因数的教学中。
  如所有学号是质数的孩子请起立,然后找找你的好朋友,看看你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互质,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对互质数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为今后学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做了铺垫。
  如“学号4,学号8”,“最大公约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8”;“学号2,学号11”,“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22”,等等,通过这样的游戏学习,我的授课目的达到了,而学生每节课都沉浸在欢快的游戏中,不排除有学生站错,学生哄然一笑,课上我竭力做一位组织者,帮助孩子在快乐中纠正错误。那时那刻,孩子们的笑容就如温暖的阳光洒满整间教室。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每一位教师用心发现,那么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意想不到的快乐。曾经看过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写过的一本书《听吴正宪老师上课》里提到: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进入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感与活力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实在在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进而增强探索精神。因此,对于数学教育工作者而言,应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使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更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和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同时非智力因素在中小学阶段是很好训练和培养的。作者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从这几方面对学生加以要求,长此以往,使学生素质提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智力水平相近,呈正态分布,非智力因素差异较大。中学生数学学习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联系。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非智
摘 要: 本文从观念和方法两个角度针对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提出四点建议,鼓励初中数学教师转变观念、探究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关键词: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对于很多初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非常困难的课程,由于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上课极易走神,能做到把握课堂已经不容易,更遑论自主学习。事实上,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数学,乃至未来人生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初中数学教师
摘 要: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强烈欲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愉快地探索。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指出:“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提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
摘 要: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多媒体 创设情境 学习兴趣 运用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正确地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从而提高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
在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两大重要任务。“算理”指计算的原理和依据,即为什么这样算;“算法”指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即怎么样算。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则是算理的抽象,因此教学中要做到算理和算法并重,使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相互作用、共同促进。  纵观当下计算教学课堂,出现这样几种现象:  现象一:重算法、轻算理,导致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不知其所以然。虽然通过一系列反复练习,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速
摘 要: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教育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作者从课堂教学入手,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