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农民增收问题,现实情况下,实现农民增收面临着农业生产模式的低效限制农民增收的基本方式、农产品信息不畅滞阻农民收益获得的流通环节以及外部收益渠道不顺阻碍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径等困境,需要政府针对农业本身,从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3个方面入手为促进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同时需要针对农业外部渠道,从实现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自主创业2个角度出发为实现农民增收努力。
关键词 政府视角;农民增收;现实困境;未来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54-02
Realistic Difficulty and Future Path of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 Under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WANG Bao-lin WANG Yu-qing
(School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one of the core problem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In the real cases,the realization of farmers′ income is faced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of inefficient limit the basic way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haring of hysteresis resistance′s circulation and external income farmers income channels are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etc.It need the government aiming at agriculture itself,to escort increasing the farmers′ income from three aspects of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furthe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mproving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system.Meanwhile,it need the government aiming at agricultural external channels,to endeavor for increasing the farmers′ income from two angles of realizing farmers′ transfer employment and promoting the farmers′ self-employment.
Key words government perspective;farmers′ income;realistic difficulty;future path
在經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与挑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低效(尤指农业生产能力的落后与农业结构的守旧单一)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民的低收入问题(尤指农业本位获利空间狭窄与外部收益渠道不畅)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政府作为主导者,需要积极作为,从不同角度、不同环节为实现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1 农民增收的现实困境
1.1 农业生产模式的低效限制农民增收的基本方式
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有3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密集型的劳动投入,二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三是守旧单一的农业结构。就密集型的劳动投入而言,其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人均土地少,生产工具简陋,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劳动力是最主要的投入要素,农业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硬件条件。这种单纯依靠劳动力投入的方式着眼于增加“量”的投入以提高粮食产量,却无法从“质”的维度以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无法突破农业生产的内生性矛盾,从而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飞跃。再加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束缚,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比重较小,使得农业的生产陷入瓶颈。就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而言,其是指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不合理垦耕、滥施化肥、大水漫灌的种植方式共同造成了以土地盐碱化、有机质枯竭等为主要表现的不同程度的地力下降,农田养分的缺乏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农业生产的土地基础。就守旧单一的农业结构而言,其首先是指农业种植结构因循守旧、唯产量是重,缺乏特、优、新等作物的引入和种植,使得农业生产缺乏新意、停滞不前;其次是指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缺乏对基于农业资源的第二、三产业的开发和建设,使得农业生产层次较低,获利空间较窄。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模式的低效率和低效益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1.2 农产品信息不畅滞阻农民收益获得的流通环节
产销信息的不对称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劳动产品变现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还主要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分散经营的方式,普遍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户个体缺乏有效的平台进行生产信息的发布。而且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经由农产品经纪人或收购商采购运输到产地批发市场或粮食加工企业,再通过农贸市场、超市和其他零售商销售给个人或团体消费者。这种流通模式过程太长、成本过高,而且农民处于被动地位,中间商压价以降低收购成本获取更高利润。与此同时,由于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农民难以获得及时、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全国范围内的生产情况以设定最佳的种植计划,造成生产的盲目以及资源的潜在浪费,使农民不能获得最优的生产收益。 1.3 外部收益渠道不顺阻碍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径
除去致力于农业发展以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条件,还要积极开拓农民增收的外部渠道,这主要是指努力实现农民转移就业以及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进城农民工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工人同等的薪资待遇与福利保障,在基本公共服务如住房保障、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使得农民工成为游荡于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对于农民的吸引力,并且提高了农民向城市进行转移就业的难度。此外,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向城市倾斜,导致农民自主创业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资源条件,再加之农民自古以来求稳惧变的小农意识,使得农民无论是在主观意识层面、还是在客观条件层面都不具备进行创业的可能性。
2 农民增收的未来路径
2.1 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2.1.1 科技驱动。科技是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核心和第一驱动力。政府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以及科技创新企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股权激励等举措,激发科技人员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等方面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完善重要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机制,并建立由科研院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特派员等组成的专业队伍,积极、安全、科学地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农業的生产方式,带来农业生产力的极大飞跃。
2.1.2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和质量是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必要条件。政府要明确对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的责任,持续增加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主要表现为不断完善农村水利、电力、交通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为农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硬件条件和设施基础[1-2]。
2.1.3 生态保护与治理。良好的生态质量是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政府要通过实地调研认清本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相应成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当地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一方面以“治”为主,治理既有生态问题,另一方面以“防”为主,防范其他潜在生态问题的产生。具体可体现为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用残膜回收等,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2.2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2.2.1 农业种植结构。改变唯产量为重、因循守旧的传统种植结构,因地制宜,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农村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生产环境特点,加快特、优、新品种的种植,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塑造农产品品牌效应,发展特色农业。政府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利用其全面掌握的市场和现实种植情况,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农产品种植规划;同时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科技培训与生产管理技术的讲座,切实提高其耕作技术与耕作水平,以应对新型种植结构对农民自身素质的更高要求。
2.2.2 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农村唯农业是重的传统产业结构,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要立足其资源优势,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选择地发展畜牧业,实行种养结合的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初级简单加工到高级精深加工,不断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获得更丰裕的农业收入;积极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发展以乡村特色休闲旅游为核心的乡村服务业,逐步带动起农业地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以贴息补贴、投资、参股、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措施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保驾护航。
2.3 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2.3.1 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农产品期货交易是一种先找市场后生产的当代进步的市场经济模式,指农民和收购者在种植前签订农产品订购合同或协议,在订单中规定农产品的收购数量、质量要求和最低保护价,待农产品成熟且满足既定要求后实现合同的农业期货贸易形式,其具有市场性、契约性、预期性和风险性的鲜明特征。这种“订单农业”通过将风险从可实现难度比较高的销售领域转化至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生产领域,从而帮助农民有效地回避经营风险,实现先期的产销对接。政府要在完善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体系、规范农产品期货市场秩序等方面积极作为,为畅通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开辟并维护一条安全有序的期货交易路径[3-4]。
2.3.2 建设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是一种利用现代网络实现农产品产销信息对称、缩短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平台,指农民在一个既定的平台上发布自产农产品的信息、并经仓储物流流通到购买者手中的现代销售模式。农民通过电子商务找到了产品销售的突破口,供需双方无须经由第三方中介,这是以最直接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产品定价更低,买卖双方互相受益。为此,政府一是要把推进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二是要完善国家和地方的农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为农产品网销提供统一的量化标准;三是要鼓励广大农民、农产品的供应者利用市场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经营活动,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增加对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的支持和营销力度,降低服务门槛。
2.4 保障农民外部增收渠道
2.4.1 实现农民转移就业。
(1)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农民职业技能的方式方法之一是建立由政府牵头、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班,这种方法见效快但缺乏系统性和稳固性。要想实现农民职业技能的整体飞跃,需要从基础教育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民职业技能教育体系:首先,发展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农民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其次,积极发展以职业中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核心的农村职业教育,使之成为培养农民职业技能的主要“阵地”;最后,要完善农民继续教育体制,一方面兴办农民夜校和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制度。系统的农民职业技能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对于农民职业技能的提升作用是最全面、最实际的。 (2)保障农民工平等权益。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居住证制度,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表现在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医疗保险的落实等,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核心即在于打破城乡户籍制度差异带来的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同时,要全面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的政策,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与正常增长的长效机制。为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平等的社会基础和发展的有利环境,一方面吸引农民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使来城务工的农民能够“留得下、挣得到钱”,使在人、财、物涌流的城市就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路径。
2.4.2 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农民自主创业是释放农村经济内生性力量、推动农民收入提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原动力。但几千年来形成的以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害怕变动为特征的传统小农思想使农民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与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之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农村劣势、农业弱势、农民创业环境严峻的现实状况,故而实现农民自主创业还需要政府给予全方面、深入细致的扶持和引导。首先,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民自主创业的意义、作用、方法和途径,并推广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借由思想鼓动和正面案例辐射提高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其次,政府要加强组织整合。一是把势单力薄的个体创业农户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有效规避风险,避免恶性竞争;二是鼓励引导城市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组织向农村拓展业务,为农民提供各種贷款融资、信息咨询、科技指导、市场预测、法律维权等创业服务,力争为农村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经营管理、融资运作、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辅导服务。再次,政府要主动优化服务职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政出多门而导致农民无所适从的问题;并且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打破行政性、行业性垄断以及不合法的权钱交易行为,为农民创业营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
3 参考文献
[1] 王阿娟.论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特区经济,2010(4):194-195.
[2] 叶秀敏.涉农电子商务的主要形态及对农村社会转型的意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5):59-61.
[3] 吴仲强.关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66-71.
[4] 王海文.有效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的政府行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6):14-17.
关键词 政府视角;农民增收;现实困境;未来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54-02
Realistic Difficulty and Future Path of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 Under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WANG Bao-lin WANG Yu-qing
(School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one of the core problem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In the real cases,the realization of farmers′ income is faced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of inefficient limit the basic way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haring of hysteresis resistance′s circulation and external income farmers income channels are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etc.It need the government aiming at agriculture itself,to escort increasing the farmers′ income from three aspects of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furthe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mproving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system.Meanwhile,it need the government aiming at agricultural external channels,to endeavor for increasing the farmers′ income from two angles of realizing farmers′ transfer employment and promoting the farmers′ self-employment.
Key words government perspective;farmers′ income;realistic difficulty;future path
在經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与挑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低效(尤指农业生产能力的落后与农业结构的守旧单一)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民的低收入问题(尤指农业本位获利空间狭窄与外部收益渠道不畅)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政府作为主导者,需要积极作为,从不同角度、不同环节为实现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1 农民增收的现实困境
1.1 农业生产模式的低效限制农民增收的基本方式
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有3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密集型的劳动投入,二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三是守旧单一的农业结构。就密集型的劳动投入而言,其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人均土地少,生产工具简陋,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劳动力是最主要的投入要素,农业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硬件条件。这种单纯依靠劳动力投入的方式着眼于增加“量”的投入以提高粮食产量,却无法从“质”的维度以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无法突破农业生产的内生性矛盾,从而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飞跃。再加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束缚,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比重较小,使得农业的生产陷入瓶颈。就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而言,其是指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不合理垦耕、滥施化肥、大水漫灌的种植方式共同造成了以土地盐碱化、有机质枯竭等为主要表现的不同程度的地力下降,农田养分的缺乏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农业生产的土地基础。就守旧单一的农业结构而言,其首先是指农业种植结构因循守旧、唯产量是重,缺乏特、优、新等作物的引入和种植,使得农业生产缺乏新意、停滞不前;其次是指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缺乏对基于农业资源的第二、三产业的开发和建设,使得农业生产层次较低,获利空间较窄。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模式的低效率和低效益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1.2 农产品信息不畅滞阻农民收益获得的流通环节
产销信息的不对称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劳动产品变现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还主要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分散经营的方式,普遍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户个体缺乏有效的平台进行生产信息的发布。而且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经由农产品经纪人或收购商采购运输到产地批发市场或粮食加工企业,再通过农贸市场、超市和其他零售商销售给个人或团体消费者。这种流通模式过程太长、成本过高,而且农民处于被动地位,中间商压价以降低收购成本获取更高利润。与此同时,由于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农民难以获得及时、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全国范围内的生产情况以设定最佳的种植计划,造成生产的盲目以及资源的潜在浪费,使农民不能获得最优的生产收益。 1.3 外部收益渠道不顺阻碍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径
除去致力于农业发展以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条件,还要积极开拓农民增收的外部渠道,这主要是指努力实现农民转移就业以及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进城农民工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工人同等的薪资待遇与福利保障,在基本公共服务如住房保障、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使得农民工成为游荡于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对于农民的吸引力,并且提高了农民向城市进行转移就业的难度。此外,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向城市倾斜,导致农民自主创业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资源条件,再加之农民自古以来求稳惧变的小农意识,使得农民无论是在主观意识层面、还是在客观条件层面都不具备进行创业的可能性。
2 农民增收的未来路径
2.1 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2.1.1 科技驱动。科技是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核心和第一驱动力。政府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以及科技创新企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股权激励等举措,激发科技人员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等方面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完善重要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机制,并建立由科研院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特派员等组成的专业队伍,积极、安全、科学地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农業的生产方式,带来农业生产力的极大飞跃。
2.1.2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和质量是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必要条件。政府要明确对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的责任,持续增加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主要表现为不断完善农村水利、电力、交通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为农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硬件条件和设施基础[1-2]。
2.1.3 生态保护与治理。良好的生态质量是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政府要通过实地调研认清本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相应成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当地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一方面以“治”为主,治理既有生态问题,另一方面以“防”为主,防范其他潜在生态问题的产生。具体可体现为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用残膜回收等,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2.2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2.2.1 农业种植结构。改变唯产量为重、因循守旧的传统种植结构,因地制宜,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农村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生产环境特点,加快特、优、新品种的种植,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塑造农产品品牌效应,发展特色农业。政府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利用其全面掌握的市场和现实种植情况,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农产品种植规划;同时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科技培训与生产管理技术的讲座,切实提高其耕作技术与耕作水平,以应对新型种植结构对农民自身素质的更高要求。
2.2.2 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农村唯农业是重的传统产业结构,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要立足其资源优势,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选择地发展畜牧业,实行种养结合的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初级简单加工到高级精深加工,不断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获得更丰裕的农业收入;积极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发展以乡村特色休闲旅游为核心的乡村服务业,逐步带动起农业地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以贴息补贴、投资、参股、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措施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保驾护航。
2.3 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2.3.1 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农产品期货交易是一种先找市场后生产的当代进步的市场经济模式,指农民和收购者在种植前签订农产品订购合同或协议,在订单中规定农产品的收购数量、质量要求和最低保护价,待农产品成熟且满足既定要求后实现合同的农业期货贸易形式,其具有市场性、契约性、预期性和风险性的鲜明特征。这种“订单农业”通过将风险从可实现难度比较高的销售领域转化至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生产领域,从而帮助农民有效地回避经营风险,实现先期的产销对接。政府要在完善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体系、规范农产品期货市场秩序等方面积极作为,为畅通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开辟并维护一条安全有序的期货交易路径[3-4]。
2.3.2 建设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是一种利用现代网络实现农产品产销信息对称、缩短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平台,指农民在一个既定的平台上发布自产农产品的信息、并经仓储物流流通到购买者手中的现代销售模式。农民通过电子商务找到了产品销售的突破口,供需双方无须经由第三方中介,这是以最直接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产品定价更低,买卖双方互相受益。为此,政府一是要把推进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二是要完善国家和地方的农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为农产品网销提供统一的量化标准;三是要鼓励广大农民、农产品的供应者利用市场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经营活动,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增加对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的支持和营销力度,降低服务门槛。
2.4 保障农民外部增收渠道
2.4.1 实现农民转移就业。
(1)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农民职业技能的方式方法之一是建立由政府牵头、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班,这种方法见效快但缺乏系统性和稳固性。要想实现农民职业技能的整体飞跃,需要从基础教育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民职业技能教育体系:首先,发展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农民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其次,积极发展以职业中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核心的农村职业教育,使之成为培养农民职业技能的主要“阵地”;最后,要完善农民继续教育体制,一方面兴办农民夜校和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制度。系统的农民职业技能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对于农民职业技能的提升作用是最全面、最实际的。 (2)保障农民工平等权益。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居住证制度,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表现在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医疗保险的落实等,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核心即在于打破城乡户籍制度差异带来的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同时,要全面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的政策,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与正常增长的长效机制。为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平等的社会基础和发展的有利环境,一方面吸引农民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使来城务工的农民能够“留得下、挣得到钱”,使在人、财、物涌流的城市就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路径。
2.4.2 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农民自主创业是释放农村经济内生性力量、推动农民收入提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原动力。但几千年来形成的以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害怕变动为特征的传统小农思想使农民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与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之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农村劣势、农业弱势、农民创业环境严峻的现实状况,故而实现农民自主创业还需要政府给予全方面、深入细致的扶持和引导。首先,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民自主创业的意义、作用、方法和途径,并推广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借由思想鼓动和正面案例辐射提高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其次,政府要加强组织整合。一是把势单力薄的个体创业农户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有效规避风险,避免恶性竞争;二是鼓励引导城市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组织向农村拓展业务,为农民提供各種贷款融资、信息咨询、科技指导、市场预测、法律维权等创业服务,力争为农村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经营管理、融资运作、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辅导服务。再次,政府要主动优化服务职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政出多门而导致农民无所适从的问题;并且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打破行政性、行业性垄断以及不合法的权钱交易行为,为农民创业营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
3 参考文献
[1] 王阿娟.论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特区经济,2010(4):194-195.
[2] 叶秀敏.涉农电子商务的主要形态及对农村社会转型的意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5):59-61.
[3] 吴仲强.关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66-71.
[4] 王海文.有效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的政府行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6):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