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诗书画的前辈书家刘太希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ao663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而优则仕
  刘太希,世称刘老、太老或错翁。1898年9月28日生于江西省信丰县的翰林学士家中,自幼经、史、子、集过目即诵,有父亲为其讲授课业以及家学的浸淫,是以书卷气盈身。父亲刘楠轩担任地方官40年,但向来清廉自爱,因此刘太希没有沾染一般官宦子弟的纨祷气息。
  1919年刘太希在北京恰逢五四运动,只能在大学生招生考试结束后,带着自己的文章诗词求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因富才学受到蔡元培赏识,破格进入北大文科预科就读,求学期间曾得黄侃亲授《困学纪闻》《曝书亭记》和《日知录》等经典,深入了解清代朴学,黄侃先生对太希赞誉有加,曾亲自嘉勉写道:“昨夕细读佳文,诚为奇绝,昔日观旧史,言异才宿成才,以为溢美。今观吾子,乃知往记非虚。虽然,世不易生才,有才者必宜善自葆爱,日就月将,以成瑚琏之器。”又赋诗赠与太希云: “尽扫秕糠继雅声,眼中吾子快平生。异才难得宜培护,祝尔终能绍往英。”
  刘太希也受在北大教学的林琴南与梁启超影响,对于西方思想、新旧文化的差异深有体会,或可说,其勇于创新及省思的功夫,是受到林、梁二人的启发的。业师与前贤皆为刘太希立下榜样并对其日后文学以及观点,奠定下扎实基础。
  北大毕业后,刘太希在北伐、抗战期间,先是担任江西省第四中学校长,后于1926年短暂的担任过星子县县长,并在七七事变后投入抗日活动,担任国防部秘书等职务,1933年后,刘太希停止参与国内之政治事务。1950年刘太希赴香港,与熊式辉、陈方诸友重聚,经常投写抒怀诗稿于报章上,并于此期间结识张大干并与其相往来交游。寓居香江期间,受友人之邀于1952年始,赴新加坡南洋大学讲授《诗经》《史记》,执教六年。
  根据1989年《书友》杂志中《台湾书坛薪传》一文所载,刘太希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才辗转赴台湾定居,先授课于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主讲古韵文,开设《诗经》《左传》《文心雕龙》《要籍解题》《春秋三传》《先秦诸子学术》《楚辞》等课程,尔后在台北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文化大学四校担任中文系教授,主讲《诗经》《春秋三传》与《楚辞》等古籍,刘太希“国学大师”之称不胫而走,足可见其深厚的古文学养。
  1972年获得书法竞赛首奖,此后便有诸多爱书者前往求书,退休后,又与好友在师大侧巷组织粥会,平日即在此谈诗、论史及走棋。1987年4月27日,刘太希以知名学者、书画家与作家身份,被选为资深优秀文艺工作者。
  1989年10月29日,刘太希罹患急性肠绞痛,因疼痛引起休克致使心脏病发,救治不及而病逝于台北。其妻儿子女虽然遵照遗嘱殡殓从简,不过举行祭吊时仍有其生前好友及学生二百余人闻讯参加,一代大师离世,知者皆感痛惜。
  二、雅朴兼修 诗融于书
  刘太希对书法的体悟来自于大量的看帖与读帖,他认为并非只有临帖才能进入书法。刘太希熟读历代法书,甚爱帖学书风,也尤其欣赏黄山谷撑船荡桨的笔意,偶尔以背帖的方式揣摩山谷笔意。执笔多取用中、小楷笔,喜用金笺纸,书作以行、草书居多,偶尔也写端楷。受到帖学秀逸挺拔以及篆隶铺毫沉着的影响,刘太希特重腕力,然而活腕灵动往往刚柔相济,笔姿顿挫跌宕成其一绝。王壮为甚为叹服其强劲的腕力行笔,说道:“下笔直到明人境界……腕力尤惊人,自叹弗如。”自是所言不虚。
  关于书法的品评,刘太希强调“气韵”。他认为学书初始先求形似,待形、神兼备之后还要能脱去依傍、转化为自家面目,若能以诗书的气韵,涵泳陶冶在笔墨之内,才能在灵光往复之间,成就佳作。1953于香港刊载的《文艺与书法》文中曾谈及书法与学养两者间的关系,他说:“专临摹碑帖,只求有笔墨,就可以成功;如谈到气韵,全在读书……饱学的人,他写出的字,就算不能美好,但是那一种书卷的韵味,自然泛溢纸上。以近代的人来论:如章太炎、陈三立、蔡元培、冒鹤亭这几位先生,书法的天才都不高,但是因蕴藏了高度的书卷气韵,在书法里面,俗气完全脱尽,反觉得乱头粗服,姿态横生。”可以理解他对书家的诗文学养与字外之功尤其重视。此一论点与梁寒操论书法诗“昔贤余事爱临池,禅智文心足自怡。平日天人得玄悟,始从书法见神奇”的观点不谋而合。
  三、学从秦汉 博涉多优
  刘太希以为书法虽需涵融诗文以增雅气,终属美术一系。受清末南帖北碑书法论的影响,仍持北碑重方笔、南帖重圆笔的观点,碑、帖互为用,以北碑的方笔与朴素书风,削弱南帖行、草书体可能会出现的软滑用笔或是俗丽书风。于是刘太希以为学书先要能博涉,仔细考察各碑帖之时代风尚及优劣,博通为要,若只专临一碑帖,眼界则容易失之于狭隘偏颇。为求典正端雅,入手以篆、隶书体为先,学习醇厚茂密风神,可先以“上承两京之纯静,下启北朝之强悍”的《孔羡碑》开始学习,而后再增添清劲肃穆的《礼器碑》与开张恣纵的《石门颂》,广学相异的隶书风格以增加笔趣。《现代文艺丛谈》书中,记载刘太希在香港讲学时,与学生谈论书法与文艺两者关系的论述,文内写道:“汉隶中,我以为《孔羡碑》能放能收,能虚能实。……至于《礼器碑》《石门颂》最宜多写;因为礼器能空,石门能变;如果光稳定基础,穷隶书的奥妙,都要从方板矫厉上作工夫。”
  隶书之后应学篆书,他认为篆体需先自汉篆入门而后学秦篆,汉篆上承籀文,下接古隶、八分,学篆的观点反映出刘太希敏锐观察力与独具的书学体悟。太老谈到:“书法要从篆隶入手……我认为篆书仍旧要学汉代人的篆书法。因为它纯朴古茂,而且能够变化,不会生庸弱的毛病。”为了避免书作落下俗根,显得媚俗,太老也鼓励学书者要多读书以养韵,将书卷气韵转介于书作,以脱乱头粗服的野俗气。此外,如能多写少见的六朝造像记,藉由率真自然的字形结体与铺毫用笔,表现淳厚稚朴的笔墨美感,避免因为熟巧而显得甜媚流丽。
  刘太希认为执笔的方法与熟练度,会直接影响书写时手腕的稳定性及灵活度,所以提出平腕法与侧腕法。利用平腕锻炼指力以及中锋用笔,能体会劲挺笔意,适合小楷书写。侧腕执笔则易于八面出锋,此法颇能写出一般大字的强健感。正、侧相间则大小合宜。   四、尤擅行草、遒劲挺拔
  后世大多认为刘太希善于行草书表现,书写时多以中锋执笔,缘此,笔画细长处反倒能避滑软而有挺拔道劲之气。
  于右任评刘太希诗书:“愈朴而愈见奇,愈奇而愈见其清。”足见刘太希行书,往往是在平正险绝中,透过深厚学养的洗炼而显出天真清奇,这也应证了刘太希一生所倡言“寓气韵于书作”的旨趣。旅居香港的曾克遄评刘太希诗为:“哀音健笔,并世所希。”缘于此,1972年台湾举行书法评审会,评委于右任及其他名家共同审定推举刘太希为第一,此后求书者甚众,不过囿于刘太希孤高的文人性格,能获得其书作的人亦是不多。
  虽然刘太希的书法已得社会名家认可,然而他对于自己的文艺成就却只字不提,按其在自题画像中的诗意看来,不难感受到他嘲讽自己一生平淡并无所建树的心情,以及晚年修习佛法所产生的禅悟,其诗写道:“从来六凿溷天游,大觉空明海一讴。此老生平事事错,南溟双过一年秋。”字里行间透露出感时伤怀与心灵深蕴的脉脉幽情。刘太希晚年甚为喜爱老庄思想,书作中常见其抄写庄子思想。从他70岁与90岁的《释庄》作品来看,70岁时用笔提按的轻重变化明显,呈现书家在书写时的情绪变化,90岁时的作品无论结体、用笔,皆趋平和气稳,尤其末句将“逍遥”改为“蹉跎”,更是处处透露着刘太希已有视生死为大事的念想,“蹉跎”一词反映出自认一生无所作为而时光已逝的感叹,由此能看出他对生命及待人接物所一贯秉持的潇洒不羁态度,与年老时对世事无常的了透、感怀之情。
  刘太希年轻时喜爱教育界名人俞明震(1860-1918)的诗,极具革命、革新观念的俞明震,作诗不仅合于音韵,字里行间也蕴含着新意识,这与刘太希鼓励青年学子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尝试新物项、接触西学的理念相谋合,事实上,刘太希在大陆期间便与五四运动人士,如胡适、蔡元培等人来往,可见其本身就极喜爱且愿意尝试新事物,像是他喜欢看京剧昆曲,也喜欢西洋戏剧表演。
  刘太希书画清秀俊雅,台湾学者将其归纳为文人翰墨典型,视为文人书画的代表。渐翁王壮为评其: “下笔直入明人境界。”学者汪中亦言:“太希先生中小字,下笔如行云流水,丝毫无烟火气。其布白之美,意境高雅,时下无人能出其右。”并将其与于右任、溥心畲、陈含光、台静农合称为“渡海五家”,由此亦不难窥其超迈时流,援古开今的成就。
  刘太希与著名画家张大干是相交逾30年的挚友。1950年代初刘太希与张大干相识于香港,因同年出生,又分别在诗文绘画上各有一片天地,彼此以诗画相应酬,随着频繁的往来而成为挚交。刘太希忆及寓居香港期间,张大干待他往往都是有求必应,1956年太老来台后,大干复又介绍友人蔡孟坚与之相识交游,拓广不少人脉关系,两人间颇有情谊。张、刘二人相交逾半生,无论是在香港或是台湾,经常相聚宴饮并以书画论交,往往是刘太希要什么张大千就画什么。
  喜爱诗词作文的刘太希,于1956年左右来台,先后在政大、师大与辅大教授国学,此时刘太希的书作多半是抄写经典文学内容、喜爱的诗文作品,如《俞觚庵诗册》,或是集录自作诗,如《无相庵诗抄》《千梦堂诗抄》,当然师友间往来的信札亦是其书作的代表。《俞觚庵诗册》中提及:“百吟不厌祗孤庵,诗律深微傲盛唐。博雅真淳汇名理,完成一卷小沧桑。”诗册后录有觚庵诗:“相逢且各开怀抱,涕泪乾坤百事艰。悱恻养成真气节,沉吟莫负好江山。情深枉自伤哀乐,物竞何从辨圣凡。乘自支离托人海,介乎材与不材间。”
  还另写《送遂翁之香江并怀遯翁》跋记:“一回离合一凄伤,风雨时时忆对床。弟与两兄俱老以,白头吟望在它乡。”
  觚庵先生是指中国著名的近代爱国诗人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人。1890年,俞明震进士及第,例授翰林院庶吉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赴台,曾为守卫台湾与日人奋战。
  诗集前页的刘太希题句,字形结构显得端庄雅正,或许是因为抄录诗集,因此草稿书的意味更显浓厚,虽然没有过多严谨的结字用笔,却更有“无意求工字乃佳”的书写趣味。此册最能表达出刘太希自然真纯又一派清奇的丰富神采。
  1978年七字对联“种树如培佳子弟,绘图难得好楼居”用笔轻重变化显著,“居”“佳”“弟”三字字形姿态有朴素意,在跳荡流畅的用笔技巧中又以质朴补强整体的沉稳感,藉以呼应句中“好事勿急”的主旨。
  刘太希曾在自撰文中谈论过时间与生命的话题,思其自少即学文,即长正逢国事多难而投身军旅,而后辗转前往东南亚各地讲学,后来便来台定居。一生经历使其感叹“变”是人生恒久不变的定律,而“渐”则是因其缓慢依序的改变特质,往往使人身处其中而不觉,往往在回首后才令人感慨唏嘘。此联,刘太希以种树、绘图二事譬喻教育的重要与不易,在看似漫长的培育过程中,随着不间断的实践,人才得以逐渐茁壮,终而有成,藉此也清楚传达出他对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视。
  刘太希的行书作品,整体来看,信札小字优于中堂大字的表现,这或许多少受限于二王书体以流丽、飘逸书风为主的影响,刘太希不仅强调用笔使转技巧以及在相近笔调中追求变化,甚至还以书写速度的疾缓与墨色浓淡的区别,营造整体书风的文人优雅气质。
  72岁定居台湾时游圆通寺有感所作诗文、90岁时书写旧作《山行诗》与91岁时感怀任公梁启超所书一文,皆看出刘太希对掌握用笔,提按、回锋收杀所表现出的娴熟技巧与自在,潇洒俊爽是他行书的基本特质,创作这三件作品已届耄耋高龄,仍不见衰飒老态。
  “余丙寅长星子县,康南海先生游庐山,在县府一宿,余出纸乞书,先生赠诗云:‘丽樵楼观亦雄卦,传是周瑜旧将台。鹿洞濂溪有遗爱,纸窗竹屋认重来。闻琴俯仰人间感,把酒沉吟桑下回。管领湖山皆第一,好招五老共衔杯。’六十年后之丙寅太希敬录”。
  此为刘太希在1926年任星子县长一职时,正值康有为出游至此,刘太希备纸乞其书,康氏慨然作诗书与刘太希,60年后,刘太希忆及此事重录康氏诗作,并题跋记之。虽为刘太希87岁时所书,细微处仍见典正奇崛相生,人书俱老无所不适。   刘太希虽专精于文学,对于书画却仍有涉略,此或许是受到历朝以来文人雅士视书画为余戏的影响,吾辈仍可从其文评中窥知刘太希对艺术的观点,“……与其时间环境相配合而形成的,此即诗在某一时代,即必具备某一时代特有作风的原因”,其中往往不离“时代性”“中和”“雅而不俗”三者。
  从“美”而论,何者为“美”?需有哪些特质才能称之为“美”?刘太希在1972年发表的《谈中国文化中之美文》中有言:“中国诗词,天然具有色声味三者之美……韵味存乎其人……惟色声之美,则为中国语文所独擅。”按刘太希所述,文之所以称“美”者,须兼具色、声、味三者,也就是形式上有对偶、排比,音律上合于优扬或铿锵,并且合为温柔敦厚的韵味。换言之,要达到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合宜,才足以称之为“美”。
  按刘太希在中国文学与诗词典籍上广博深厚的学养推论,秉持着诗能冶性陶情、咏讽性情的观点,并视其为文学中兼具时代性与艺术性的代表,对于所谓援引时代产物镶嵌入诗的行为感到无奈,也曾于1962年撰写之《诗与时代》一文中严正批评说道:“诗之所以为美,乃是能站在时代的前面,……绝不是跟着时代作尾巴,为粗犷鄙俗的情调与语文作鼓吹;引致社会的艺术欣赏与领会,走向粗劣的,低趣味的浅薄境界,便算是能与时代相吻合?”彰显出其对艺术文化上的高度期待,对此时企图模糊艺术文化时代意义的作为表达不满,认为如此一来艺术文化的精神只能走向鄙俗,这与他所向往推崇的“与时俱进” “雅而不俗”二者恰恰是背道而驰。
  这种态度,致使刘太希在文化界、艺术圈内有着颇佳的赞誉,诸多艺文界好友在举办展览之际,经常邀请刘太希写序,刘太希虽然自谦个人对画是外行,长久以来与艺坛上的诸位画友相交好,对绘画点评往往能独树一帜,诗画合一。以七友画会会员的作品为例,刘太希指出“文化复兴,在艺坛一直积极地进行着……他们的画都洋溢着文人的气习诗情,他们的画,多数用诗来做题材……七友的作品,是诗和画融成一片分不开的,其次是七友的画,都重自然……”由此可以得知“以诗为画题”,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以及强调“师法自然”的创作观点,二者实为七友画作的共同特质,确认了诗书画合一是中华文化艺术的最高妙境界。
  结语
  1898年生于江西信丰的刘太希,晚年在台湾度过,是台湾极具代表性的前辈艺术家。刘太希自幼接触国学,汉学基础深厚,北大时期追随黄季刚作研究,仍不改其意,专志于诗词文学的研究,此后,以其宏博的国学知识讲学于香港、新加坡等地,并与陈方、熊式辉、张大干等人时有往来。刘太希赴台定居,结识不少重要的艺坛人士,如于右任、郑曼青、张毂年、高逸鸿等人,刘太希的绘画可以说是从旁观诸友作画自学而领悟出的。
  刘太希的诗书画受到艺坛与文坛的推崇,不单是因为作品的优异,更重要的是背后所传达出来的书品及人品。
  从刘太希撰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人格的重视,“盖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首先需要有具备人伦楷式、对其志向坚毅不拔,堪称为“非常之人”,然后才足以成就“非常之功”,而这便以于右任为代表。
  “余少时于当时文章,喜梁任公之流畅,章士钊之典雅,尤爱黄先生之跌宕,词采之美,犹为余事。”这段文句清楚表达刘太希对典正、端雅诗文风格的喜爱,推崇不拘节、潇洒自若的文风,这也说明了刘太希诗文,虽然讲究字词有据,却仍以清新近人风格来阐述现代时事与抒发心情。另外,他也在1988年出版之《刘太希自选集》文章中以风流不羁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自比,更能清楚看出他潇洒直率的性格,即便在年老时,感叹事无一成,还是感怀岁月的流逝。他在《刘太希自选集》中有专文谈论佛学,说道:“我平生对佛学无修持工夫,但知道诸法无常,无常二字即是随时在变,一切人和物,都不会永久不变。明乎此理,所以生平对于功名富贵金钱,即所爱之书画,也不十分沾恋,这如梦似幻的人生,更不值得留恋了,这是我似乎比欧阳竞无先生稍为受用的地方。”
  刘太希自始至终都秉持着人生在世无需执着留恋的豁达人生观,以此作为诗书画所追求的终极观照,值得后辈们研究与品赏。
其他文献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郑州轻工业学院与牵头单位
为减少排入环境中的含砷危险固废量,寻求治理砷污染的高效方法.通过综述冶金和化工行业焙烧、烧结及熔炼等过程产生的主要以氧化物形态存在的含砷烟尘,以及净化除杂过程中产
国内银行理财市场在近几年经历了爆发式发展。数据显示,从2009年末至2013年上半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由1.7万亿骤升至9.08万亿人民币,目前占商业银行所有存款的比重已经接近10%
本文基于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期间,由百度搜索引擎搜集到的91家P2P网贷平台的新闻条数和百度指数的月度数据,分析了媒体关注和投资者关注对P2 P平台成交量的影响,实证发现: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对于促使市场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安全且有效的投资环境来说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在证券市场,尤其是在尚不成熟,投资者多为个人投资者的市场中,如果价格
计算机使用者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越来越重视,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本文将做以讨论,通过对信息泄露的途径、网络攻击手段的分析,探讨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提出了网络安全
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航空领域的应用,介绍了机载辅助决策训练系统的结构;阐述了如何利用Creator建立三维模型,构建虚拟训练场景,怎样使用Vega建立虚拟的动力学环境,以及利
2013年8月20日,继湄洲湾25万吨级主航道建成通航,并启动建设40万吨级主航道工程之后,我国东南沿海规模最大的40万吨级湄洲湾罗屿矿石集散码头建设工程已进入海上沉箱施工阶段
钢铁企业在污染物有组织排放控制技术上比较成熟.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和要求,企业必须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对高炉出铁场无组织控制技术进行改造创新,以提升其除尘效果、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