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刷量的人类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家深圳的所谓高科技公司,因为在微博上投了一个有上百万播放却没有引来一个购买的博主,和另一家在深圳的营销公司开撕,也引发对刷量这个问题的关注。
  事实上,人类热爱刷量,绝不仅限于中国人。
  在西方,希罗多德被认为是第一个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以生动的语言,记述当时西方-波斯世界诸多国家和名人的经历,如索伦,居鲁士大帝,泰米斯托克利,伯里克利等。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很多都不需要怎么改写就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新媒体写作的材料。
  但大家认为希罗多德不仅仅是说故事的人,他是第一个历史学家。因为在希罗多德之前,讲故事的人总是喜欢说神的事情,如荷马。希罗多德是第一个跳出这一套路的人,他只写人的故事,所以他成为一个历史学家。 但这不代表希罗多德讲的都是真的。比如他的著作《历史》,主要讲述希波战争的历史。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他说波斯远征军的数量是250万。
  天盖日,这些人走过帕勒斯滂(连接亚洲和欧洲的达达尼尔海峡)就走了好多天。
  250万这个刷量实在太可怕了。要知道,当时很多希腊城邦,人口只有几千人。
  波斯帝国到底用多少军队远征希腊,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是25万。由于希腊时代离现在过于久远,想找出比较精确的数据是很困难的。25万这个数字,则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生产条件和对古代人刷量的一贯层次来反推。 只刷十倍,从今天的社交网络来看,其实也不算特别离谱。
  希波战争大概在公元前5世纪,同时代的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历史著作,由于历史的强政治性。在记述的严谨度上有一定可取之处,当时的诸侯国用“军”制,一个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大诸侯国可拥有三个军,计三万七千五百人。如齐国这样的大国,统治范围相当于今天大半个山东省,拥有3万的常备军,即使不精确,也不觉的是刷量。
  春秋时代的风雅到了战国时代难以持续,随着大国兼并战争的急剧扩大。战国七雄凑不出几十万大军,是不好意思进行当时的大国争霸。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军队40万,整个国家元气大伤,再也缓不过来。战国时代各国军事行动的一些参战数字,在《战国策》和《史记》这样的史料里可平行对照,至少是当时通行的“通稿数字”。
  后世历史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参战军队数据,都是包含前线的民夫,而战兵和民夫的比例一般会达到1比2甚至1比3。如果这样去理解,长平之战40万损失的赵国军队里,包含了10多万的战兵和20,30万的民夫,看上去就相对合理。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中的数量记载,总有一种时准时不准的状态。有时候看上去非常合理,没有注水,比如《史记》中记载李陵率领5000步兵出塞被数万匈奴大军包围最后覆灭。相比于动辄数十万的数量,5000人是一个看上去比较专业的数字。
  但有时候又注水的非常厉害。比如武则天时期与唐朝和吐蕃不斷发生战争,涉及到了在传奇小说中很有名气的薛仁贵,历史记载薛仁贵在大非川遭遇吐蕃大军40万,因此战败。
  从当时青藏高原的生产能力来看,吐蕃不要说动员40万军队在一个战场上,恐怕全国组织40万符合战斗能力的适龄男子,都未必那么容易。
  40万吐蕃大军明显是一个刷量数字。
  让刷量在民间深入人心的,是明清小说。尽管在作为正史的《三国志》里,明确记载了曹操南下的军队数量是20万。然后经过三国演义的洗脑,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下江南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再也没有人记得20万这个数字。
  除了《三国演义》外,《封神演义》,《说岳》和《杨家将》等,也有这种在数字上的几十万情节。
  《水浒传》是例外。水浒传是一部在衣食住行等细节非常考究的文学作品,也因此受到很高的评价。大概作者为了保持这种严谨性,也没有在战争描述上进行刷量,而把重心放到了好汉们微观的,也就是战术性的战斗上。所以后人虽然有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这样的印象,但对于梁山有多少人马,几次作战歼灭了多少官军(其实也有类似描述),印象不深。
  这一批文艺作品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很深,奠定了中国人一个重要观念:即中国历史上的“头部战役”,应该是十万为单位展开。少于十万的参战数量,都是不入流的“腰尾部战役”。
  不光是文艺氛围如此,社会氛围也是如此。明末时,盘踞在长江中游武昌一代的军事集团左良玉集团,就号称有百万之众。然而满清入关后南下,左良玉集团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满清,可见百万大军是刷出来的。
  但无论是古代希腊人还是中国人,在刷量方面都落后于印度人。
  印度的古典史诗,是刷量界的头部。《罗摩衍那》中描述的军队数量,是以亿为单位的。当看到猴王哈努曼带着几十亿大军和魔王大战,不论细节,仅数量上就让人肃然起敬。也不仅让人感慨,印度不愧是在古代数学上极有成就的国家(阿拉伯数字是印度发明的)。
  到了近现代历史,许多国家都热衷在战报上进行刷量。比如日本,在1944年,逼近菲律宾的美国组织了一次对当时日本占领下台湾的佯攻。日本方面称为台湾航空战。
  最后,日军大本营公布战报。击沉航空母舰11艘,战略舰2艘,巡洋舰3艘,重创8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4艘,击毁战机112架。
  实际上根据美国方面的实际战报,美国海军只有2艘巡洋舰受到了重创。
  战报上刷量的危害特别大。因为这直接影响了指挥系统对战局的判断。
  台湾航空战之后,日本就迎来了美国对菲律宾的总攻,在相关的海空大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基本被摧毁。包括武藏号在内的核心战舰被击沉。不知道是否和之前战报的误判有关。
  还有一个说法,在所罗门海战的时候,因为日本飞行员每次返航都看到当时联合舰队的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站在甲板上等待他们回来,不忍心告诉司令官真相,于是就谎报击毁了美军的航母。
  不用想也知道,这种刷量绝不可能对战局有好的影响。
  日本老百姓就在新闻媒体上不断的大捷和胜利战报中,赢来了战败。
  其实,刷量如果主要用于各种文艺作品,最多让广大读者对历史缺乏正确的认识。
  比如受几十万大军流影响的中国读者,开始看当代的欧美作品如《权力的游戏》时,那种几百上千人规模的战争很容易让他们直观认为,欧洲古代都是村长械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殊不知,几千作战人员的规模,是古代无论东西一次大规模动员战役动员能力的常态。
  总的来说,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刷量可以用来骗骗用户,主要用来骗骗甲方,甲方的领导和投资人,危害性似乎有限,更可养活一票上下游企业,颇有点“何乐而不为”的感觉,但作为一种公共行为,刷量还是慎重的好。
  (周玲玉摘自“大家”)
其他文献
大家都认为,童年逝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小时候的自己长大之后也就消失了,我也不例外。但在2000年,在我陪着我的孩子玩耍的那个寒假,我意外地又重新过了一次童年。那一年冬天,我40岁,我的小孩九岁。  自从我跟小时候的自己相遇以后,我解开了很多谜,包括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其实,一切都有脉络可循,而这个脉络和童年紧密相连。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么多题材的漫画,无论
10岁左右的他,家里很穷。在所有的邻居家的孩子中,我和他玩得最好。因为我们都喜欢看闲书,常常在一起共享资源。   他的书没有我的多,他想读书却读不到,因为他的零花钱太少。   于是他找我借。   我爸书柜里的书放得满满的,而且对我是敞开的。他摸进我爸的书房,两眼放光。   我开始担心:“你别弄坏了,小心,别弄脏了,我爸会骂死我的。”其实我爸并不介意,他并不是那么凶。   这么来回两三次,
这张照片在网络流传,苏格兰医生梅藤更查房时与中国小患者行礼,这一老一小、一医一患的相敬相亲,在今天的背景下,让很多人感慨。不过,作为一个西方医生,1881年来到中国时,梅藤更要面对的医患冲突,其实远大于今天。  一个女人喝毒药自杀,送来医院抢救,丈夫紧张地问:“我能不能带走她的遗体?”因为传言梅藤更用的药是取病人的内脏制成。  1881年,26岁的梅藤更被英国基督教圣公会派往中国时,鸦片战争刚结束
说话时经常提及自己的人不一定就是厉害的角色。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尼贝克在《语言风格的秘密》一书中说,地位高的人在跟地位低的人讲话时,较少使用“我”和“我们”。相反,地位低的人使用“我”的频率往往较高。同样的人物,在失去权力之后,使用“我”的频率会飙升。这是因为当我们跟一个有权力的人说话時,我们的自我意识会更强,我们会专注于自己,关注自己给对方留下的印象。  彭尼贝克认为,根据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可
由北京青少年艺术服务中心、北京华方艺术中心主办,北京华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月坛雅集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办的“【西城·印象】钢笔尖下的北京西城——伉俪画家贾一凡、武金生钢笔画展”将于5月19日在华方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将持续至6月3日。  伉俪画家贾一凡和武金生,自幼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对北京胡同有着深厚的情感。十多年来,夫妻二人将钢笔画这种西方的绘画形式与北京胡同文化元素相结合,用独特的绘画语汇记
“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是一首在校时候就被洗入脑海的歌。  对六七岁的小孩来说,这十个字,完全没有任何意义。青草,遍地都是,有什么好珍惜的?时间多到用不完,到底有什么珍贵?  直到自己有了小孩,看着他们的人生,从一开始的无忧学步,到现在的多重压力,封印在脑中的这一首歌,才又再次地出现在眼前。  我能够提供让他们享受青青河边草的环境吗?  在学业的压力下,青草已经变成了一种压力,一种名为生物学或
人群中有乐感的人更多,还是乐盲更多?经常有人在选秀节目中一鸣惊人,这大概会让我们以为,自己身边也是藏龙卧虎。真实情况如何呢?一个音乐电台有一档猜歌节目,先播放一个人哼的一段歌曲,再让听众猜他哼的是什么。哼的人可能以为自己唱得很准,其实往往让人一头雾水,只有资深乐迷才能猜出原唱来。而这些猜对的人听是听得准,自己也不见得能唱准。  我平时很少听歌,觉得寻找自己爱听的歌特别费时间,对我来说,流行歌曲的数
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  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消魂。爱情使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
对于许多出生在城市的90后、尤其是95后来说,电脑和网络是从人生的开端便伴随着他们的一种存在,是一种不言自明的工具。但是,我们这些比他们稍长几岁的80后,大都经历了学习、适应的过程。就我自身的体验,电脑和语言有相似性,我们错过了将它作为“母语”的时机,却在二语习得的队列里走得靠前。  我是90年代初第一次见到家用的台式机。我目睹父亲将乒乒乓乓的机械打字机淘汰,换成看起来充满现代感的键盘。那可能是一
魏晋时期的一大好处,是生态和心态的多元。礼教还在流行,而阮籍的放诞行为又被允许,于是人世间也就显得十分宽阔。   记得阮籍守丧期间,有一天朋友裴楷前去吊唁,在阮籍母亲的灵堂里哭拜,而阮籍却披散着头发坐着,既不起立也不哭拜,只是两眼发直,表情木然。   裴楷吊唁出来后,立即有人对他说:“按照礼法,吊唁时主人先哭拜,客人才跟着哭拜。这次我看阮籍根本没有哭拜,你为什么独自哭拜?”   说这番话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