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应见于行动而非止于说教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i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想要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有必要先深入了解一下“道德”的属性。现代道德科学证明:道德既不完全是先天赋予的,也不完全是后天习得的;道德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笔者看来,道德具有生理属性,同时也具有认知属性和情感属性。所谓“生理属性”,是指道德的物质载体是人脑的相关区域和相关神经递质;所谓“认知属性和情感属性”,是指道德的心理表征是道德的直觉反应和推理判断。道德有其生物学和进化学的基础,一些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与生俱来的,但整个庞大的操作体系则靠后天习得,而其间的参数就是教育培养。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叫醒”。教育不只是教导,更重要的是引导。人的道德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性,在阶段与阶段之间,总是交替呈现高一个阶段的端倪和低一个阶段的残留,就像此岸与彼岸,需要教育来摆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能力的‘自然’发展”,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应放在其自身内在发展即将发生改变的临界点上,站在高一阶段且只高一个阶段的水平上展開引导,刺激他们积极组织自身经验,帮助他们在已有的发展趋势上迈出下一步。
  道德教育是一种有“交锋”的教育。有认知上的“交锋”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触及灵魂。科尔伯格对道德科学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在继承“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把“对偶故事法”变为“两难故事法”,即创设两难情境,诱发认知冲突。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道德教育的过程就像河流奔腾向前的过程,在左冲右突的不断“碰壁”中实现“转向”,在感到自己的观点或做法有点站不住脚时踉跄向前,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地从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
  道德因集体而产生、为集体而存在。道德教育发挥有效作用的单位,是集体而非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相处的集体中才能鉴别自己的对错,形成自己的道德。现代道德科学的研究者普遍认为,道德来自个人与社会的互动。科尔伯格十分强调“社会经验”和“角色承担”在其中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因环境、榜样和规则而引发改变的体验,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染缸”效应。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就是在承担多种社会角色和角色冲突的过程中实现道德发展的。
  道德教育最早的课堂在家庭,最早的老师是母亲。教育并不是从有语言沟通才开始的,而是始于婴儿期。婴儿在成长为一个“人”的过程中,首先与母亲,然后与其他看护者,最后与更广义的外部世界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婴儿的幻想不断受到现实世界的检验和修正。他们优缺点的形成最初就取决于看护者的回应。孩子们就是这样,在父母对他们的认识理解中认识自己,进而在未来的生活中,认识理解他人和社会。
  道德行为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活动。从起心动念到付诸实施,伴随着情绪情感的直觉反应和理性认知的推理判断,是一个双加工的系统。它根植于神经生物学,又被文化、进化所“修剪”,是生物与生态、历史与现实的精致杂烩与化合。道德及道德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此,道德教育从来都不是灌输型的说教,而是要用行动来教。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道德,而是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李香玉
其他文献
用脚步丈量乡村教育   记录“乡村大先生”的教育故事  展现他们脚下有泥土、心中有深情的教师风范  《教育家》杂志与山东省教育厅共同发起 “寻找‘乡村大先生’”活动  先生,离我们远吗?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称之为先生?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茫茫田野,用脚步去丈量齐鲁大地乡村教育的时候,感受到了乡村教师脚踩泥巴的教书生涯,安静而不黯然,生动得如吹过青蘋的风,散发出乡野的脉脉温情。我们似乎寻找到了答案。  山东
广州,这座位于中国南部的商业古城,坐落于珠江下游、濒临南海,是我国近代最早开放通商口岸的城市之一,这里汇集了多元化的产业集群,数量庞大的商船云集在繁华港口,架起了一座座通向世界各地的桥梁,为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除了发达的商业贸易外,广州也是首批国家历史名城、广府文化发源地。千年来,时光的海风延绵不绝地从这里吹拂而过,晃动着古城的枝叶,吹落一地斑驳的历史剪影。我们在探索这座古城
在“中国制造”崛起之时,学校把“育德”与“育技”有机结合,将中职生核心素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课程、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生活,让他们用坚定的信仰、极致的追求,累积生命的厚重,志存高远,技报天下,成长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中职教育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中职生“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艺精湛、身心健康”的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既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又要有中观的课程分解,更要落实到微观的教育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走进一线课堂,能深切感受到学生对语文的诉求,在知識爆炸式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运用资源的能力至关重要,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厚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
幼儿园教育整合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整合中具有良好的作用,能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教师获得更完整的信息反馈。教育整合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提供平台,信息技术为实施教育整合提供支持,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教育整合过程具有实践研究价值与理性思考意义。  上海市嘉定区浩翔幼儿园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整合的实践中发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整合有三条路径。  与园本课程整合。信息技术镶嵌在园
初中三年对孩子是一种磨炼,对家长也是一种考验。常听人说:“初中生家长才是真正当家长的开始。”在笔者看来,如果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努力,对他们顺利度过初中阶段会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作为初中班主任,笔者认为,成为优秀的初中家长需做好以下几点——  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家长的自我提升至关重要。初中生的家长,大多在38~45岁之间,仍处于人生的顶峰时期。但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