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应该在取与用的双向上下工夫。这是指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适用于作文教学的课文的知识系统能形成包含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戏剧的网络,然后根据作文指导的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做到精取于课文,妙用于作文。
[关键词]初中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许多语文教师穷思竭虑,口授笔耕,仍有不少学生不得要领。不少学生审题粗疏,胡乱拼凑,无常人见识,假大空话连篇。
教师教作文艰辛,学生写作文头疼,这对矛盾长期困扰着作文教学,严重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问题是严重的,病因是复杂的,解决的方法应是多样的,精取于课文、妙用于作文的教学模式,应是一帖治病良方。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对作文教学而言,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典范性,可取可用之处很多。作文教学应该在取与用的双向上下工夫。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适用于作文教学的课文的知识系统能形成包含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戏剧的网络,然后根据作文指导的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做到精取于课文,妙用于作文。
首先是“仿写”,即利用课文作范文来“依葫芦画瓢”式模仿写作,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语言风格都可仿照写作。教师在讲课文时有意识地让学生体味文章的精彩之处,激发其仿写的兴趣。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句,一位学生就仿写为“有勵精图治之志。无因循守旧之心”;《出师表》中有一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另一位学生就仿写成“崛起于改革之际,腾飞于开放之时”。作文中有这样的仿写,自然会使文章生色不少。
又如,《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泰山的“独得之乐”。依据文章紧扣“雨”字,细描细绘和移步换景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仿写作文《雨中登泰山》。一位学生就仿写为《雨中登峨眉山》:“这次冒雨登峨眉山,有幸欣赏了她的另一种风采,并为之倾倒。过了绥山镇,只见灰褐色的天幕上,悬着一弯卧倒的问号似的隐约可辨的光影。仔细辨认,噢,原来是峰影!峨眉山一开始便激起我们的游兴。过了接引殿,就是金顶了。这是峨眉山的最高处。周围的景色在那谜一般、诗一般的山岚作用下。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湿银盘紫浸芙蓉’。有的‘四顾渺茫都不见’。我尽兴地欣赏着大自然的朦胧美,看着,望着,我觉得自己好像也朦胧了。”
这篇作文依照游览路线,写出了作者沿途所见所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写是精取于课文,妙用于作文的一种很实用的方法。从教师角度来说,到了作文训练时有课文作示例,不愁没有作文题目,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从学生角度来说,有可模仿的课文,哪些词语和精彩的句子可仿写,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做到了心中有数,就不会一提到作文就头疼了。
其次是“化用”,即在取与用的双向上,不再是机械模仿或生搬硬套,而是真正创造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教学意境,使教师的取转化为学生的用,达到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之目的。
《鸿门宴》中刘邦借上厕所离筵,想乘机脱身,便向部下问计。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针对樊哙的回答,笔者引导学生做如下的讨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效果?经过热烈讨论,学生们达成了共识。讲完课后,笔者布置了一篇写东汉陈蕃故事的话题作文。一位学生写道:“读罢这则故事,我不禁对陈蕃的宏图大志佩服得五体投地。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好大的气派!大丈夫处世应以天下为重,安能拘于一屋?扫天下正是男儿之志。《鸿门宴》中不是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一句千古名言吗?所以,从这意义上来说,做大事不必拘泥于细节,大丈夫志在四方,一屋不扫,又何错之有?”
作文教学艺术是否高超不仅在于写作理论掌握的精深程度如何,更在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探索和对学生写作现状的全面掌握。教师要在取与用的双向上真正有所作为,必须在课文和学生两方面下工夫,精于课文,妙于学生。
《屈原列传》中,渔父劝屈原:“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晡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回答道:“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整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教师把这段对话与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结合起来讲解,这就为学生写作时“妙用”奠定了基础。后来,在《近墨者未必黑》一文中,一位学生写道:“沿着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到2000多年前,‘汨罗江上,千古悲风’的屈原,他所处的是一个昏暗的时代。是个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充满污浊的时代。而屈原却能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始终能怀瑾握瑜。并没有近墨而变黑。并没有近污浊而失其本性。究其原因。乃源于他有一颗爱国的、正直不阿、高洁的心。”这样,学生就以雄辩的事实,论证了只要自身具备某种特殊的“抗体”,近墨的也未必变黑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朱水根.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江平.中学阅读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龙文希.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许多语文教师穷思竭虑,口授笔耕,仍有不少学生不得要领。不少学生审题粗疏,胡乱拼凑,无常人见识,假大空话连篇。
教师教作文艰辛,学生写作文头疼,这对矛盾长期困扰着作文教学,严重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问题是严重的,病因是复杂的,解决的方法应是多样的,精取于课文、妙用于作文的教学模式,应是一帖治病良方。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对作文教学而言,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典范性,可取可用之处很多。作文教学应该在取与用的双向上下工夫。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适用于作文教学的课文的知识系统能形成包含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戏剧的网络,然后根据作文指导的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做到精取于课文,妙用于作文。
首先是“仿写”,即利用课文作范文来“依葫芦画瓢”式模仿写作,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语言风格都可仿照写作。教师在讲课文时有意识地让学生体味文章的精彩之处,激发其仿写的兴趣。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句,一位学生就仿写为“有勵精图治之志。无因循守旧之心”;《出师表》中有一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另一位学生就仿写成“崛起于改革之际,腾飞于开放之时”。作文中有这样的仿写,自然会使文章生色不少。
又如,《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泰山的“独得之乐”。依据文章紧扣“雨”字,细描细绘和移步换景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仿写作文《雨中登泰山》。一位学生就仿写为《雨中登峨眉山》:“这次冒雨登峨眉山,有幸欣赏了她的另一种风采,并为之倾倒。过了绥山镇,只见灰褐色的天幕上,悬着一弯卧倒的问号似的隐约可辨的光影。仔细辨认,噢,原来是峰影!峨眉山一开始便激起我们的游兴。过了接引殿,就是金顶了。这是峨眉山的最高处。周围的景色在那谜一般、诗一般的山岚作用下。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湿银盘紫浸芙蓉’。有的‘四顾渺茫都不见’。我尽兴地欣赏着大自然的朦胧美,看着,望着,我觉得自己好像也朦胧了。”
这篇作文依照游览路线,写出了作者沿途所见所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写是精取于课文,妙用于作文的一种很实用的方法。从教师角度来说,到了作文训练时有课文作示例,不愁没有作文题目,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从学生角度来说,有可模仿的课文,哪些词语和精彩的句子可仿写,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做到了心中有数,就不会一提到作文就头疼了。
其次是“化用”,即在取与用的双向上,不再是机械模仿或生搬硬套,而是真正创造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教学意境,使教师的取转化为学生的用,达到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之目的。
《鸿门宴》中刘邦借上厕所离筵,想乘机脱身,便向部下问计。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针对樊哙的回答,笔者引导学生做如下的讨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效果?经过热烈讨论,学生们达成了共识。讲完课后,笔者布置了一篇写东汉陈蕃故事的话题作文。一位学生写道:“读罢这则故事,我不禁对陈蕃的宏图大志佩服得五体投地。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好大的气派!大丈夫处世应以天下为重,安能拘于一屋?扫天下正是男儿之志。《鸿门宴》中不是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一句千古名言吗?所以,从这意义上来说,做大事不必拘泥于细节,大丈夫志在四方,一屋不扫,又何错之有?”
作文教学艺术是否高超不仅在于写作理论掌握的精深程度如何,更在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探索和对学生写作现状的全面掌握。教师要在取与用的双向上真正有所作为,必须在课文和学生两方面下工夫,精于课文,妙于学生。
《屈原列传》中,渔父劝屈原:“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晡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回答道:“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整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教师把这段对话与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结合起来讲解,这就为学生写作时“妙用”奠定了基础。后来,在《近墨者未必黑》一文中,一位学生写道:“沿着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到2000多年前,‘汨罗江上,千古悲风’的屈原,他所处的是一个昏暗的时代。是个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充满污浊的时代。而屈原却能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始终能怀瑾握瑜。并没有近墨而变黑。并没有近污浊而失其本性。究其原因。乃源于他有一颗爱国的、正直不阿、高洁的心。”这样,学生就以雄辩的事实,论证了只要自身具备某种特殊的“抗体”,近墨的也未必变黑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朱水根.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江平.中学阅读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龙文希.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