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固定的疗效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 2018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60~93岁,平均69.72岁。致伤原因均为扭伤。内踝骨折3例,外踝骨折4例,双踝骨折6例,三踝骨折13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5例,旋后内收型4例,旋前外旋型16例,旋前外展型1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踝及后踝骨折以钢板固定,粉碎性后踝骨折采用钢板辅以空心钉固定,粉碎性内踝骨折辅以钢板进行有效支撑,配合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和抗骨质疏松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复位情况、伤口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主观满意度。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23.6个月。手术时间为30~95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150 ml,平均70 ml。患者术后骨折复位均满意。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31.9±11.4)分,较术前(84.4±10.8)分显著提高(P<0.01),其中优5例,良17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末次随访时VAS为(9.23±0.28)分,较术前的(1.85±0.73)分显著降低(P<0.01)。5例出现不同程度踝关节僵硬,经康复治疗功能恢复;2例内踝骨折功能康复过程中出现骨块移位,不影响功能。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结合引流管夹闭减少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围术期失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3月— 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87例Schatzker Ⅴ、Ⅵ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34例;年龄24~69岁[(39.1±2.7)岁]。患者均接受胫骨平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静脉组(27例)、关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面临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老年骨折即为其中之一。老年人骨密度明显降低,多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导致脆性骨折和其他部位骨折,髋部骨折最为常见。老年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结合本刊2020年老年骨创伤的全年专题主线,笔者着重对老年骨折的特点、治疗等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引起大家对老年骨折患者的关注。
骨质疏松会导致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及骨微结构损害,从而增加骨折风险,是困扰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由于骨质疏松骨中成骨细胞的活性下降,破骨细胞活跃,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能力严重受损,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愈合速度缓慢,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缺损修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通过改进植入材料的理化特性和生理活性,原位增强成骨活性或抑制破骨活性来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缺损修复的效果。笔者主要对骨质疏松性
2019年《中华创伤杂志》共刊出论文186篇。全年重点专题主线是脊柱脊髓损伤,内容涉及脊柱创伤的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和康复,共刊出专题论文54篇。主要栏目包括院士论坛、共识与指南、创伤中心建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脊柱脊髓损伤、创伤后骨感染、创伤护理、基础研究等。笔者介绍重点刊发内容,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华创伤杂志》刊文内容和学术导向的理解。
为了使创伤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降低致死及致残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文件强力推动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实现创伤患者的院内集中救治。院前急救作为现代急救医疗系统中的首要环节,对创伤患者成功救治尤为重要。为了实现创伤患者院前院内密切配合、高效对接、急诊关口前移,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南昌急救中心提出院前急救与创伤急救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并研发"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笔者探讨该信息平台在院前急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选取54只雌性Wistar大鼠,使用脊髓损伤打击器制备大鼠脊髓挫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仅咬除T10椎板)、脊髓损伤组和脊髓损伤+阿加曲班组(阿加曲班组),每组18只。分别在造模前及伤后7,14,21,28,35,42 d利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伤后42 d检测各组大鼠后肢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龄化疾病特别是老年骨创伤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是对于老年骨创伤的治疗还需要观念方面的转变。笔者从积极选择手术治疗、充分协同的术前准备、术中微创复位与坚强固定原则及术后康复锻炼四个方面探讨老年骨创伤的治疗理念,并针对老年人跌倒的预防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防治等常见问题提出指导建议。树立老年骨创伤防治并重的新理念,需要广大医护人员、患者家庭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骨折愈合是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等多种细胞和分子参与的复杂生理过程。典型骨折愈合分为炎症反应、软骨痂形成、硬骨痂形成和骨重建四个阶段。破骨细胞在硬骨痂形成和骨重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阿仑膦酸盐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丢失,但也可能抑制骨折愈合,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能否使用阿仑膦酸盐存在一定争议。近年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使用阿仑膦酸盐并不影响患者骨折愈合,还可降低患者发
目的探讨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ORSSSP)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分层救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4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0例,女310例;年龄60~98岁[(79.3±6.3)岁]。依据患者病情,采用DORSSSP进行术前风险预测评估,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A组,208例)、中风险组(
临床有较多方法诊断肋软骨骨折,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医技辅助检查对肋软骨骨折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如肋软骨为透明软骨,常规X线片不显示。超声实时方便,但受分辨率及操作者经验影响,容易漏诊。MRI虽对软骨有较好的效果,也因受检查时间长及磁场环境的影响,其应用受到限制。常规CT轴位图像受肋软骨解剖位置影响,容易发生计数错误。多层螺旋CT为容积扫描,可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