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作文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师日益关注的焦点,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成为当前作文科研的热点。但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苦口婆心地引导、解说,学生作文时仍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有的学生写了半天,只有二三百字,即使有的学生洋洋洒洒写了七八百字,但大多不是质量上乘的文章。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不会修改作文,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找“米”的习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先要有米;作文,也需先有“米”。这个“米”就是写作素材。“米”从何而来?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流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可见,“米”来自生活,生活是作文的不竭之源。我们的生活是个万花筒,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家庭和学校,扣人心弦、引人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生活中有许多生动活泼的素材,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学生要学会找“米”。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的海洋,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找材料,选取素材,写真实生活,写生活的真情,写身边的事情,为作文开发无尽的源头活水。
二、鼓励学生课外“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让学生只观察生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三部名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说,学生应该多读书,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材料,在材料的积累中产生灵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博古通今,写文章时才能如鱼得水。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从中间接地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所以,教师应积极鼓励、督促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不仅要阅读课内的各种各样的文章,更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的各类报刊书籍,广泛地接触和吸纳社会各领域的丰富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储量增加了,一旦需要,这写作储备就会“蜂拥而至”,学生就能很自然地随手拈来,顺理成章地表情达意。
三、督促学生多练笔的习惯
多读还需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的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到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另外,我认为传统日记是鼓励学生去用心体验生活,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写作训练方法,虽然古老,却十分有效。因此,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每当我看到学生从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用心灵检视生活,用纸笔倾诉心声时,我就会倍感欣慰。只有养成勤练笔,坚持练笔的习惯,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四、指导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习惯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改过七遍。鲁迅先生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他们在修改上所下的工夫之深。并且《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养成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语法和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自我批改的方法。那么,学生写完作文后,究竟该从何批改,如何改好,这是学生初学批改时的一个难题。在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先阅读学生的作文,然后在作文本上给学生一些提示,启发学生自我修改;提示的方法可以是写几句话,可以使用示意符号,让学生依据教师的提示引发联想,对作文进行批改。
为了使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得到实效,我还为学生列出了四大批改内容,使学生批改时有章可循。(1)常规方法:作文是否符合要求,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书写是否端正,文面是否整洁,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2)表达方面:用词是否准确生动,句子是否通顺连贯,修辞运用是否恰当,有无病句等。(3)内容方面:观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健康向上,材料是否真实新颖,中心是否鲜明。(4)结构方面:条理是否清楚,过渡是否自然,详略是否得当等。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作文批改中去,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当然,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习新理念,探讨新方法,教会学生一些好的作文习惯,它是学生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我们要教会学生使用这把金钥匙,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
一、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找“米”的习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先要有米;作文,也需先有“米”。这个“米”就是写作素材。“米”从何而来?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流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可见,“米”来自生活,生活是作文的不竭之源。我们的生活是个万花筒,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家庭和学校,扣人心弦、引人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生活中有许多生动活泼的素材,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学生要学会找“米”。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的海洋,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找材料,选取素材,写真实生活,写生活的真情,写身边的事情,为作文开发无尽的源头活水。
二、鼓励学生课外“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让学生只观察生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三部名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说,学生应该多读书,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材料,在材料的积累中产生灵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博古通今,写文章时才能如鱼得水。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从中间接地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所以,教师应积极鼓励、督促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不仅要阅读课内的各种各样的文章,更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的各类报刊书籍,广泛地接触和吸纳社会各领域的丰富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储量增加了,一旦需要,这写作储备就会“蜂拥而至”,学生就能很自然地随手拈来,顺理成章地表情达意。
三、督促学生多练笔的习惯
多读还需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的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到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另外,我认为传统日记是鼓励学生去用心体验生活,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写作训练方法,虽然古老,却十分有效。因此,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每当我看到学生从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用心灵检视生活,用纸笔倾诉心声时,我就会倍感欣慰。只有养成勤练笔,坚持练笔的习惯,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四、指导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习惯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改过七遍。鲁迅先生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他们在修改上所下的工夫之深。并且《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养成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语法和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自我批改的方法。那么,学生写完作文后,究竟该从何批改,如何改好,这是学生初学批改时的一个难题。在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先阅读学生的作文,然后在作文本上给学生一些提示,启发学生自我修改;提示的方法可以是写几句话,可以使用示意符号,让学生依据教师的提示引发联想,对作文进行批改。
为了使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得到实效,我还为学生列出了四大批改内容,使学生批改时有章可循。(1)常规方法:作文是否符合要求,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书写是否端正,文面是否整洁,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2)表达方面:用词是否准确生动,句子是否通顺连贯,修辞运用是否恰当,有无病句等。(3)内容方面:观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健康向上,材料是否真实新颖,中心是否鲜明。(4)结构方面:条理是否清楚,过渡是否自然,详略是否得当等。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作文批改中去,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当然,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习新理念,探讨新方法,教会学生一些好的作文习惯,它是学生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我们要教会学生使用这把金钥匙,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