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之理智爱国的探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co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培养爱国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忽视思想道德教育了。但是,往往德育渗透不好,爱国情感容易过激,产生不理智爱国的情绪,影响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
  一、学史明理,教会学生理智爱国,使德育渗透与无形。
  知耻后勇,放下仇恨,放眼未来。把“让每个学生心中永远充满阳光”作为历史教学发展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始终充满朝气,始终积极进取,使每个学生热爱学习、自信学习、努力学习以“民族自强为己任”,我想这也是德育渗透的宗旨。我听过比较成功的历史课《难忘的九一八》,教师在课程中积极渗透了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感同身受,并且明晰了理智爱国的重要性。再导入新课时,教师设定时间2008年9月18日恰逢农历中秋佳节,一位历史教师与多年前毕业的学生进行网上聊天,抛出一方不想过中秋节的原因,学生们疑惑纳闷,为什么呀?噢!国耻日,同时聊天记录留下对联悬念,“月圆神州情 *****”下联乱码了,在结束课时教师出示了“勿忘国耻很”。日本侵华行为可恨,但我们应该做的事,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知耻而后勇。并且教师结合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萨拉热窝时间的前后,分析了塞尔维亚族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的行为引发了世界大战,明确这一行为属于过激的仇恨行为,并进而分析中日敏感问题,列举“钓鱼岛撞船事件”,分析我们要明析理智爱国的深刻内涵,正确处理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分析周边关系摩擦会影响国内稳定,国人情绪不稳定更会威胁稳定,中日关系还是应该放眼未来。
  二、读史明智,让爱国德育变得更理智。
  中华民族经历了近代的百年屈辱,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用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洗礼,可以说有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屈辱层层剥茧,满目疮痍,太多值得国人反思,学史明理,理智爱国显得很重要,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分析屈辱背后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可在实践中,有些历史教师将对国家之爱弱化,将对列强的仇恨无限放大,我想这不应该是爱国,最起码不能称之为理智爱国。例如:在一节历史课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中,历史教师对中英法联军的罪恶,进行了精心设计,为渲染气氛,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观看后随意发了一问“你恨英法吗?”,学生回答很整齐:“恨”,于是这一环节结束,培养学生要敢“爱”敢“恨”,要在“恨”中理解,“恨”列强的残暴的同时,也“恨”清政府怒其不争,同时要敢爱,爱祖国,爱党,爱社会,爱我们现在的大好河山和和平的环境,我想这才是歷史教育德育的归宿。同样,一节课该教师在讲述“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时,解释“强占”一词,他一屁股坐上了学生的课桌,说了一句“这就是强占,恨不恨英法”,又是齐刷刷的“恨”。暂且不说他的解释,他的行为就已经用不争的事实,说明德育渗透俨然成了“恨”的教育。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德育渗透的时机,要贴切,要在无形中让学生理解爱国的深刻内涵,做作的表演和不和宜的时机,会适得其反。一定要选择好恰当的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不要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历史时政结合,让大爱渗透于无声。
  教师要善于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讲,体现了唯物史观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时事热点构成了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公众关注,青少年也感兴趣。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初三中考专题复习《中日关系》一节,充分的利用了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分析为什么中日有着历史的夙愿,为什么中国政府会慷慨解囊?面对大的灾难,中国人何去何从?这就要适当将爱国情感加以升华,让学生理解中国政府的博爱胸怀,让大爱于无声中,扎根学生心中。“历史需要铭记,历史不容忘记,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祖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中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仁义之邦”。在时事剖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合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的道理。一位名人说过,“爱国心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古往今来,人们可以用无数故事证明这人类“最高的道德”的崇高。令人感动的不是这种“道德”的结果,而是这样的“道德”往往蕴藏于普通人的心灵、勃发于国家民族的特殊时机。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教育学生理智爱国,顺利的完成德育渗透我认为要关注一下几点: 第一、教育学生:理智爱国,从我做起! 当国家的尊严受到挑战的时候,每个人都想极尽可能地去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表达爱国热情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理智爱国,从我做起! 第二、教育学生:让理智爱国变得更有力量 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民族尊严受到伤害之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都想充分表达自己爱国的热情。这种热情,是爱国主义最为具体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但我们也要思考,爱国主义如何才更有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并不平坦。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回击世界上的反华势力,最根本的在于增强我们国家的实力。
  第三、教育学生理智爱国就在当下。一是教育学生明白当前大局,“发展是硬道理”,用崛起的事实去表达爱国情怀;二是教育学生要坚持有理有力有节地开展爱国运动,用宣传祖国让世人皆知的实效去实践爱国行动;三是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用突出的成绩去回报祖国。历史教师要抓好和利用好德育的主阵地,教育我们的学生时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懂得理智的面对当前形势,未来以突出的业绩,冷静又不失分寸的调整好自己的爱国情感,这便是理智爱国。
  总之,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让德育渗透于无声、无形之中,将爱国主义更加准确定位于理智爱国的范畴。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将理智爱国的德育进行到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音乐教学 形象思维 训练  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
【摘要】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分析了创新思维的概念,并提出了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措施,以此来达到完善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美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创作的乐趣,用自己新奇的想象去进行创作,丰富自己的想象空间以及审美观
一、手风琴在我国的发展及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手风琴是一件非常充满活力的乐器,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俄国人不斷对手风琴进行完善改进并将其容入了俄国的民间艺术文化,并向东欧国家流传。中国是“手风琴大国”,高峰期在80年代,大小文工团、歌舞团、宣传队到处都存在着手风琴的身影。几十年来,我过国仅仅培养了一批从事专业手风琴的演奏与教学的工作者,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爱好者和听众,可以说这个专业是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体育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小学体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采取措施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和完善教学组织形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析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课程标准 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的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