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激情;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加精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个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失效。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感悟:
1目标设定要适度
有的老师说在设定目标时,要符合课程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宁少勿多,宁低勿高。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检阅》,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在设定朗读的目标时,一位教师把目标设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在教学中也是这样做的,我相信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而另一位老师则把目标设定为:“能有感情地朗读一组连续的问句。”原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劝他不要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要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段文字描写了当时儿童队员在商量是否让左腿截肢的博莱克参加国庆游行检阅时的矛盾心理。句子是由五个问句组成的,指导三年级的孩子理解并读好这组句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从以上两位教师的目标设定来看,第二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具体、可行。
2内容选择有价值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改变教材,也不是说可以随便删减教材,而是思考我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特点,有意将某一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深入学习,从而加强本班学生的“增量”。例如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授课老师一上来,便根据自己之前设计好的教案开始教学。当学生认读生字的时候,他才发现孩子们对课文很生疏,可就是这样,他还是按部就班的勉强完成了既定的教学设计。课后在做自我反馈时,这位授课教师责怪本班教师之前没有做好预习工作。可老师为什么不问一问自己,当学生连课文都读不下去的时候,为什么不很快调整教学内容呢?为什么不考虑当时孩子们需要什么呢?因为课堂是生成的,是多变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围绕设立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内容的呈现,不但要有利于“教”,而且要有利于“学”,能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
3过程开展重感悟
在过程开展上,教学应当遵循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让学生亲历过程。我清楚的记得,关于读书,有的老师强调教师应该好不吝惜的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要静静的读书,慢慢的思考。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莫高窟》、《小松鼠》时,引导学生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读书中,让学生从读书中去感悟美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感悟,抓住重点词句和段落,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品位阅读,教学效率得到了程度的提高,课堂中充满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在诗性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富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读感悟”尤为重要。
4反馈评价重激励
关于反馈评价,沈老师例举了常见的问题和有效评价应采取的方式,我清楚地记得他有过這样的建议:“很多课堂,尤其是中低年级的课堂,学生气氛活跃,发言踊跃,急于表现,造成课堂秩序混乱,不注意听取别人发言,我们不妨采取学生回答问题时先评价前一个同学发言的方式,使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好习惯。”
总之,有效的语文教学都深层次地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所以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3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失效。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感悟:
1目标设定要适度
有的老师说在设定目标时,要符合课程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宁少勿多,宁低勿高。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检阅》,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在设定朗读的目标时,一位教师把目标设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在教学中也是这样做的,我相信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而另一位老师则把目标设定为:“能有感情地朗读一组连续的问句。”原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劝他不要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要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段文字描写了当时儿童队员在商量是否让左腿截肢的博莱克参加国庆游行检阅时的矛盾心理。句子是由五个问句组成的,指导三年级的孩子理解并读好这组句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从以上两位教师的目标设定来看,第二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具体、可行。
2内容选择有价值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改变教材,也不是说可以随便删减教材,而是思考我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特点,有意将某一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深入学习,从而加强本班学生的“增量”。例如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授课老师一上来,便根据自己之前设计好的教案开始教学。当学生认读生字的时候,他才发现孩子们对课文很生疏,可就是这样,他还是按部就班的勉强完成了既定的教学设计。课后在做自我反馈时,这位授课教师责怪本班教师之前没有做好预习工作。可老师为什么不问一问自己,当学生连课文都读不下去的时候,为什么不很快调整教学内容呢?为什么不考虑当时孩子们需要什么呢?因为课堂是生成的,是多变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围绕设立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内容的呈现,不但要有利于“教”,而且要有利于“学”,能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
3过程开展重感悟
在过程开展上,教学应当遵循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让学生亲历过程。我清楚的记得,关于读书,有的老师强调教师应该好不吝惜的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要静静的读书,慢慢的思考。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莫高窟》、《小松鼠》时,引导学生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读书中,让学生从读书中去感悟美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感悟,抓住重点词句和段落,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品位阅读,教学效率得到了程度的提高,课堂中充满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在诗性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富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读感悟”尤为重要。
4反馈评价重激励
关于反馈评价,沈老师例举了常见的问题和有效评价应采取的方式,我清楚地记得他有过這样的建议:“很多课堂,尤其是中低年级的课堂,学生气氛活跃,发言踊跃,急于表现,造成课堂秩序混乱,不注意听取别人发言,我们不妨采取学生回答问题时先评价前一个同学发言的方式,使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好习惯。”
总之,有效的语文教学都深层次地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所以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3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