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慢性肾炎蛋白尿 辨证总结
近年来,笔者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辨证施治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补肾法
肾是藏精之脏,主水,纳气。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为水脏,内寄命门真火,水火相济,封藏得固,决渎正常。若肾阳亏虚,则气化失常,肾精化生肾气,是由肾阳蒸化肾阴而产生,肾阴肾阳又都以肾所藏的精为物质基础。肾不藏精,精气下泻是产生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主要病机,该法用于慢性肾炎蛋白尿主要有肾虚见症者。肾阴虚者见腰膝酸软或痛,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小便短黄,遗精、舌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之类加减,肾阳虚者见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体胖嫩,脉沉细等。治宜温补肾阳,方选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化裁;肾气不固或兼肾精亏损者,表现肾虚而无明显寒热之象,如腰膝酸软,尿后余沥,小便清长等,治当益气固肾,方如五子衍宗丸合水陆二仙丹、桑螵蛸散、金锁固精丸等;肾阴阳两虚者则既有阴虚见症,又有阳虚见症者,治之当阴阳双补,方如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都可以随症加减应用,气阴两虚者即倦怠乏力等气虚之症与阴虚共见,当以益气养阴为法,方如参芪地黄汤、大补元煎等可供选用。
例1:男,35岁,2001年3月4日就诊。患者2000年体检发现尿异常,曾在外院经肾穿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炎,临床诊断为隐匿型肾炎。现症咽干,口渴不多饮,腰酸疲乏,纳可,小便短黄,大便稠,舌红苔微黄腻,脉弦细。化验: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100L/24小时,血压140/90mmHg,尿蛋白(++),高倍视野红细胞0~1个,白细胞0~1个。辨证属气阴两虚夹湿热,宜益气养阴,佐以清利,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党参15g,生黄芪15g,知母10g,生地10g,山萸肉10g,山药10g,茯苓15g,丹皮10g,泽泻10g,砂仁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月余,诸症改善,蛋白转阴,后以此方加减调整3个月,痊愈。
健脾法
脾属土,居于中焦,主运化、升清,为气血津液的生成提供必要的精微物质,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升运封藏失职,谷气下流,精微下注,是导致慢性肾炎蛋白尿发生的主要机制。笔者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健脾法中,离不开参、芪、苓、术、山药等,方如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黄芪大枣汤等;对中气下陷之证表现明显者,见头晕乏力,腹胀下坠、便意频频等,均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
例2:女,13岁,2003年8月16日就诊。患者2002年2月尿检查时发现尿蛋白(++),无浮肿,活动及感冒后较为明显,曾在外院诊断为“隐匿型肾炎”。平素易感冒、咽痛、纳差,大便偏稀,日行1~2次,小溲调,舌胖大,质稍红,苔薄白。辨证为脾气虚弱,拟益气健脾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2g,茯苓15g,白术10g,扁豆10g,陈皮10g,山药10g,薏苡仁10g,莲肉10g,莲须10g,金樱子10g,芡实20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药14剂,化验尿蛋白(-)。后因感冒换方尿蛋白又出现(+),再予续前方进行加减,服10剂后尿蛋白复检查转阴,至2005年1月复诊时,尿蛋白仍为阴性。
治肺法
肺合皮毛,为水之上源,并主肃降,通调水道,若其功能失常,则会影响水道通调和津液输布。在慢性肾炎蛋白尿中而有肺经病变,从肺治疗为宜。该法具有预防和控制感冒,抗变态反应,并可调节体液代谢,促进病变脏器恢复功能和减少蛋白尿等多种作用。常用药物有桔梗、蝉衣、麻黄、紫苏、杏仁等;其中蝉衣伍僵蚕、桔梗合枳壳等轻清之品,既宣肺泻热,祛风胜湿,又能开肺郁,升降气机,对肾炎蛋白尿而见肺气不利时,用之大多见效,若肺虚弱病人,卫表不固,有自汗恶风易感冒者,宜益气祛风固表,方选玉屏风散加味;或肺阴不足者,而出现干咳无痰,音哑咽干而痛,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等,当宜益肺养阴,方选麦味地黄汤、竹叶石膏汤等。
例3:男,21岁,2002年12月24日就诊。患者尿检查异常1年余,无浮肿现象,但出现腰酸痛,咽干痛,口干欲饮,大便秘,2日1行,尿检蛋白(+++),高倍视野红细胞2~3个,白细胞0~6个,诊断为慢性肾炎普通型,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乃肺肾阴虚之证,拟滋养肺肾法,方宗麦味地黄汤加减:麦门冬15g,北五味10g,生地30g,山萸肉10g,山药10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5g,忍冬藤30g,野菊花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半月,尿检蛋白(-),后用此方加减治疗年余,尿检查一直保持正常。
治肝法
肝主疏泻,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并可协助脾胃之气机升降,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起重要作用。若肝失条达,可使三焦气机壅塞、决渎无权,经脉不利,以致水液不行,导致肾炎的产生,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时,常用的治肝法有疏肝法、养肝法、平肝法等。对兼见情志抑郁、胸胁胀痛、善叹息,或妇女出现月经不调、脉弦等肝郁见症,投其疏肝法,方选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之类;若见胁痛、眼目干涩,视物模糊,妇女出现月经量少,或烦躁潮热等肝血或肝阴不足者,宜当养肝血或滋肝阴,方如四物汤加枸杞、牛膝等,或杞菊地黄丸加减;若见头晕失眠,腰痛膝软,多梦易怒,颜面潮红,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则用平肝潜阳之法,方选三甲复脉汤或羚羊钩藤汤加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形成机理是非常复杂的,气血阴阳的虚损,脏腑功能的失调,外邪的侵袭是其主要病因病机,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一是按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二是筛选一些对蛋白尿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黄芪、小叶石韦、昆明山海棠、雷公藤、黑大豆、白果、地龙、乌梅、山楂、冬虫夏草等,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酌情应用这些药物,可提高疗效。
近年来,笔者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辨证施治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补肾法
肾是藏精之脏,主水,纳气。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为水脏,内寄命门真火,水火相济,封藏得固,决渎正常。若肾阳亏虚,则气化失常,肾精化生肾气,是由肾阳蒸化肾阴而产生,肾阴肾阳又都以肾所藏的精为物质基础。肾不藏精,精气下泻是产生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主要病机,该法用于慢性肾炎蛋白尿主要有肾虚见症者。肾阴虚者见腰膝酸软或痛,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小便短黄,遗精、舌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之类加减,肾阳虚者见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体胖嫩,脉沉细等。治宜温补肾阳,方选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化裁;肾气不固或兼肾精亏损者,表现肾虚而无明显寒热之象,如腰膝酸软,尿后余沥,小便清长等,治当益气固肾,方如五子衍宗丸合水陆二仙丹、桑螵蛸散、金锁固精丸等;肾阴阳两虚者则既有阴虚见症,又有阳虚见症者,治之当阴阳双补,方如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都可以随症加减应用,气阴两虚者即倦怠乏力等气虚之症与阴虚共见,当以益气养阴为法,方如参芪地黄汤、大补元煎等可供选用。
例1:男,35岁,2001年3月4日就诊。患者2000年体检发现尿异常,曾在外院经肾穿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炎,临床诊断为隐匿型肾炎。现症咽干,口渴不多饮,腰酸疲乏,纳可,小便短黄,大便稠,舌红苔微黄腻,脉弦细。化验: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100L/24小时,血压140/90mmHg,尿蛋白(++),高倍视野红细胞0~1个,白细胞0~1个。辨证属气阴两虚夹湿热,宜益气养阴,佐以清利,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党参15g,生黄芪15g,知母10g,生地10g,山萸肉10g,山药10g,茯苓15g,丹皮10g,泽泻10g,砂仁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月余,诸症改善,蛋白转阴,后以此方加减调整3个月,痊愈。
健脾法
脾属土,居于中焦,主运化、升清,为气血津液的生成提供必要的精微物质,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升运封藏失职,谷气下流,精微下注,是导致慢性肾炎蛋白尿发生的主要机制。笔者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健脾法中,离不开参、芪、苓、术、山药等,方如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黄芪大枣汤等;对中气下陷之证表现明显者,见头晕乏力,腹胀下坠、便意频频等,均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
例2:女,13岁,2003年8月16日就诊。患者2002年2月尿检查时发现尿蛋白(++),无浮肿,活动及感冒后较为明显,曾在外院诊断为“隐匿型肾炎”。平素易感冒、咽痛、纳差,大便偏稀,日行1~2次,小溲调,舌胖大,质稍红,苔薄白。辨证为脾气虚弱,拟益气健脾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2g,茯苓15g,白术10g,扁豆10g,陈皮10g,山药10g,薏苡仁10g,莲肉10g,莲须10g,金樱子10g,芡实20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药14剂,化验尿蛋白(-)。后因感冒换方尿蛋白又出现(+),再予续前方进行加减,服10剂后尿蛋白复检查转阴,至2005年1月复诊时,尿蛋白仍为阴性。
治肺法
肺合皮毛,为水之上源,并主肃降,通调水道,若其功能失常,则会影响水道通调和津液输布。在慢性肾炎蛋白尿中而有肺经病变,从肺治疗为宜。该法具有预防和控制感冒,抗变态反应,并可调节体液代谢,促进病变脏器恢复功能和减少蛋白尿等多种作用。常用药物有桔梗、蝉衣、麻黄、紫苏、杏仁等;其中蝉衣伍僵蚕、桔梗合枳壳等轻清之品,既宣肺泻热,祛风胜湿,又能开肺郁,升降气机,对肾炎蛋白尿而见肺气不利时,用之大多见效,若肺虚弱病人,卫表不固,有自汗恶风易感冒者,宜益气祛风固表,方选玉屏风散加味;或肺阴不足者,而出现干咳无痰,音哑咽干而痛,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等,当宜益肺养阴,方选麦味地黄汤、竹叶石膏汤等。
例3:男,21岁,2002年12月24日就诊。患者尿检查异常1年余,无浮肿现象,但出现腰酸痛,咽干痛,口干欲饮,大便秘,2日1行,尿检蛋白(+++),高倍视野红细胞2~3个,白细胞0~6个,诊断为慢性肾炎普通型,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乃肺肾阴虚之证,拟滋养肺肾法,方宗麦味地黄汤加减:麦门冬15g,北五味10g,生地30g,山萸肉10g,山药10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5g,忍冬藤30g,野菊花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半月,尿检蛋白(-),后用此方加减治疗年余,尿检查一直保持正常。
治肝法
肝主疏泻,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并可协助脾胃之气机升降,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起重要作用。若肝失条达,可使三焦气机壅塞、决渎无权,经脉不利,以致水液不行,导致肾炎的产生,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时,常用的治肝法有疏肝法、养肝法、平肝法等。对兼见情志抑郁、胸胁胀痛、善叹息,或妇女出现月经不调、脉弦等肝郁见症,投其疏肝法,方选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之类;若见胁痛、眼目干涩,视物模糊,妇女出现月经量少,或烦躁潮热等肝血或肝阴不足者,宜当养肝血或滋肝阴,方如四物汤加枸杞、牛膝等,或杞菊地黄丸加减;若见头晕失眠,腰痛膝软,多梦易怒,颜面潮红,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则用平肝潜阳之法,方选三甲复脉汤或羚羊钩藤汤加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形成机理是非常复杂的,气血阴阳的虚损,脏腑功能的失调,外邪的侵袭是其主要病因病机,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一是按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二是筛选一些对蛋白尿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黄芪、小叶石韦、昆明山海棠、雷公藤、黑大豆、白果、地龙、乌梅、山楂、冬虫夏草等,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酌情应用这些药物,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