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的差异需要借助语言这个外在的载体才能得以体现。研究语言表征的各个层面—文字、词语、句式等能够直观地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因此,本文尝试从宏观上对比分析汉英语言思维习惯、文化背景的差异;从微观语言事实出发进行词语、句式和篇章对比参照。以求在进行汉英双语转换时,能够排除各自文化因素的干扰,减少母语的负迁移,避免出现晦涩难懂的句子和文章。
关键字:汉英语言;差异;表征
中图分类号:H059
引言
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的产生和演进是人类演进的结果”。(董广杰 1999:14)正像鮑林杰(Bolinger 1993:363)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能在语言之外进行思维,也不能在思维之外应用语言”。 也就是说语言作为思维方式的主要载体,是思维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而思维方式又深受其主体所处的地理、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影响,反过来制约语言的表达形式,具体就体现在文字和语言结构上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由于其产生和发展以及变化的地理、时间和环境各异,在语言表征层面,也会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同。这种差异给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汉语学习造成了很大障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字起源及在词语、句法和篇章层面的不同, 为众多二语学习者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以期达到促进教学和交流的目的。
汉英语言的差异
语言文字、句式结构和谋篇布局上的差异
汉文化以关联式思维方式为主,偏重于综合、联想和形象思维,并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而西方文化传统形成了从属式思维方式,偏重于分析、推理和抽象思维,这些思维差异反映在语言层面,就表现为词语、句式结构和谋篇布局的不同。
以文字为例,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中国人的先祖以“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之法创造文字,经过数千年而发展成今天的集音、形、意为一身的语言文字,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二维空间的平面介质。如汉语中的双“木”为“林”,心上田表“思”,心上秋表“愁”等等,这种以形表义,注重意向的特征使得汉语书面语词成为一种词义细微固定、表意形象鲜明、形音义一体化的基本语言单位,在组词构句时能够灵活粘接,表达纷繁复杂的事物,从而使汉语成为描写性极强的语言。
英语文字是融合了拉丁语而发展起来的,单词由语音决定,基本上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单词组成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形似关系。因此,英语语词表意不具备直观性。尽管一些字母的来源与表意有关(如字母A最初是牛头形,B指房子,H指栅栏等),但由于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使字母逐渐失去了具体的物象,成为概括性很强的表音符号和概念符号,没有了表意功能。迄今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的变迁,大多数的英语词语的读音和拼写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次,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还体现在短语和句子层面上。从本质上讲,英语是一种形态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曲折变化以及一定的虚词来表达。英语又是拼音文字,英语的词是字母音素组合而成的,具有形态变化能力,带有形态功能和词性标志,从而能够显性地表达英语语法结构,具有比较易于把握的形式程序。在句子和段落中,英语句子多靠形合,语言符号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句子各成分由各种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特别强调句子成分间从属、修饰、平行、对比等关系。依靠各种连接词粘合的英语句子形成严密的“树杈型”结构。
汉语语言不具备形态发生条件。汉语表意文字在结构上是孤立的,字与字的结合不发生形态的变化,而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结构松弛,多用意思联接分句或单句,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这样就使汉语的语法隐形化,不易作形式上的分析。汉语的语法关系直接依赖于语义、语序和逻辑。与英语不同,汉语句子多靠意合,在表达复杂思想时,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形成连贯铺陈之势,即人们常说的“流水型”结构。
2. 在句型系统和句式结构上的差异
就句式而言,汉语和英语具有各自的句型系统和句式结构。英语惯于使用形式的、带有一定语法框架的表达,是一种“焦点视”的构句心理。英语句子的语序常常是先主后次、头短尾长的线形序列,更多地配合了句法规则。而汉语则属“散点视”的构句心理,句序先次后主,头大尾小的排列,体现了逻辑思维秩序。
另一方面,在文章结构和叙事方式上也有所不同。美国学者卡普兰曾对英语和东方语言,包括汉语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进行过对比分析。他发现写文章最能反映人的思维模式。在通过一番调查研究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即直接了当地切入主题,习惯于首先将要点写出来,然后分层进行说明或论述,并陆续将修饰语和其他次要内容一一添加进去,因而英语文章中主从复合句很多,有的句子是从句套从句,盘根错节,异常复杂。而中国人则习惯于先从侧面说明外围的情况或环境,然后进入主题进行阐述,最后点出话语的中心意思,得出结论,从而使篇章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型”结构,这既与中国传统八股文的“起、承、转、合”有关,也与汉民族为人谦虚、追求含蓄的民族特性有关。
结语
通过上述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表征层面—文字、词语、句型、和谋篇布局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差异都深深地扎根与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可以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找到证据和根源。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倘若能够充分意识到二语之间的差异,从文字、词语到句型和篇章对比学习,理清各自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对我们实际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关系,必定能够事半功倍。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造成语言表征差异的文化背景论述不够,有待更多学者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Bolinger, Dwight.Aspects ofLanguage[M]. Tr. by Fang Li,Li Gucheng et al.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3:363
[2]董广杰, 李露亮. 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字:汉英语言;差异;表征
中图分类号:H059
引言
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的产生和演进是人类演进的结果”。(董广杰 1999:14)正像鮑林杰(Bolinger 1993:363)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能在语言之外进行思维,也不能在思维之外应用语言”。 也就是说语言作为思维方式的主要载体,是思维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而思维方式又深受其主体所处的地理、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影响,反过来制约语言的表达形式,具体就体现在文字和语言结构上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由于其产生和发展以及变化的地理、时间和环境各异,在语言表征层面,也会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同。这种差异给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汉语学习造成了很大障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字起源及在词语、句法和篇章层面的不同, 为众多二语学习者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以期达到促进教学和交流的目的。
汉英语言的差异
语言文字、句式结构和谋篇布局上的差异
汉文化以关联式思维方式为主,偏重于综合、联想和形象思维,并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而西方文化传统形成了从属式思维方式,偏重于分析、推理和抽象思维,这些思维差异反映在语言层面,就表现为词语、句式结构和谋篇布局的不同。
以文字为例,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中国人的先祖以“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之法创造文字,经过数千年而发展成今天的集音、形、意为一身的语言文字,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二维空间的平面介质。如汉语中的双“木”为“林”,心上田表“思”,心上秋表“愁”等等,这种以形表义,注重意向的特征使得汉语书面语词成为一种词义细微固定、表意形象鲜明、形音义一体化的基本语言单位,在组词构句时能够灵活粘接,表达纷繁复杂的事物,从而使汉语成为描写性极强的语言。
英语文字是融合了拉丁语而发展起来的,单词由语音决定,基本上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单词组成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形似关系。因此,英语语词表意不具备直观性。尽管一些字母的来源与表意有关(如字母A最初是牛头形,B指房子,H指栅栏等),但由于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使字母逐渐失去了具体的物象,成为概括性很强的表音符号和概念符号,没有了表意功能。迄今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的变迁,大多数的英语词语的读音和拼写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次,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还体现在短语和句子层面上。从本质上讲,英语是一种形态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曲折变化以及一定的虚词来表达。英语又是拼音文字,英语的词是字母音素组合而成的,具有形态变化能力,带有形态功能和词性标志,从而能够显性地表达英语语法结构,具有比较易于把握的形式程序。在句子和段落中,英语句子多靠形合,语言符号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句子各成分由各种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特别强调句子成分间从属、修饰、平行、对比等关系。依靠各种连接词粘合的英语句子形成严密的“树杈型”结构。
汉语语言不具备形态发生条件。汉语表意文字在结构上是孤立的,字与字的结合不发生形态的变化,而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结构松弛,多用意思联接分句或单句,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这样就使汉语的语法隐形化,不易作形式上的分析。汉语的语法关系直接依赖于语义、语序和逻辑。与英语不同,汉语句子多靠意合,在表达复杂思想时,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形成连贯铺陈之势,即人们常说的“流水型”结构。
2. 在句型系统和句式结构上的差异
就句式而言,汉语和英语具有各自的句型系统和句式结构。英语惯于使用形式的、带有一定语法框架的表达,是一种“焦点视”的构句心理。英语句子的语序常常是先主后次、头短尾长的线形序列,更多地配合了句法规则。而汉语则属“散点视”的构句心理,句序先次后主,头大尾小的排列,体现了逻辑思维秩序。
另一方面,在文章结构和叙事方式上也有所不同。美国学者卡普兰曾对英语和东方语言,包括汉语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进行过对比分析。他发现写文章最能反映人的思维模式。在通过一番调查研究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即直接了当地切入主题,习惯于首先将要点写出来,然后分层进行说明或论述,并陆续将修饰语和其他次要内容一一添加进去,因而英语文章中主从复合句很多,有的句子是从句套从句,盘根错节,异常复杂。而中国人则习惯于先从侧面说明外围的情况或环境,然后进入主题进行阐述,最后点出话语的中心意思,得出结论,从而使篇章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型”结构,这既与中国传统八股文的“起、承、转、合”有关,也与汉民族为人谦虚、追求含蓄的民族特性有关。
结语
通过上述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表征层面—文字、词语、句型、和谋篇布局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差异都深深地扎根与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可以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找到证据和根源。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倘若能够充分意识到二语之间的差异,从文字、词语到句型和篇章对比学习,理清各自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对我们实际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关系,必定能够事半功倍。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造成语言表征差异的文化背景论述不够,有待更多学者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Bolinger, Dwight.Aspects ofLanguage[M]. Tr. by Fang Li,Li Gucheng et al.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3:363
[2]董广杰, 李露亮. 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