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大发明家爱迪生具有非凡的记忆力,种种数字一经过目就不忘记。而爱因斯坦则常常心不在焉,经常忘事,有一次在回家途中竟然想不起自家的住址。
我们且不讨论两位科学巨人的智力结构问题,仅就“过目不忘”和“过目即忘”的现象来看,似乎爱迪生的记忆力比爱因斯坦要好。但实际上,记忆力的好坏不能简单地从“忘”与“不忘”来衡量。曾有个记忆力特好的人,他把报纸看上一遍就能讲出所有栏目上的内容和版面上的排列位置。然而事后他很快就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记忆是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分的。“过目即忘”是稍纵即逝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可使我们不至于被无用的或“一次性使用”的东西塞满头脑。一般而言,输入大脑的信息愈多,属于短时记忆即过目即忘的内容必然也多。长时记忆,即“过目不忘”的记忆(当然,这里说的“过目”不一定只限“一次”)。长时记忆一旦建立,犹如铭刻在心,虽事隔多年仍能保持、回忆和再认。例如我们在小学时学到的3.1416这个圆周率数字,多数人一直到老都不会忘记。但对于每个人来说,纳入长时记忆的信息类型并不一致,爱迪生的“长时记忆”库中装着许多与其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和数字;而爱因斯坦则是些与时空有关的抽象概念。总的说,凡是能够纳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般都是自己认为重要,常用或爱好的东西。
既然“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性质特点如此不同,那么当一个信息输入大脑时,有没有一名“交通警察”来调度它应该走进哪个记忆库?没有。通常一个陌生信息进入大脑时,总是先建立短时记忆,成为记忆王国的“临时户口”。如果这个信息来访甚勤,“临时户口”就会自然转化为“长住户口”,成为长时记忆。记电话号码就是这样,当你按触一个新电话号码时,在拨号以前你记住了它,过后也就忘了。若以后你常拨这个号,它或迟或早会在你的脑子里“登记入册”的。
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一些条件,最主要的是时间和重复。经过一定的时间和重复,短时记忆就会变成永存的印记。
在人的大脑中,短时记忆像是一股小小的脉冲电流。每个信息输入大脑都会激发起一股相应的脉冲电流,并在神经网络里往返循环流动。流动不停止,信息的记忆就保持着。当脉冲渐渐减弱,最后停止流动,记忆也随之消失。脉冲流动要消耗能量,故不可能持久。这就是短时记忆转眼即忘的生理原因。
要长期保持记忆,就要让脉冲在脑子里打下印记。这样尽管脉冲消失了,印记却不会消失。所谓印记就是印有“脉冲肖像”的记忆蛋白分子,脉冲每出现一次就产生一点点记忆蛋白,多次的积累之后,“肖像”就完成了。“肖像”实际上是输入大脑那个信息的复制品。譬如输入的信息是3.1416,它激发起一个3.1416脉冲,而脉冲又按照自身的模样去印制3.1416记忆蛋白。印记无需不断地用能量来保持其存在,也不易磨灭。这就是长时记忆的物质基础。
可见,长时记忆实际上是短时记忆重复的产物。记外文单词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起初总是过目即忘,只有多次重复之后才能真正记牢。所以突击强记不如多次重复,前者即使当时记得颇熟也毕竟是短时记忆。当然,采取集中精力,加深印象等方法,对加快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也是有帮助的。
人体内蛋白质储备不足时,会影响记忆蛋白的合成,特别是在高度脑力劳动时,要注意增加饮食中的蛋白质成分。
老年人记忆不好,主要表现在短时记忆上,原因是衰老的神经细胞不能发出更多的分支去组建新的脉冲网络。所以老年人不像青年人那样容易接纳新的东西,显得喜欢谈论过去的旧事。但老年人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判断事物时较少受短时记忆中的枝节问题所干扰,容易剖析出事物的主流本质。此外,其长时记忆中保存着大量屡经检验的经验精髓,处理问题随手就能拿出几套模式来加以比较,失误的机率自然就低些。
长时记忆可不可以不经短时记忆而直接获得?如果可能,学习岂不省事省时得多?有个科学实验颇为有趣:科学家对老鼠进行改变喜暗怕亮天性的训练,老鼠一到暗处就用电击它一下;老鼠躲到亮处就给它一点食物作奖赏。久而久之老鼠记住了或者说学会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不肯呆在黑暗里。然后科学家从鼠脑中提取出它的记忆蛋白,注射到另一只未曾受过训练的老鼠体内。结果,这只老鼠也变得“弃暗投明”起来,它直接获得了这种长时记忆。
这个实验提示了一种可能的前景,有朝一日也许退休的学者可以把他终生积累在脑中的知识,毫无保留地转给他年轻的事业继承人。
编辑/梁宇清
我们且不讨论两位科学巨人的智力结构问题,仅就“过目不忘”和“过目即忘”的现象来看,似乎爱迪生的记忆力比爱因斯坦要好。但实际上,记忆力的好坏不能简单地从“忘”与“不忘”来衡量。曾有个记忆力特好的人,他把报纸看上一遍就能讲出所有栏目上的内容和版面上的排列位置。然而事后他很快就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记忆是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分的。“过目即忘”是稍纵即逝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可使我们不至于被无用的或“一次性使用”的东西塞满头脑。一般而言,输入大脑的信息愈多,属于短时记忆即过目即忘的内容必然也多。长时记忆,即“过目不忘”的记忆(当然,这里说的“过目”不一定只限“一次”)。长时记忆一旦建立,犹如铭刻在心,虽事隔多年仍能保持、回忆和再认。例如我们在小学时学到的3.1416这个圆周率数字,多数人一直到老都不会忘记。但对于每个人来说,纳入长时记忆的信息类型并不一致,爱迪生的“长时记忆”库中装着许多与其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和数字;而爱因斯坦则是些与时空有关的抽象概念。总的说,凡是能够纳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般都是自己认为重要,常用或爱好的东西。
既然“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性质特点如此不同,那么当一个信息输入大脑时,有没有一名“交通警察”来调度它应该走进哪个记忆库?没有。通常一个陌生信息进入大脑时,总是先建立短时记忆,成为记忆王国的“临时户口”。如果这个信息来访甚勤,“临时户口”就会自然转化为“长住户口”,成为长时记忆。记电话号码就是这样,当你按触一个新电话号码时,在拨号以前你记住了它,过后也就忘了。若以后你常拨这个号,它或迟或早会在你的脑子里“登记入册”的。
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一些条件,最主要的是时间和重复。经过一定的时间和重复,短时记忆就会变成永存的印记。
在人的大脑中,短时记忆像是一股小小的脉冲电流。每个信息输入大脑都会激发起一股相应的脉冲电流,并在神经网络里往返循环流动。流动不停止,信息的记忆就保持着。当脉冲渐渐减弱,最后停止流动,记忆也随之消失。脉冲流动要消耗能量,故不可能持久。这就是短时记忆转眼即忘的生理原因。
要长期保持记忆,就要让脉冲在脑子里打下印记。这样尽管脉冲消失了,印记却不会消失。所谓印记就是印有“脉冲肖像”的记忆蛋白分子,脉冲每出现一次就产生一点点记忆蛋白,多次的积累之后,“肖像”就完成了。“肖像”实际上是输入大脑那个信息的复制品。譬如输入的信息是3.1416,它激发起一个3.1416脉冲,而脉冲又按照自身的模样去印制3.1416记忆蛋白。印记无需不断地用能量来保持其存在,也不易磨灭。这就是长时记忆的物质基础。
可见,长时记忆实际上是短时记忆重复的产物。记外文单词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起初总是过目即忘,只有多次重复之后才能真正记牢。所以突击强记不如多次重复,前者即使当时记得颇熟也毕竟是短时记忆。当然,采取集中精力,加深印象等方法,对加快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也是有帮助的。
人体内蛋白质储备不足时,会影响记忆蛋白的合成,特别是在高度脑力劳动时,要注意增加饮食中的蛋白质成分。
老年人记忆不好,主要表现在短时记忆上,原因是衰老的神经细胞不能发出更多的分支去组建新的脉冲网络。所以老年人不像青年人那样容易接纳新的东西,显得喜欢谈论过去的旧事。但老年人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判断事物时较少受短时记忆中的枝节问题所干扰,容易剖析出事物的主流本质。此外,其长时记忆中保存着大量屡经检验的经验精髓,处理问题随手就能拿出几套模式来加以比较,失误的机率自然就低些。
长时记忆可不可以不经短时记忆而直接获得?如果可能,学习岂不省事省时得多?有个科学实验颇为有趣:科学家对老鼠进行改变喜暗怕亮天性的训练,老鼠一到暗处就用电击它一下;老鼠躲到亮处就给它一点食物作奖赏。久而久之老鼠记住了或者说学会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不肯呆在黑暗里。然后科学家从鼠脑中提取出它的记忆蛋白,注射到另一只未曾受过训练的老鼠体内。结果,这只老鼠也变得“弃暗投明”起来,它直接获得了这种长时记忆。
这个实验提示了一种可能的前景,有朝一日也许退休的学者可以把他终生积累在脑中的知识,毫无保留地转给他年轻的事业继承人。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