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其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主体性
人们常常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随着参与式教学的进行,教师不但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更要改变学生的接受学习模式。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动脑思考,而且要动眼观察、动耳听取、动口说话、动手操作,即用自己身体全身心的感悟学习和创造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其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和英语知识认识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新教改要求从确立教学目标起,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等,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情趣特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和重新组织,将教材内容转变成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交际,吸收学生参与,以保证课堂教学交际化,开展师生之间的多向交际,帮助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内容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钻研,主动阅读有关书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在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更明确,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就会变得更强烈,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能否点燃学生的兴趣,变苦为乐,变厌学为愿学,乃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筛选,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本课本单元相关的素材。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从报纸、杂志等其它渠道获得,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真正的把书本知识变成活灵活现的语言,使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一种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活泼而主动的发展。
三、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课堂上,教学方法往往是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服从。教师忽略了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性,往往出现教学活动缺乏挑战性或曲高和寡的局面,进而使学生的参与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的、节奏多变的教学活动,且活动的指向明确,受众面广。
五、教学评价反映出学生的主体性
现在学校、教师对于学生、教学的评价无外乎三种,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一般是由老师进行的,对于教师的评价一般是由学校进行的,与学生这个教学不可或缺的对象几乎没有关系,这就无法避免产生雷同、不全面,甚至偏见等。要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内心世界更为强烈。”我们知道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的一员,而评价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也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们主动学、乐意学,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主体性
人们常常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随着参与式教学的进行,教师不但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更要改变学生的接受学习模式。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动脑思考,而且要动眼观察、动耳听取、动口说话、动手操作,即用自己身体全身心的感悟学习和创造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其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和英语知识认识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新教改要求从确立教学目标起,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等,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情趣特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和重新组织,将教材内容转变成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交际,吸收学生参与,以保证课堂教学交际化,开展师生之间的多向交际,帮助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内容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钻研,主动阅读有关书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在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更明确,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就会变得更强烈,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能否点燃学生的兴趣,变苦为乐,变厌学为愿学,乃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筛选,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本课本单元相关的素材。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从报纸、杂志等其它渠道获得,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真正的把书本知识变成活灵活现的语言,使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一种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活泼而主动的发展。
三、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课堂上,教学方法往往是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服从。教师忽略了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性,往往出现教学活动缺乏挑战性或曲高和寡的局面,进而使学生的参与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的、节奏多变的教学活动,且活动的指向明确,受众面广。
五、教学评价反映出学生的主体性
现在学校、教师对于学生、教学的评价无外乎三种,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一般是由老师进行的,对于教师的评价一般是由学校进行的,与学生这个教学不可或缺的对象几乎没有关系,这就无法避免产生雷同、不全面,甚至偏见等。要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内心世界更为强烈。”我们知道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的一员,而评价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也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们主动学、乐意学,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