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史研究范式的评价与反思——以《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为中心的讨论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将1928年舒新城的《近代中国留学史》的出版看作中国留学史作为一个学科的开端,那么留学史已经有了90多年的学科史。有必要对留学史研究的意义、留学的本质、作为研究方法的'精神史'以及留学史所涉及的跨文化问题等进行讨论,特别是对作为专门史之一的中国留学史的研究范式进行评价和反思。留学是全球化以来知识迁移的必然结果。如果从全球化的今天来看待'中国留学史',这一领域当然不应仅仅局限于中国学者的研究,理应包括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成果。对留学史研究的学术回顾,对目前我国留学史研究的问题进行剖析,有助于深化对留学史研究的认识,拓展新的研究方法和视野。
其他文献
美国金融监管新法律落地 重塑金融监管新秩序 2010年7月2日,美国金鼬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最终正式成为了法律。
本文对汇率升值有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观点提出质疑。本文指出以双顺差为特征的国际收支失衡是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外部失衡状况难以通过汇率调整得到纠正。汇率升值短期内可能会使外汇流入增加,此外,如果在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升值态势的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可能会陷入流动性陷阱。因此,应合理把握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频率和幅度,为国内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缓冲时间。
为推动我国金融研究事业的发展,促进国内对国际金融领域热点问题的追踪和研究,推动国际金融领域的学术思想、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为国际金融领域学者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拟于2011年3月19目联合举办《国际金融研究》论坛,并希望就“国际金融治理与中国对外金融政策”为主题展开学术交流与讨论。
为便于检索与交流,响应学术杂志规范化的要求,《探索与争鸣》从2018年第1期开始,需要作者本人提供投稿论文的英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摘要需独立成文、严谨规范,并与中文摘要文意一致。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绝对可以说是一大奇迹,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经意间的裂变,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财富的同时,又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埋下了极其可怕的隐患,
正本清源是很有意思的主题。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后,其实英国的凯恩斯、奥地利的哈耶克等,当时都反思过银行闯了那么大的祸,对银行该怎么办的问题。包括后来弗里德曼在五六十年代时也讲过,让银行恢复百分之百的准备金制度也许是无奈的选择。这意味着,银行不能拿别人的钱去放款,一旦这样,银行系统就无法再创造信用货币。
当前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正处于转型阶段。传统的政府管理机制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已不能满足中国城市居民的需求,供需矛盾极为突出。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城市公益性文化服务制度的改革创新可以发现,有必要尽快建成"纯公共品"的文化服务和低盈利式的文化服务并存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供给新机制,进而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内实现国家文化福利向社会文化公益的现代化转型和拓展。
本刊2011年第3期(2011年3月)发表了王三兴、王永中的文章《资本渐进开放、外汇储备积累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经查和王三兴发表在《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上的《资本开放、外汇储备积累与货币政策独立性》是同一篇文章。经证实,该文由第一作者王三三兴一稿多投,
透亮的光 在紫丁香的紫 和香中穿梭仿佛年轻学子 在知识的知与识中行进 澳大利亚 四面环海的国度 海风浇灌着悉尼大学也浇灌着 四方城——
为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财经教育分会金融学专业协作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决定于2011年7月29~30日在云南昆明联合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财经教育分会金融学专业协作组年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教育论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MPF)教育发展模式探索”。本届年会与论坛由云南财经大学具体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