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呈现,一枚硬币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_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屈原和漁父的形象,自《渔父》问世后,常为后人评说,但大多认为屈原和渔父处于对立位置。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观点为例进行分析,纠正关于渔父论述的偏差,从屈原和渔父对现实的认识、两人的执着、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屈原和渔父实质上是一个本体的两面呈现,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不是对立相反的。
  【关键词】屈原;渔父;性格;共同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渔父》是出自《楚辞》的一篇文章,它采用对话的方式呈现屈原不苟合、不妥协的个性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以及渔父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初读文本,感觉屈原和渔父,各自人生态度和性格特点鲜明,好像没什么共同点;二人语言针锋相对,渔父用两个“何不”劝告屈原,屈原用两个“安能”反问表明心迹,有针锋相对之意;最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留下屈原独自一人,矛盾不容调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语文必修五教参”)在《渔父》“专题内容解析”中说:“《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从这一点来看,屈原和渔父是一对截然相反的矛盾体,无法对话,不能转化。个人认为,这是对渔父形象的误读,是后代渔父形象的带入导致读者忽视了先秦时期渔父的不同形象,从而认为屈原与渔父格格不入。正如语文必修五教参后面写道:“《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先秦时期的渔父,大多以智者的形象出现,这种思维可以上溯老子孔子对“水”的赞美。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是一个智慧的载体,“父”是老年男子的意思,“渔父”就是一个生活在水中的老年男子,无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第一个可以称为渔父的人是姜尚,“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战国策·秦策三》)这个渔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只是在渭水边等待建功立业的机会,不是消极避世、随波逐流。文学史上,“渔父”被当成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这位渔父批评孔子“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乃是“八疵”“四患”的行为。接下去又进一步向孔子提出“真”是“受于天”。这个渔父并不是完全游离在世俗之外的隐者,只是一个“慎守其真”的智叟。《楚辞·渔父》的作者有没有看过《庄子·渔父》不得而知,但由于时代相距不远,对渔父的刻画有极大相似之处。《楚辞》中渔父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与《庄子》中渔父“受于天”思想,如出一辙,是“受于天”思想在社会中的反映。而与后世将渔父的形象定格为“远离世俗、淡泊名利、超然物外、洒落自得”大有出入。由此可见,屈原和渔父的个性并不是后人评说的那样完全对立、截然不同,二者甚至有很多共同性值得探究。
  一、二者都看清社会现实,对现实极端不满
  《渔父》中屈原开口就显出满腹愤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到处浑浊不堪,众人沉醉其中,不能觉醒。结合当时楚国背景以及屈原的遭遇,可以理解屈原内心的愤懑之情,鼎力革新,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却遭到旧贵族的集体抵制,到处为难,变革举步维艰。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第二年被流放到汉北。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政治黑暗使屈原丧失了通过革新振兴楚国的希望。其后屈原主张齐楚联盟,但不被楚王接受,第二次被流放到江南地区,在秦将白起攻下郢都时,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投汨罗江自尽。
  渔父虽然没有在文中对社会现实做出任何描述,但从他劝告屈原的话中可以判定,渔父对社会现实也极端不满,他没有对屈原描述的社会现实做出反驳,而是劝告屈原对这种社会的态度要做出改变,前提当然是承认现实的黑暗。唯其如此,渔父才淡然过着逍遥的日子,不理社会政治,独善其身。另外,渔父见到屈原一下子就认出了他,“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三闾大夫是楚国一个高官,屈原更是皇族同姓,在当时媒体不发达的年代,渔父竟能一眼认出屈原,可见此人非同一般,可以设想,渔父“也曾是楚国官场上的人物,目睹过三闾大夫往日的风采”。屈原和渔父二者都看清了社会现实,且对现实极端不满。二者都是政治活动的失败者,无法得到当政者的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无法建立自己的功业。
  二、二者都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苟合、不妥协
  屈原一生的政治理想是“美政”。《离骚》中写道:“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美政”的另一个基本内容是民本思想。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思想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理想,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粉身碎骨,绝不回头。这种观点在《渔父》中表现尤为突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义愤填膺,就是自尽也不妥协。
  渔父没有这种慷慨陈词,但最后的《沧浪歌》值得玩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借这首歌劝告屈原,不必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独善其身也未尝不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精神的另一种表达。渔父的精神不是对现实的苟合、妥协,而是保持自己的高洁。反过来说,如果渔父当真随波逐流,他完全可以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纵横驰骋,大可不必“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渔父“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只是劝慰屈原的话,并非自己向往的做法,他劝慰屈原不必过于计较政治得失,大丈夫能屈能伸,用舍行藏,“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总之,屈原和渔父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且为之奋斗,为之执着,绝不苟合,绝不妥协,只是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二者都对历史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方式有所不同,但从历史发展来看,都起到积极作用。屈原纵身一跃,定格为忠臣的形象,为国家献身,死而后已,千百年来激励多少贤能忠臣,他为政治理想献身成为历史的灯塔,照亮历史前进的路,后代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多少都受这种思想影响。也正因为有这种思想的存在,在民族和国家危急关头,总有一批优秀人物抛头颅,洒热血,点亮大众的心灯,让中华民族历久不衰。
  渔父的精神偏重于老子思想,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适时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这是一种隐忍以發的心态,司马迁的“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一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生活方式,苏武的“仍留一支箭,未射鲁连书”,就是暂时委屈自己,内心永远向着大汉;这是一种卧薪尝胆的魄力,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就是将悲痛压在心里,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前行。
  屈原和渔父,是硬币的两面,表现出来虽有不同,一面是字,是铮铮铁骨;一面是花,是委婉曲折。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就是自己的理想,为了心中的理想,执着不改;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推动历史发展,向前运行。正如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洪教授在《〈渔父〉赏析》中说:“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渔父只是一个虚构的人,或者说就是另一个屈原,屈原在《卜居》中考虑过“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一个屈原告诉自己,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另一个屈原说,我不能为一时的名利、诱惑、压力所动摇。两种声音,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屈原和渔父不是两种对立的思想态度,而是一个屈原两种思想的不同呈现,是一体两用。
  参考文献
  [1]张骏翚,孙久荣.试论中国文学史上渔父形象的古今演变[J].当代文坛,2012(3).
  [2]张娜.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1(2).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摘要】近几年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播媒介的微事物,正以其短小精悍的特征吸引着大众。于是微课应潮流而生,它满足了微时代的教育需求,顺应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为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高职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微课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
(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江苏 苏州 215300)  【摘要】小学语文老师布置作业必不可少的就是预习新课文,然而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一定会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分层次。所以说,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给课文分段是非常重要的,从分段情况可以看出你是否看懂了此文章。那么分段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到通读课文,然后要读明白每一段的主要意思,接下来要根据上下文去把关系密切的段落连起来,组成一部分,最后把所有内容连贯起来
【摘要】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在这一漫长的学习阶段中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学习兴趣上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课程,创新是现今最重要的发展条件之一。在新课改的推行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极大的成绩,语文作为教育中的一门大课,同时也是中国所有科目的母课,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现今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大的误区,缺乏创新能力。本文就根据本人多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而想要学好语文的话,识字是必不可少的,是重中之重,也是教學的重点。可见识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学习汉字,主要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万事开头难,那么对于刚开始学习汉字的小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学懂汉字呢?对教师来说,该怎样使学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呢?笔者以“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的趣味性教学探析”为题,开展探析。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趣味性教学 
【摘要】和谐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激情昂扬,尽情展示,在课堂上才会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语文学科,原本就是溢满情感、涌现智慧的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优化策略,建构和谐课堂,不断助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和谐;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者朱永新提出了理想智育的教学理念,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构筑起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要促使学生协调
【摘要】语文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的薄弱环节,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语文阅读学习观念,对语文阅读抱之以敷衍的态度。阅读兴趣低下,甚至没有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以至于无法通过文章阅读来获取语文信息。语文阅读篇目当中蕴含大量的语文知识,不仅涉及字、词、句的理解,还有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而阅读文章的过程是语文知识整体运用的过程。作为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能否正确掌握语文阅读技巧,提升整体感
【摘要】肖老师教学的《丝绸之路》一课,给我带来了余音绕梁的美感和回味。教学过程中,肖老师重在引导学生熟读,精读,在精读中挖掘字词蕴藏的美,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  【关键词】语文美;《丝绸之路》;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情境描述】《丝绸之路》是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以“路”为主题编排的一篇课文。朱熹曾说“大凡读书
【摘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合作学习中分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按逻辑顺序进行了全面的探究,即:倡导小组的划分要科学、座位要合理、操作要规范以及评价要科学等方面的要求。目的是使合作学习分组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关键词】划分小组;科学;合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已经得到
【摘要】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当今教学模式有了极大的创新与转变,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而学生也逐渐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习乐趣,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其中,思维导图作为创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思维导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写作教学模式有很多,其中让学生通过仿写进行写作的练习是一种常用的方式,通过仿写能够让学生吸取好的词句,让学生的词汇量与表达方式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文水平。本文将针对小学作文的教学,探究仿写在教学之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仿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