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与反思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jin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在广州中山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在行动》课题组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展示课整理。学生:广州番禺东风中学初一8班。)
  师:同学们好!我是武汉市六中的语文教师,姓胡。让我认识一下你们,你们是——
  生群:东风中学初一(8)班。
  师:好!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今天学哪篇课文,知道吗?
  生:《皇帝的新装》。
  师:我怎么听出了“扫兴”的味?听过这个故事吗?
  生群:听过。看过。
  师:(出示安徒生画像)这就是作者安徒生。
  师:那今天还学什么呢?你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吗?
  生1:今天再学《皇帝的新装》有什么意义呢?
  师:好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探究探究,读熟悉故事的文本还有什么意义?
  生2:安徒生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生3:这个故事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师:对!要把阅读同我们的生活、发展联系起来,这些问题都很有思维价值,值得好好探究。同学们,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于1805年,2005年是他诞辰多少年?算算看!
  生:200周年。
  师:不错。为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的一个塑像前进行吊唁,现在猜一猜,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
  生:(齐)孩子多。
  师:(出示幻灯片)可惜,你们猜错了,这是我从人民网上下载的一幅照片,你们看——
  生:啊?都是成人?
  师:对,都是成人,安徒生是童话作家,童话是孩子爱看的,为什么纪念他的却是成年人呢?这可真费解。让我们带着以上4个问题阅读这篇著名的童话,探求问题的答案吧。请快速通读全文,为自然段编上序号,看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学生默读全文,教师巡视指点。]
  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板书本文难字、生字:骇、御、聘、爵、赐。[教师用红笔勾画易错的笔划,全班齐读生字二遍。]
  师: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的故事。
  师:(板书,略)皇帝——爱、做、展——新装
  你们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
  生:做新装。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生:因为做的过程有几个人去看了。
  师:对,有三个人去看了。大臣看:在哪一部分?
  生:5—13段;官员看——
  生:15—17段;皇帝看:——
  生:19—22段,展新装在27—36段。
  师:现在,这个故事的情节已整理清楚了。不过这是早就听奶奶讲过的。别忘了,我们还要探究今天再读有什么意义哩。(提问题的同学满足地点头。)我建议我们来进行一个学习活动。
  [出示幻灯片:合作对对碰]
  请问你:你当时说了什么话?心里怎么想的?脸上有怎样的表情?
  帮帮你:文本中描写你的句子还有这一层意思——
  师:今天的“合作”是你问我答,你差一点,我帮帮你。现在就以大臣、官员查看做新装的部分为例展开。1、2组为臣子组,3、4组为“皇帝组”。好!先在小组内部商量商量,提什么问题考对方,怎么帮对方更好地解读文本。[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师:“合作对对碰”现在开始!
  生4:请问皇帝,你为什么自己不去,要派我去看衣料?
  师:问得好!你当时心里怎样想的?谁回应?
  生5:我想去,又怕看不见,别人说我愚蠢,于是就想到派你去了。
  师:哦?你是从文中哪一句甚至哪个词看出来的?大臣组,对皇帝组的回应满不满意?(不满意!)那谁来帮帮?
  生6:皇帝,你自己想去看布料织得怎么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就不敢去了。我们觉得“不大自然”这个词写得很好,这表明你心里是虚的。但后来你又觉得自己不用害怕,最后觉得“比较妥当”的办法是派我去,“比较妥当”是很有意思的,表明你又不自信、又狡猾。
  师:啊!你们组的探究深入到了句、词。快!让我们分享,把“不大自然”、“比较妥当”圈下来。咦!怎么这么两个不起眼的词还这么有意思呀,看来这个皇帝心理活动还很复杂哩!真是一波三折呀。来!让我们齐读第5段。(教师范读,着重读出皇帝的老谋深算)“对对碰”继续。
  生7:请问老大臣,你一到织布机前,说了什么话?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哪位回应?
  生8:我在心里说:“愿上帝可怜我吧!”“我什么东西也没看见!”没敢说出来,我心里很慌乱。
  师:你为什么会用这种口气在心里说话?
  生9:因为我官位高、资格老,从没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师:请你带着你的心理活动,把这个哀叹的祈求上帝怜悯的句子读一读吧。[生读]
  生10:请问老大臣,在听到两个骗子问布料的花纹是不是很美丽后,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生11:我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师:喔哟,连用了两个“难道”,来,让我们圈下来,这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哦,用反问加强语气,更符合他的年龄、地位、身份。喂,这位老大臣,刚才你念的都是安徒生揣摩的,你能否在他的基础上,再创造创造。
  生11:我想,栽了!如果知道我看不见,我恐怕要——
  师:下岗了。这位是“广式”老大臣“栽了”!(生大笑)还要与合作对手对对碰吗?
  生12:请问老大臣,你为什么要三次睁大眼睛?
  师: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三次睁大眼睛在文中哪里?
  生12:在第8、9和12段。
  师:谁来回应?
  生13:我三次睁大眼睛,是因为我什么也看不见,我想努力看清楚。
  师:帮帮他!
  生14:你三次睁大眼睛,脸上的表情是不完全一样的,第一次是很震惊,第二次是害怕,第三次是哀叹。
  师:哦!很无助,看来你的心理活动还很复杂,很有层次哩!你能把你的心理感情在脸上用神态表现出来吗?
  生14:(做睁眼、张嘴、皱眉状)(全场师生鼓掌)
  生15:请问老大臣,两个骗子讲布料时,你为什么要“注意地”听?
  师:对呀,你地位这么高,听两个普通工人讲话,你最多也只要“耐心”或者“诚恳”地听,就可以了,怎么要“注意地”呢?谁来回应?
  生16:因为我什么也看不到,我怕回到皇帝那儿汇报不出来,所以必须“注意地”听,用“耐心”“诚恳”都不能表示我这时的神态、心情。
  师:太好了!这个平常的词还有这深的意思呀。来!分享,将“注意地”圈下来。
  我也来问一问,请问,你什么都看不到,可你对骗子怎么说的?
  生17:我心里害怕得很,可口里却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师:虚伪,你这人真虚伪。(学生会心地笑)咦!你们怎么不问官员呀?
  生18:请问官员,你去看布料时,是怎样想,怎样说的?
  生19:我心里想“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我可能会说与老大臣一样的称赞布料的话,例如“美极了,真是美极了”等。
  生20:请问官员,你为何不用老大臣的“难道……”这样的句子?
  生21:因为我年轻一些,我不太自信,我怀疑自己不配有现在的地位。
  师:大家探究得太好了,通过相同的神态不同的句子,我们看到这两个臣子的心理及神态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这可能是听奶奶讲故事听不到的吧?(生点头)。
  这是不是就是今天再读文本的意义?(第一个提问的学生自豪、满足地点头)(边出示幻灯片边解说)
  鉴赏文本的语言时,你可以:选——独特语;异常语;深义语。
  品——咀嚼;想象;比较。
  师:现在“对对碰”的双方改变了。我代表皇帝,你们代表群众。我们互碰、互帮,谁先来?
  生22:请问皇帝,你已经派了两个臣子去看了布料,他们也对你进行了汇报,你为什么还要去呢?
  师:因为我心里痒痒呀!你想,我那么爱穿新衣服,我既不关心军队,又不喜欢去看戏,只喜欢穿新衣,每一天每一点钟,我都在更衣室里嘛。
  生23:请问,当你看不见衣料时,你心里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也说“难道……”?
  师:哎呀,这个问题我请我的亲友团帮忙回答一下,请你好吗?
  生24:皇帝心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后来他用了两个“难道”句,表明他也是自以为地位高,认为这事难以相信。
  师:哦,我与大臣都认为自己不可能愚蠢,只不过我更用了一个词——
  生:“骇人听闻”。
  生25:请问,你去看时,为什么要带一大批圈定的随员,包括两个看过布料的臣子。
  师:我可偷偷观察他们的表情,看看他们谁看不见布料,那可是我下一次罢免官职的对象啊!你们是不是认为我特狡猾呀?
  生26:你穿衣服时,为何要两次扭腰身?
  师:笑我丑态百出是吗?(出示幻灯片:皇帝在镜前“穿衣”)
  生27:有个小孩说你“没穿衣服”,后来大家都说你没穿衣服,你为什么还要游到底?
  师:这个问题还真不好答,请你帮帮我,好吗?
  生28:你的心是虚的,但又不愿承认,硬撑着游到底。
  师:哦,我是一个不愿轻易接受事实真相,接受真理的人。我真是一个——
  生群:爱虚荣,又狡猾又虚伪的人。
  师:现在,轮到我发问了。请问,第20段中,两位官员在介绍布料时,为什么“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生27:因为他们以为别人很聪明。
  生28:因为他们认为别人可能不像他们那么愚蠢。
  师:哦!就是这两个臣子最愚蠢!
  生29:不,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看不见,承认自己愚蠢。
  师:哦,原来都是一群不说真话的人呀!请问群众,在35段里,你为何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为何要重复“有一个小孩子说”,这不是啰嗦嘛?
  生30:这表明不是他说的。
  师:好虚伪呀,这样可双保险,错了,是小孩子说的;对了嘛,更好。这个平常的句子也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呀,今后阅读时可不能让这样的句子“溜走了”。
  生31:因为这些人都是虚伪的人。当时的社会就是虚伪的。(师转身写“骗子”)只有孩子一个人讲的是真话,他是天真的、单纯的人。(师转身写“纯真”)
  师:有什么话还想说吗?让我们走进“聊吧”吧!
  出示幻灯片:骗子,我们偷拍了你们策划时的录像带——
  小朋友,你使我想起了……
  安爷爷,我想对你说……
  稍稍酝酿一下,任选一个对象,聊聊吧!
  生33、34:我们选的是骗子,我们录下了他们策划的过程。(上台演示)
  生33:哎!兄弟,这些日子手头没钱了,搞点钱吧!
  生34:怎么搞呢?难道去抢银行吗?
  生33:那不行,会杀头的。
  生34:这样吧,不如我们到皇宫去搞吧!
  生33:到皇宫,那更危险了。
  生34:你听我说,皇帝不是爱穿新衣服吗?
  生33:那又怎样,我们又不可能帮他做新衣服。
  生34:你说对了,我们就可以帮他做新衣服。
  生33:你犯糊涂了吧!我不是告诉你我没钱了吗?哪来的钱给他做新衣服。
  生34:我们可以不花钱,假装给他做,他还要给我们不少钱哩!
  生33:别!这被别人知道了我们做假,是要杀头的。
  生34:不会,我们就说愚蠢的人,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衣料的。
  生33:皇宫里里外外这么多人,难道没一个人揭穿我们?
  生34:放心,现在谁不说假话?更何况每个人都要顾自己的面子。[全场热烈鼓掌]
  师:这段录相带真精彩,我们好像确实得了一点“启示”,你说是吗?(对着提此问的同学)还有要聊的吗?
  生35:我找的是小朋友。小朋友,我佩服你敢说真话的勇气,你没有顾虑,不怕别人说你愚蠢,你的纯真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起来一次我说了真话,别人诬陷我,打击我,最后真相大白了,我才清白了。
  师:祝贺你,祝贺你坚持了一份纯真,愿你永远做说真话的人。
  生36:小朋友,我想起有一次我对妈妈撒了谎,与你比起来,我真不好意思。
  师:相信你今后一定会做一个诚实的人。
  生37:安爷爷,你写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确实是有教育意义的。(师:哦,夸张的故事还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我明白了你是为了反映当时都说谎的社会现象才写这个故事的。
  师:哦,我想起来了,安徒生有一次说过,他写的童话不光是给孩子看的,怪不得纪念他的都是些成年人哩!哎,好像我们的问题都解决了,但课堂不是消灭问题的地方,让我们带着问题出课堂吧!
  [出示幻灯片:带着问题出课堂,今天还有皇帝、大臣和官员吗?]
  下课!谢谢同学们!
  教学反思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安徒生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童话作家。这一故事的内容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加上现代传媒的多样及快捷,学生已从多种渠道了解并熟知了故事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安徒生以讽刺之鞭所鞭挞的封建王朝的虚伪、无耻,及其代表人物“皇帝”的骄奢淫逸、爱慕虚荣,感受孩子说真话的纯真可佩,从而受到情感、人格的熏陶渐染,又能在欣赏安徒生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的故事演绎中学习、品味精妙含蓄的语言,提升阅读品位及能力,并从而爱上“纸质文本”的阅读,便成了我设计及教学本课的出发点。
  我认为以上的实录在以下几方面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1.充分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中开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碰撞和探究。改变了过去完全由教师设问,学生奉命回答的教学模式。
  2.让“知能”线与“情感”线交融并进,结构了整个学习过程。本课的“知能”线很明显,就是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我摒弃了“先讲方法”或最后“讲”方法的传统习惯,而是组织了富有童趣又富有内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悟、自撞,教师不时的一句“你们深入到了词、句!”“这个不起眼的词语还这么有意思呀”或“这么个平常的词还有这么深的意义呀”等都为后面归结学习方法进行了“过程积累”。此外,在认识人物形象及接受情感熏陶这一主线上,也避开了“贴标签”、“抄结论”的教法,而是让它贯穿于文本学习之中。如教师相机插话:“你的心里还一波三折哩!”“你真虚伪”、“你们认为我是不是特狡猾”等等,均起到了“过程”渐染的作用。但是,课时稍显紧张,最后与“小朋友”的对话还未让学生尽兴,是个遗憾。
  [作者通联:武汉六中]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胎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CRH)对雌激素合成的促进作用,从而探讨CRH启动分娩的机制.方法:分离正常人胎盘滋养层细胞并培养
目的:对比研究耐药及非耐药肺癌细胞株对竹红菌乙素-光动力疗法(HB-PDT)的反应性,以及耐药肿瘤对HB-PDT及化疗药物顺铂的反应性之间是否存在差别.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竹红菌乙
目的:探讨以急性出血发病的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选择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认为脑实质内出血并怀疑为AVM的21例患者,经过急性期出血
2009高考除上海、江苏、福建、安徽四省市外,其他省市都考查了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大多为(D),题型均为选择题,由此可见,这一题型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此,笔者
在有害鼠类控制方面,传统的直接毒杀方法存在诸多弊端,而不育技术作为其补充和替代,具有显著的优势.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不育技术比毒杀能更持久彻底地控制鼠类数量,已逐渐成为
作为初中教材,《出师表》有些词句不好理解,对这些疑难词句,有的课本未注,有的虽有注释。但或者语焉不详,或者尚有值得商榷之处,这给准确地译解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下面列举一些,辨难析疑,以供参考。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许多同志认为,句中的“存亡”偏于“亡”义,是偏义复词。是否偏义复词,在语法形式上很难辨别,必须结合语境分析。诸葛亮在率师北上伐魏前上书刘禅陈情言事。给刘禅提了一系列的建议,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