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是一门时间性、综合性、概念性、趣味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要紧扣教学大纲和新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关键词】教材 高中历史 课堂
一、紧扣课标,整合教材
整合教材的另一个依据是以生为本,教学过程和教材内容的调整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我校是一所三级达标高中,学生多来自八县农村,基础比较差,很多学生初中时没有开设历史课,而新课改的高中历史按专题史、模块来编写教材,学生需有扎实的通史基础,否则高中历史知识对其就像是“雾里看花”。因此整合教材要充分尊重学情,降低难度,深入浅出,以适应生情。如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这部分内容初中用一个单元讲授,而高中仅安排一课时,对于我们这类学生就要求很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实,结合初中教材,给学生作个补充讲解,并可适当增加课时。因此教材整合一定要符合学情,否则历史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情景生疑,教材解惑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作用,而且教师又要创设情境,加以引导是提高有效性的必要手段。通过设置课堂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运用教材提供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用教材教”的效果。如果说整合教材是为了解决历史课堂教什么的话,那么情景创设则是针对历史课堂怎么教,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新课改的理念是“用教材教”,如何做到用教材教,现在我以上学期开设的《美国1787年宪法》一个片段教学为例进行论述。设置情景:某同学撰写介绍美国中央政府职责的历史小论文,指出文中错误之处。接着同学们依据刚从教材中学到的三权分立、平衡制约的知识点指出文中的错误并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最后把一个学生画的示意图进行实物投影,让其他同学对示意图进行讲评,加强学生对“三权制约”原则的理解。通过学生纠错、画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关系示意图,有利于加深对美国宪法的理解,也使学生学会用图示表达历史知识的方法。创设情景实际上是让学生运用前面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既是一种及时巩固,又是一种及时评价,也达到“用教材教”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多样性,打造生动活跃课堂
在生动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和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同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要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活思维,带动氛围。如教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可综合运用讲述法、图片展示法与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如新课伊始,开门见山,直接介绍课题,总结为“衣、食、住、习俗”四个方面。而后运用讲述法与图片展示法,分析旗袍改良、居室建筑的演进以及丧葬礼俗等具体史实。通过相关的历史图文资料,可让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场景得以再现,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对比近代与现实的照片,更深刻地体会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学生和历史的空间距离。而后运用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结合历史史实,探究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
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生动活跃的课堂。另外,拓展延伸,分析现代流行服饰。这一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他们能够观察、感受到的,学生的参与度高。同时,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以历史经验对现实社会加以评析,发掘事物本质,巧妙渗透美育教育、德育教育。如对比流行元素与中学生发型、穿着要求的冲突,以班上个别学生的“个性化”着装为例,相互点评,然后教师点拨引导,既肯定这些学生敢于追求时尚的开放思想,也提醒学生吸收时尚因素的时候需要考虑自身特征与社会身份,不要盲目从众,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语言艺术化,构建生动魅力课堂
历史事实与学生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喜欢历史课程,教师既要巧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策略与方法,还需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给学生美的享受。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教学语言艺术,让历史学习变得饶有趣味,焕发生命活力。
首先,历史教学语言应精炼,言简意赅,而不是冗杂啰嗦,让人抓不住重点。同时,还需要注意教学语言应富有情感,通俗易懂,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情感,将学生带入学习意境。其次,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幽默诙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适当运用幽默趣味的教学语言,可让学生在欢笑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也加深知识理解。如教学一些国名、人名、历史事件与时间等,进行谐音幽默处理,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比如1644年清军入关,谐音记忆时间:“一溜死尸”———清军入关,一路厮杀,留下了很多死尸。或巧用比喻修辞,生动阐述知识,增强教学感染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或运用“语义双关”的手法,营造含蓄幽默的效果。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时,也可运用幽默语言,机智应对,调控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另外,历史教学语言还需要具备启发性、探究性。历史是一幅生动感人、千变万化的画卷,我们难以真正重现历史过程,此时,教学语言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营造出生动的历史课堂,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教师需要注意思维质量,运用启发性、探究性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强化理解。
五、总结
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整合历史教材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根据学生情况,更新教学观念,创设历史课堂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通过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并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材 高中历史 课堂
一、紧扣课标,整合教材
整合教材的另一个依据是以生为本,教学过程和教材内容的调整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我校是一所三级达标高中,学生多来自八县农村,基础比较差,很多学生初中时没有开设历史课,而新课改的高中历史按专题史、模块来编写教材,学生需有扎实的通史基础,否则高中历史知识对其就像是“雾里看花”。因此整合教材要充分尊重学情,降低难度,深入浅出,以适应生情。如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这部分内容初中用一个单元讲授,而高中仅安排一课时,对于我们这类学生就要求很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实,结合初中教材,给学生作个补充讲解,并可适当增加课时。因此教材整合一定要符合学情,否则历史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情景生疑,教材解惑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作用,而且教师又要创设情境,加以引导是提高有效性的必要手段。通过设置课堂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运用教材提供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用教材教”的效果。如果说整合教材是为了解决历史课堂教什么的话,那么情景创设则是针对历史课堂怎么教,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新课改的理念是“用教材教”,如何做到用教材教,现在我以上学期开设的《美国1787年宪法》一个片段教学为例进行论述。设置情景:某同学撰写介绍美国中央政府职责的历史小论文,指出文中错误之处。接着同学们依据刚从教材中学到的三权分立、平衡制约的知识点指出文中的错误并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最后把一个学生画的示意图进行实物投影,让其他同学对示意图进行讲评,加强学生对“三权制约”原则的理解。通过学生纠错、画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关系示意图,有利于加深对美国宪法的理解,也使学生学会用图示表达历史知识的方法。创设情景实际上是让学生运用前面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既是一种及时巩固,又是一种及时评价,也达到“用教材教”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多样性,打造生动活跃课堂
在生动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和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同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要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活思维,带动氛围。如教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可综合运用讲述法、图片展示法与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如新课伊始,开门见山,直接介绍课题,总结为“衣、食、住、习俗”四个方面。而后运用讲述法与图片展示法,分析旗袍改良、居室建筑的演进以及丧葬礼俗等具体史实。通过相关的历史图文资料,可让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场景得以再现,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对比近代与现实的照片,更深刻地体会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学生和历史的空间距离。而后运用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结合历史史实,探究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
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生动活跃的课堂。另外,拓展延伸,分析现代流行服饰。这一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他们能够观察、感受到的,学生的参与度高。同时,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以历史经验对现实社会加以评析,发掘事物本质,巧妙渗透美育教育、德育教育。如对比流行元素与中学生发型、穿着要求的冲突,以班上个别学生的“个性化”着装为例,相互点评,然后教师点拨引导,既肯定这些学生敢于追求时尚的开放思想,也提醒学生吸收时尚因素的时候需要考虑自身特征与社会身份,不要盲目从众,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语言艺术化,构建生动魅力课堂
历史事实与学生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喜欢历史课程,教师既要巧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策略与方法,还需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给学生美的享受。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教学语言艺术,让历史学习变得饶有趣味,焕发生命活力。
首先,历史教学语言应精炼,言简意赅,而不是冗杂啰嗦,让人抓不住重点。同时,还需要注意教学语言应富有情感,通俗易懂,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情感,将学生带入学习意境。其次,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幽默诙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适当运用幽默趣味的教学语言,可让学生在欢笑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也加深知识理解。如教学一些国名、人名、历史事件与时间等,进行谐音幽默处理,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比如1644年清军入关,谐音记忆时间:“一溜死尸”———清军入关,一路厮杀,留下了很多死尸。或巧用比喻修辞,生动阐述知识,增强教学感染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或运用“语义双关”的手法,营造含蓄幽默的效果。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时,也可运用幽默语言,机智应对,调控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另外,历史教学语言还需要具备启发性、探究性。历史是一幅生动感人、千变万化的画卷,我们难以真正重现历史过程,此时,教学语言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营造出生动的历史课堂,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教师需要注意思维质量,运用启发性、探究性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强化理解。
五、总结
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整合历史教材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根据学生情况,更新教学观念,创设历史课堂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通过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并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