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B1低表达与胃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LKB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荆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存档的胃腺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组织标本各107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2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KB1的表达,分析LKB1低表达与胃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结果

LKB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率为44.9%(48/107),低表达率为55.1%(59/107);在癌旁组织的高表达率和低表达率分别为77.6% (83/107)和22.4%(24/107),胃癌组织中LKB1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05)。胃癌组织中LKB1低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r=-0.332,P<0.01)和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r=-0.262,P=0.006)呈负相关。LKB1低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VEGF表达和MVD与胃癌病理分期、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无病生存期与LKB1、VEGF、MVD以及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发现LKB1表达可以作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HR:0.600(0.366~0.984),P=0.043]。

结论

LKB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并且与VEGF和MVD呈负相关,是预测胃癌复发、转移的重要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半-半椎板显微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至2014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的3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于术前行MRI检查及血管造影确诊,其中研究组14例,经半-半椎板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18例经传统全椎板入路手术治疗。结果硬脊膜动静脉瘘瘘口位于胸段18例,腰段12例,颈段2例。瘘口均为单动脉供血。经半-半
目的探讨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1例子宫浆液性癌伴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及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提示该肿瘤同时具有子宫浆液性癌、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及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的病理形态特点。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伴发于子宫浆液性癌及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结论子宫内膜性癌伴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及
期刊
本文讨论了1例扁桃体结节状病变,根据临床信息、病理状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最终诊断为具IRF4基因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该类型与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和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形态学上具有交叉,但三者临床处理和疾病预后完全不同,故在诊断工作中应引起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
期刊
小肠肿瘤比较少见,约占消化系统肿瘤2%左右,其中小肠腺癌约占小肠肿瘤的30%~40%,发生部位最常见于十二指肠。腺瘤被认为是大部分小肠腺癌的前驱病变,以绒毛状结构多见。约30%的结直肠癌经锯齿状途径发展而来,但有关小肠的锯齿状腺瘤及其与腺癌关系的报道和研究非常少。空肠腺癌相当罕见,该文报道1例50岁女性位于空肠的起源自传统型锯齿状腺瘤的浸润性腺癌。
期刊
尽管2015版WHO分类对早期肺腺癌的各类亚型(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等)的经典的组织学特征及诊断标准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但由于早期肺腺癌的组织学异质性及冷冻切片本身的技术缺陷等诸多因素,致使早期肺腺癌的冷冻切片诊断与术后石蜡切片诊断存在一定的误差率并使各级医院病理科医师在诊断中产生一定的困难或压力。为此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胸部疾病学组制订出中国早期肺腺癌冷冻切片病理诊断术语的专家共识。其内容为:符
期刊
乳腺不典型妊娠样增生是一种极为少见的乳腺病变,国内外报道甚少,现报道1例。中年女性患者,体检时发现左乳肿块,影像学检查提示左乳占位性病变,伴有不定形钙化BI-RADS 4B级。临床诊断:左乳腺病伴纤维腺瘤,遂行左乳肿块切除。大体检查可见一粗糙颗粒区,光镜下该病变局限于乳腺小叶内,与囊性高分泌性增生合并存在,部分腺上皮细胞核轻度增大,核仁明显,核质比轻度升高,有异型性,可见少量核分裂象,诊断为乳腺不
期刊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B细胞/滤泡树突细胞(TFH/B/FDC)免疫定位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1例AITL、1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PTCL,NOS)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2、CD3、CD4、CD5、CD10、bcl-6、CD20、PAX5、CD21在AITL和
期刊
细胞自食又称细胞同类相食,是指一个大细胞内食入一个稍小的活细胞。这种现象在乳腺癌、胰腺癌、肺癌、膀胱癌及肝癌中都被发现,特别是在中晚期肿瘤中检出率较高,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对细胞自食的形态、机制及生物学意义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肿瘤免疫监控背后隐藏的秘密。
期刊
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方兴未艾,在病理领域也正在不断深入,面对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应未雨绸缪,清楚认识到做好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的基础及前提,以少走弯路,使人工智能能够真正为行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真正造福于人民。
期刊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4至2015年诊断的4例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年龄51~57岁,平均年龄54岁;男女各2例;病变部位分别为胃底1例、十二指肠降段2例、回肠末端1例,内镜下表现为多发丘状或颗粒状隆起。组织学形态:黏膜层见多个淋巴滤泡增生,相当于低级别滤泡性